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

2021-09-15

新材料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储能规划绿色

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据报道,7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统筹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大众证券报)

“十四五”工业降碳路径明晰

据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即将发布,2项《规划》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生产过程、资源利用、产品供给等方面,推动工业及其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绿色制造体系支撑作用,从源头加大减排减碳的力度。

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信部下一步将重点推动以下工作。一是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并严格落实产能置换相关政策,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二是加快能源消耗低碳化转型。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推进原生资源协同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工业固废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削减工业固废、废水。四是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推动存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五是引导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六是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打造绿色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长效机制。(经济参考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据报道,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7月7日日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其中,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废钢利用量分别达到6000万t和3.2亿t,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t,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规划》围绕工业、社会生活、农业三大领域,提出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通过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質量发展,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三是通过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规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领域的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包括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等五大重点工程,以及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6大重点行动。

《规划》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政策和组织实施,提出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标准、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强化行业监管。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地区要精心组织安排,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结合实际抓好规划贯彻落实。(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加快发展新型储能

据报道,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7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 000万kW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标,《指导意见》强调,一要强化规划引导,鼓励储能多元发展。统筹开展储能专项规划,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二要推动技术进步,壮大储能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和成果转化。三要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健康市场环境。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和“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保障工作。(中国化工报)

山西:国内首个省级层面“十四五”未来产业规划

提出25个未来产业领域

据报道,6月24日上午,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规划各专项规划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的第九场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解读了《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主要内容。

未来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物技术等与工业技术交叉融合为驱动,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产业、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影响未来发展潜力的颠覆性产业、提升未来竞争能力的前瞻性产业,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

近年来,山西先后建成了中科院煤化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点研发平台,太钢集团、太重集团、中车太原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集聚了碳纤维、新型半导体、光伏材料等一批国内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创新成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规划》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十四五”未来产业规划,在综合考虑省优势产业领域和国家对未来产业发展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分别从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新中求变、无中生有4层培育体系提出25个未来产业具体领域,实施非均衡发展。

一是優中培精,遴选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先进功能材料、新能源、先进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9个主导性未来产业。

二是有中育新,遴选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核能、氢能、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7个先导性未来产业。

三是新中求变,遴选量子产业、区块链产业、碳基芯片、高速飞车等4个颠覆性未来产业。

四是无中生有,遴选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下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智能传感及物联网等5个前瞻性未来产业。(山西日报)

《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据报道,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7月5日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提出,到2025年,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制造业发展速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一流企业主体和高层次产业人才加速集聚,新动能产业培育成势,绿色化低碳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长三角产业协同逐步增强,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制造”品牌进一步打响,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指出,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6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规划》还指出,做强世界级领军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领军企业,力争新增1~2家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做优链主企业,支持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优化整合生产、供需等上下游环节,提升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掌控力。做大硬核科技企业,支持创新企业加强硬核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品牌和综合竞争力,实施民营经济百强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品牌影响力大、发展潜力强的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上海证券报)

《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发布

据报道,7月23日,《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规划》,到2025年,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球先进制造新支点、全球智能制造践行地、全国创新驱动新典范、全国绿色制造标杆地、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省。

为实现以上目标,未来5年,浙江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巩固升级汽车、绿色石化、现代纺织、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谋划布局重点领域未来产业,构建以杭州、宁波为2大核心引领极,联动环湾区沿海产业带、金衢丽绿色经济走廊的“双核一带一廊”空间布局,联动海洋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打造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浙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底,制造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规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达23.5万元/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数字经济快速增长、总量居全国第4;“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第1;9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1。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00个以上;建成1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云平台;累计培育“品字标”企业2 500家;新增世界500强企业3到5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50家以上,成为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验区;累计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隐形冠军企业500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倍增。(钱江晚报)

猜你喜欢

储能规划绿色
考虑用户优先级的云储能用电策略优化
储能: 碳中和下的新赛道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电力系统中的能量储存技术
追踪绿色的秘密
LW36-126(W)/T型断路器储能超时复归问题改进方案的提出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