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办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2021-09-15马勇
马勇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传统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办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包括立足需求,对实践课程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积极拓展多层次的实践平台、重视引入竞赛作为学生的实践课题、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适当惩戒、加强师资队伍乡村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 民办高校; 城乡规划;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全面的贯彻实施阶段。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而城乡规划人才更是急需的专业力量,也更加看重设计师下乡的实践效果。传统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如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市场需求,培养接地气的乡村规划与设计、管理人才,对于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
1 民办高校传统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宽泛化。按照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质量评估的要求,一般城乡规划专业设置学制为5年,但是民办高校因为师资和办学特点等原因,多数为四年制教学,然而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参照5年制学校的培养标准,培养目标宽泛化,未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突出特色。
(2)实践教学内容中与乡村规划直接相关的部分不足。
传统的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沿用沿海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体系模式[1],该模式虽然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仍然以城市作为主体,乡村部分只是辅助。与此相对应,实践环节的安排也是以城市部分为主,对乡村调研和实践的部分不足。另外,在城乡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之际,相应的GIS实践和数字测量实习也缺乏足够的实践安排。
(3)实践课程各环节连续性不足。一般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低年级的风景写生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在专业课程学习后加入修详规的设计实习(名称可能会有所区别)、城市设计实习、村镇规划实习,设计院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实习之间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导致各实习之间缺乏连续性和延续性,学生不能很好将实习的知识进行对比整合和消化。
(4)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实践过程管理欠佳。以本校为例,目前校外集中实习基地建设较好,主要是风景写生实习和城市认识实习基地,但是校外分散实习如设计院实习和毕业实习,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找设计单位或者其他相关单位,系部虽然与一些设计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每年能接纳的实习人数有限。且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学校有明确的过程管理流程,但是很多学生的实习日志、周志都走过场,流于形式。民办高校往往鉴于让学生毕业的压力,并没有严厉的处罚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接收不到真实有效的实习过程信息,实习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2 民办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2.1 立足需求,对实践课程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首先认真学习最新的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文件,积极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的专业需求,对现有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思路见图1。
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该着眼于乡村建设和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需求,把培养的重点适当转向乡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人才上来。
以本校为例,在有限的实践课时分配的制约下,结合2018年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面的实践环节设置,可以进行如下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1)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乡村调研和认识实习,鉴于我校的写生采风与创作实践基地基本以古村落和古镇为主,可以在此环节加入特色村落和古镇的调研任务,加强学生对特色古村落和古镇保护和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相应的实习成果除了写生的手绘作品,还可以加入实地的调研分析报告,这对于后期学生参与相关的专业竞赛也很有帮助。
(2)将第6学期的规划师业务创业实践1的实践内容调整为乡村规划的设计实践,与第6学期新修改的村镇规划理论课程(18版计划之前名为“小城镇规划”)相衔接。
(3)在设计院实习培养计划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相关的项目实践,加大认识,积累经验。同时,在最后的毕业设计环节,在鼓励选题多元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选择与乡村有关的题目进行思考和设计。
2.2 积极拓展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民办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更应该根据学校与专业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的拓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除去写生实习和认知实习的实习基地建设外,还应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实践创新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的平台建设[2],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走出去”的实习空间和机会。除此之外,校内的实践课程还可以引入校外的一线设计师或专家走进课堂,以最新的实践案例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理解[3]。但是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的措施都需要学校给与足够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2.3 重视引入竞赛作为学生的实践课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当前很多的设计竞赛都着眼于乡村和城乡关系的融合。将竞赛题目引入到实践环节,既可以培养他们参加比赛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笔者过去的经验,学生通过完整的竞赛过程:前期调研、资料分析归纳、构思、方案初稿、调整、成图的过程,可以很好的加深對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参与的学生不管获奖与否,都会觉得受益匪浅。
2.4 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适当惩戒,提高实践效果
以本校的实践环节为例,校内实践一般是提交实践报告或者实践的设计成果,校外实践以提交实践报告为主。虽然学校引入了“校友邦”平台,旨在加强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如提交实习日志、周志。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会弄虚作假,实习成果敷衍,最后的实习报告盖章就可以提交。即便专业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挂科,但是在最后毕业环节学校为了学生的毕业率还是会采取别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长此以往,实践课的公信力会降低,实践成果最终流于形式,影响到实践的效果。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不应该为毕业率、就业率让步,因此,学校应该敢于适当惩戒学生,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
此外,可以采用更为细致多元的考核方式[4]。比如校外实习最终的实践成果,可以引入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方式。实习的过程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除去QQ、微信的日常联系还可以不定期进行班级的视频汇报,一方面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专业沟通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师生感情。
2.5 加强师资队伍乡村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8年9月14日住建部《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计院将设计下乡工作纳入日常教学和经营工作同步推进”、“支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发动师生利用寒暑假下乡服务”,“培养一批了解乡村、热爱乡村、致力于服务乡村的设计人员”等倡导意见。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求可以下乡实践的机会,提升自己对乡村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为专业课教师下乡参与乡村实践提供相应的支持。
3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之际,民办高校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大政方针,创新调整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结合院校实际,提出操作性强的措施和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改革和试验,提升教学效果,为乡村振兴培养接地气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树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建材,2019(4):286-287.
[2] 鲁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2020(7):117-118.
[3] 侯丽,赵民.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城市规划,2013(10):60- 70.
[4] 黄林生.专业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莆田学院城乡规劃专业为例[J].安徽建筑,2020(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