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定型思维对书法教学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2021-09-15薛小龙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书法教育

薛小龙

摘  要: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象征符号。书法教育是一种美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以及民族情感等。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书法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形成了障碍。本文基于具体专业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适应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0-0108-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人的思维模式模式大体上分为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和混合型思维。一般来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和能力可增长;持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在面对努力、挑战、失败、他人的成功以及他人的批评时,不同的思维模式表现出巨大差别。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恒定不变的,避免挑战、轻易放弃,认为努力毫无用处,觉得别人的成功会威胁到自己。这种思维会让人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切构成了他们对世界的确定性看法;成长型思维模式喜欢探索新鲜事物,认为智力是不断发展的,希望不断学习,勇于接受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懈奋斗,善于从别人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并得到鼓励。

(二)固定型思维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书法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是一种美育活动。书法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以及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也有利于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期望愈來愈高,书法教育的重要作用也在慢慢凸显。固定型思维会不仅不利于书法教育本身的高效开展,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该专业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要目标。书法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学生方面

1. 逃避挑战。有些学生片面地把书法理解为写字,认为很简单;有些学生又轻率地认为书法的学习理解为很难,不敢迈出学习的第一步,缺乏探索精神。苏轼在《论书》中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1]虽说执笔方法因人而异,但也要以“虚”和“宽”为基本准则。在现实的书法学习中,很多学生却忽略了执笔以及坐姿的重要性。当老师指出他们执笔方法不当时,往往会得到这样的回应:“我习惯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保持一种新的执笔方法时,都会有一个别扭的过程,这也算是学生们学习书法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2. 轻易放弃。任何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书法的学习尤为如此。然而,也许由于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会有类似于“我数学不好”的想法,觉得“我写字不好”,轻易放弃,或者在学习上表现得不主动、不积极。

3. 天赋论——认为努力是无用的。由于长期的书写习惯问题以及自身与他人书写水平的差距,很多学生会将自己硬笔书法写不好的原因归结于天赋不足;有些学生则以为硬笔字写不好,毛笔书法自然也写不好。正是这些思维定式,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探索书法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别人的成功威胁到自己。师范学校不乏基本功较好的新生,这些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书写基础和良好的书写和学习习惯。这样的客观差距,总会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失去积极性。

(二)教师方面

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然成为共识。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2]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之前,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预期,也就是了解了幼儿师范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发现了学生身上的缺点,持教师的偏见,急于直接纠正学生所谓的不足。这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更难以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学习书法的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的书写练习流于形式和应付,成为被动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低下。还有些教师只注重对个别学生的培养,忽略了大多数学生。例如在书写方面表现出所谓“有天赋”的学生或许会受到更多关注,其他学生就容易感觉自我价值丧失,从而失去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这些做法往往会导致学生形成固定型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家长方面

很多人群(包括学生家长)对书法的无知、对于学习书法重要性的不了解,也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两位双胞胎女生学习很认真,每次的书法作业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于是就让她们买篆书字帖,希望对她们进行更为专业的引导。然而,她们的父亲却认为写篆书没用,写写楷书就行了,不给她们买字帖。

(四)社会心理方面

社会上的人群对书法认知的缺失,会导致观念上的误区。例如很多人以为学习书法必须要从颜、柳入手;有些人以为用生宣写好字是需要功力的,这就是黄惇先生所说的“伪功力”[3];还有一些人认为写字的时候手是需要颤抖才能让笔画有力度……诸如此类的刻板思维和观念都对人们学习书法造成严重的障碍。

以上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心理等方面分析出的这些问题,大多与固定型思维模式有关。

三、解决对策

(一)培养成长型思维

1. 不要让学生因犯错而恐慌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当给学生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主动探索时出现问题甚至犯错的时候,教师应该予以安慰和指导,提高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楷书基本笔画之前,一般要进行“中锋”用笔的理解和练习。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学习所需的材料(如沙子、铁丝等等),用生活中事物的具体形象更利于学生理解如“锥划沙”“折钗股”“屋漏痕”等概念的意义,再通过具体的线条训练,过渡到笔画训练。这是个人理想化的学习过程,但并不代表学习书法用笔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假如学生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尝试,哪怕最终没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要告诉学生: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失败的总结也是一种财富和能力。

2. 积极引导学生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

书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明白,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与王羲之《兰亭序》不一样的美。在历史的长河中,颜真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沧桑恢宏的文化象征,大朴不雕。但很多学生在看到《祭侄文稿》的时候,仍然会用诸如“丑”“脏”“乱”这类词来形容,而体会不到这种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书法教育者的责任所在,符合当下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

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点以及个性特点,适时进行正面教育,激励学生成长。“教育激励就是教育的审美,即教育的深度肯定。”[4]可以利用书法家优秀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3. 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结构和水平以及成长环境、过程的差异等,对美的理解必然不同。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挑选字帖作为范本。如在教师推荐范围内,学生可以在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等书家经典作品中任意选择一本作为临习的范本,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4. 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产生质疑时(即使学生的想法看似幼稚),教师应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例如学生在看到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难免会用一些似乎不当的词汇来评价,教师也不应急于否定。

(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1. 借鉴“双元制”等理念

笔者工作的单位属于职业院校,所教的学生为五年制學前教育专业,目标是培养幼儿教师师资。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到幼儿园参与见习活动,提前感受工作过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同,幼教更注重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书法教学也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考虑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将行书法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结合起来。

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可尝试提前进入幼儿教师角色。学生在教的过程中习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并懂得如何把知识和能力转化给他们未来的学生。例如在课堂的适当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再派代表上台讲述书法家的小故事;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讨论故事内容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资料搜集、小组合作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让学习过程有趣味性,还充分利用了课外时间。

2. 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5]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认为学生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批判性自我反省,通过主动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值得借鉴。这种教学法以任务为引领,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可以分成以下六个步骤: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6]。学生在完整的行动过程中,体会相互联系的、整体化的书法学习过程,从而实现书法学习和幼师工作过程的统一。学生在主动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主动学习、逻辑思维、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还体现着“跨学科性”,学生能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习和了解相互联系的真实世界。例如学生在书法作品创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从创作素材的选取、繁体字和异体字的正确使用、纸张等材料的选择、印章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考虑,这个过程正是实现了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行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学习同伴的优点,体会到实践以及团队协作带来的乐趣。

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价值和自信,培养兴趣,有利于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使得书法教育教学多维度、立体化。

四、结语

书法教育的价值绝不能仅局限于书写本身,更应厚植于其深厚博大的文化根基。“深识书者,都知道书法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反之,书法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只有将书法的民族精神激发出来,才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7]

各种形式的固定型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也会妨碍学生积极采用新方法,进而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准则,借鉴并灵活运先进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积极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长型思维培养所需的环境,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捷]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2):93.

[3] 黄惇. 清理与超越——书法课堂讲录[M]. 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24-31.

[4] 邵泽斌. 从工具性激励到共在性审美——论教育中的正向激励与相依成长[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4):76-83.

[5]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罗明,主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7.

[6] 赵志群,[德]海尔伯特·罗什.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64-69.

[7] 黄惇. 清理与超越——书法课堂讲录[M]. 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42-143.

(荐稿人:方小壮,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书法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书法教学作用探析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珠三角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及分析
墨香满园
影响阅读对话的三个瓶颈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