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2021-09-15杨华
杨华
摘 要:当前,社会体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并融入社会的转折点,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体育改革背景的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以期推动高校体育长效化发展,有效促进全面健身稳健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0-0035-03
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据报道,我国人均活动的体育场地还未达到1.5m2。社会体育融合了娱乐、健身队等多样化活动,涵盖多个领域。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发展较好,不仅有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还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格局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必要使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结合彼此的优点,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民众的脑力劳动逐渐增多。所以,人们亟须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如今,我国民众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多,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在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由以往的物质投资逐渐转为人力投资。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内容,所以,各国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将其列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投资形式[1]。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使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更多需求。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居民缺乏体育运动意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偏低,城市居民受到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和运动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许多居民在公园或广场锻炼,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技能,主要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课程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均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各个高校配置的运动设施和专业教师可以为体育运动提供支持。高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民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改善场地不足、群众运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能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推动高校与社会接轨
对于学生而言,合理开放高校体育,可以使学生和社会接轨,不仅可以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合理开放高校体育还可以改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運动机会。对于体育教育者而言,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师资浪费,教师可以对其他民众进行指导,发挥其专业技术的优势;还可以使高校体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加速体育社会化进程[2]。
(三)促进群众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在高校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而存在,若想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提高运动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培养全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效结合,可以以点带面,有效影响学校周围的居民,通过有效互动,加强学生和其他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体育教学内容单薄,使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社会体育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不同维度选择运动项目,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效改善当下传统体育教育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多元化[3]。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当下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此问题虽然较为重要,但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举行比赛、艺术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需求,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社会体育具有的娱乐性、多样性特点符合该教育目标,可以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满足体育考试需求,其实,体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受教育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不能将体育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如果长时间将应对考试作为重点,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偏离本质,最终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体育锻炼队伍。
(二)高校与社会体育场馆缺乏互补利用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充分,不能满足民众的运动需求。高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这些设施在没有课程时,并不向社会全面开放,导致高校内部运动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阻碍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结合,如果不能予以解决,会限制体育结构长效化发展[4]。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构内容差异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内容不同步、目标不一致,导致二者出现结构性差异。一方面,高校体育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强化运动意识的一种途径;对于社会体育实践来说,其主要通过体育互动的形式改善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情况。两者目标的不同使二者衔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时间较短,力求通过多元化教育体系在短期内获得最好的教育成果;社会体育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活动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二者内容上的不同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四)开放校内场地会干扰高校体育教学
为了减轻社会健身资源紧张的问题,许多居民希望各个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但是若完全开放体育场馆,会影响到校园体育教学的正常工作。现下可行的方案是联合高校组织体育活动。但是社会体育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使二者有机结合出现困难[5]。
(五)向社会过度开放存在一定风险
社会人员具有复杂性,过度开放校园内部场地,可能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压力。高校出于确保学生安全、维护设施等目的,必然会考虑开放体育设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对社会开放足球场后,若在球场出现矛盾冲突,校方缺少对社会人员的处置能力,没有对社会人员处置的权限;还会造成设施损坏,提高了高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
(六)高校体育資源有限
高校一旦实行全面开放,其资源会受到影响。所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不能仅靠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还应进行额外开发。但高校宣传和推广能力有限,仅仅由高校师生对社会人员进行指导不够现实。
三、基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分析
(一)增强高校体育的多元性
高校可以运用兴趣教育的手段展开教育。高校体育应更新教育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创建出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优质体育课程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将轮滑、瑜伽等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之中,以丰富当下教育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以引进社会体育的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从高校内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融合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6]。
(二)建立并完善体育实践互通机制
为有效发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优势,可以建立并完善互通机制。互通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二者的体育结构。互通机制也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教师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学习,进而获得社会体育的实践机会;对民众来说,其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自身锻炼能力,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合作模式
商业合作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往的高校教育往往基于政府经济扶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抓住时代机遇,采用合作模式,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化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从而获得企业长期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部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还可以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锻炼自我,为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基础[7]。
(四)适度开放高校场地
各个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在确保自身正常运转和学生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向社会适度开放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高校室外场地可在确保学生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免费开放,足球场等比较紧缺的资源可通过租赁的形式对外开放,同时,高校应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监管场地,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组建体育管理部门
高校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共同组建体育管理部门,包括体育指导站、运动损伤恢复室等。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担任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担任组织者职责,双方共同协调体育活动。此外,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开放应遵循相关规定,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权威性作用,解决高校无法处理的问题。
(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高校可以将校级活动拓展到周围的社区,比如,高校举办羽毛球联赛,周围社区也可以举办羽毛球联赛。高校羽毛球队可以与社区羽毛球队展开比赛,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体育实践的影响,还可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高校还应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比如拔河、马拉松等比赛,以吸引社会人员的参与,通过组织全民健身运动,在活动中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8]。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肩负着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二者接轨是一个双赢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长效化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全民健身”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萍.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116-118.
[2] 郭玉. 从终身体育视角探讨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 李鑫,王恩斌,胡彪,等. 探究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78-179.
[4] 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 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06):62-66.
[5] 蒋玲.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03):57-59.
[6] 袁红.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163-164.
[7] 王欣,尹斯年,陈杰,等. 加强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接轨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6):162-165.
[8] 卢伟基,卢澎涛.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19-122.
(荐稿人:钟晨,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