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时期欠发达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
2021-09-15韩永奇
韩永奇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近年来,聊城市克服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较匮乏等不利因素,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聚焦高性能金属、无机非金属和化工新材料,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了“聊城现象”,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示范效应,也极大推动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欠发达地区迎头赶上,快速崛起的拐点,也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再接再厉、扬长避短和巩固发展好新材料产业,显然成为“十四五”聊城经济发展,实现迅速赶超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十三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聊城作为鲁西地区相对欠发达城市,立足现实,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聊城经济的腾飞。
1.1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并逐步优化
聊城新材料产业的布局主要体现在3大领域:一是高性能金属新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阳谷县、茌平区、临清市和东昌府区,规模约322亿元;二是化工新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阳谷县,规模约136亿元;三是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企业主要分布在冠县、阳谷县,规模约7亿元。
1.2 突出产业优势和特色
聊城新材料企业的重点在高性能金属新材料领域,如电子铜箔与高性能铜合金在全国遥遥领先,还有高性能钛合金及高精铝板带箔等也在国内赫赫有名。化工新材料也在快速发展,这一领域如聚碳酸脂、氟材料和尼龙6在全国有很高的关注度,有机硅、光纤预制棒以及聚碳酸酯等在国内影响很大。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势头向好,这一领域的钕铁硼稀土永磁、光纤预制棒、高纯氧化铝及其相关产品具有良好发展态势。
1.3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新材料产业发展依靠的是自主创新。聊城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搭建创新平台,与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现有1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创新平台。近年来,聊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旋浮铜冶炼”技术、高精度压延铜箔技术、海水管路系统用大尺寸钛合金管材制造技术等均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为加速新材料产业人才培育,聊城大学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新材料产业输送上千名适用技术人才。此外,聊城市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40家。
聊城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布局在专业化、集聚化上发展不足,区域间合作和差异化分工不足,新材料产业园、孵化器建设有待加快规划布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及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极少。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多为处于初创型或发展期的中小型企业,年产值多在1亿元以下。三是品牌优势不明显,带动力不够强。四是污染排放量大,耗能严重,以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最为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与“双碳”目标有较大差距。上述问题,都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得到有效解决。
2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2.1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应分2步,中期即到2023年,末期到2025年。到“十四五”末,聊城应实现全市新材料产业“三力(创新力、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新材料产业将成为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要的主导产业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为: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更加显著。金属与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与稀土功能及光电信息材料等领域集聚优势更加突出,实现引领国内产业发展,部分细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效益规模明显提高。全市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其中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3类重点发展新材料年均增长2%以上。
三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组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家以上,骨干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四是企業(骨干)实力明显增强。培育营业收入过10亿元、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大的自主品牌骨干企业(含有3家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8家以上。
“十四五”末,全市新材料产业力争实现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全市工业支撑带动力增强和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
2.2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定位
在产业定位上,争取到“十四五”末,将聊城打造成为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模范示范基地(鲁西新材料产业示范区),引领山东乃至国内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述聊城新材料产业定位的具体内涵包括如下3方面。
一是打造鲁西新材料产业示范区。深化国际产业合作,依托示范区,加快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借助优势特色产业的带动,促进聊城新材料产业以及配套产业、物流贸易等相关产业的资源全球化配置,将聊城真正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示范区。
二是始终成为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引领者。要把精细化、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贯穿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要素向聊城集聚,引进先进经营管理发展理念和人才技术,搭建好鲁西新材料产业示范区基础服务平台,提升聊城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让鲁西新材料产业示范区跻身国内一流园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促进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和产品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依托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骨干品牌,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形象突出的新兴品牌,树立聊城新材料产业品牌整体形象,形成中高端产品与大众产品比例协调、协同发展新的产业格局。
2.3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布局
在产业布局上,聊城以“优势互补、错位竞争、融合互动”为原则,强化区域互动,做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布局为基础,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新材料产业“三带七基地”空间布局。
“三带”,即布局3个新材料产业带,发挥阳谷、茌平、临清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带;依托莘县、阳谷、高新区、茌平的化工园区优势,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带;发挥冠县、东昌府区、东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带。
“七基地”,即打造7个新材料发展基地,依托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光铜业”)、山东祥瑞铜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瑞铜材”)等龙头企业,发展高品质阴极铜、高强高导高铁用架空铜导线等产品,打造高品质铜新材料基地;以鲁西集团为核心,发展工程塑料、氟、硅等产品,打造化工新材料基地;依托中色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奥博特”),发展高性能铜合金、电子铜箔等产品,打造铜合金新材料基地;以鑫鹏源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鹏源集团”)为中心,发展高性能钛合金等产品,打造钛合金新材料基地;依托山东上达稀土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达稀土”)等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钕铁硼稀土永磁等产品,打造稀土永磁材料基地;以山东恒通晶体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通晶体”)为主,发展高纯氧化铝、蓝宝石晶体等产品,打造高纯氧化铝材料基地;依托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光缆”),发展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等产品,打造光电信息材料基地。
2.4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聊城根据“十四五”时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依托产业优势,科学谋划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前瞻布局,持续优化政策、财政、金融等要素供给,鼓励鲁西集团、信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发集团”)、中色奥博特等新材料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产品研发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增容扩量,打造新材料发展创新高地。
2.4.1 加快发展先进基础材料
聊城充分发挥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材料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到2022年,力争全市先进基础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支持祥光铜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创新提升“双悬浮”铜冶炼工艺,打造全国重要的高品质阴极铜生产基地。鼓励中色奥博特、祥瑞铜材、信源集团、领航铝业等企业,重点攻关超高强铜镍锡管棒带箔材、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带材、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压延箔材、高性能新型铜基金属复合材料等生产技术,培育壮大高性能铜合金板带材、高效换热空调铜管、高精度压延铜箔、高强高导高铁用架空铜导线、高精度铝板带箔等产品规模。支持万合工业、信通铝业、鑫鹏源集团、山东天开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开钨业”)等企业,加强前沿应用技术研发,开发高强韧铝合金、高性能钛合金、高性能硬质合金等高精尖产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及制备技术、低成本镁合金及加工技术。
二是积极发展先进钢铁材料。鼓励冠洲集团强化与太钢集团、首钢集团等国有大型钢厂技术创新合作,成立联合技术中心或研发实验室,发展汽车用冷板、镀锌板、彩涂板等新型钢板材料。支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钢管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加快产品技术创新升级,开发生产复合管、核电用管、油井管等高附加值钢管产品。支持山东远大特钢集团加强与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的对接合作,积极研发生产特钢材料(高性能海工钢与轨道交通用钢、超级双相钢与铁素体不锈钢及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石化用耐热耐蚀合金材料、先进装配式建筑用钢等)。
三是努力发展先进化工材料。鼓励鲁西集团巩固扩大现有聚酰胺、聚碳酸酯规模,进一步扩大工程塑料产品种类和规模,重点发展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聚苯醚、有机玻璃等特种聚酯产品,做大做强鲁西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集群。鼓励华泰化工、华信塑胶、波米科技、奥瑞塑业等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研发特种功能性橡胶助剂、光敏性聚酰亚胺电子封装材料、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特种工程塑料、高分子纳米复合膜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四是切实发展好先进无机非金屬材料。鼓励山东恒通晶体材料有限公司、山东聊城莱鑫粉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持续创新5N(质量分数99.999%)纳米氧化铝粉体制备、5N(质量分数99.999%)氧化铝陶瓷烧结、5N(质量分数99.999%)纳米氧化铝分散、大尺寸蓝宝石长晶、无磁金刚石超耐磨工具和高端金刚石孕镶块等技术,积极研发人造蓝宝石、红宝石、金刚石、耐磨陶瓷球等复合材料。支持山东国宏中环新材料有限公司强化与中科钢研北京碳化硅工程实验室的合作,大力发展碳化硅晶体及衬底片材料。引导山东古云阳光岩棉集团有限公司、聊城市三鼎岩棉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优化节能降耗生产工艺,做强岩棉、玻璃棉、玄武岩纤维等防火保温墙体材料。
2.4.2 发展好关键战略材料
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上达稀土、太平洋光缆、九鼎新材等企业,加快突破技术关口和市场关口,建立全过程体系(即设计—研发—引进—生产—应用),加快膨胀产业规模,实现规模发展、品牌发展。到2022年,全市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逐步形成以稀土永磁材料、光电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材料为主要产品,上下游配套、规模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发展好稀土功能材料。支持上达稀土材料有限公司强化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合作,不断提升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低重稀土钕铁硼磁体等制造技术和产品稳定性,积极研发高综合磁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化、高性价比新型铈磁体产业化等关键制备技术,加快解决应用于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国防航天等领域的稀土永磁材料技术瓶颈,持续扩大高性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生产规模,尽快形成5000t的年生产能力。
二是发展好光电信息材料。鼓励太平洋光缆加强与山东大学、聊城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加大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做大光纤预制棒产业,打造“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全产业链条,力争到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支持太平洋(聊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着眼光纤到户、5G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市场,研发生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芯片及有源光缆、光引擎、光通讯模块等高速光通信应用产品,打造从主动零组件芯片到应用模块垂直整合的光通讯产业链条。
三是发展好高性能纤维材料。支持信发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合作力度,积极探索粉煤灰综合利用生产碳纤维模式,延伸拓展汽车用、体育用、风电叶片用、航空用、建筑用、医疗用等碳纤维复合材料。鼓励九鼎新材创新提升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生产工艺,大力发展短切毡、玻璃纤维布等下游产品,打造高性能玻纤产业链以及高性能玻纤复合材料产业链。
四是发展好新能源材料。支持通洋氢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合作,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发展氢能源电池新材料。鼓励山东新华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持续创新“溅射金属预制层再硒化硫化”“碲化镉薄膜玻璃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不断降低薄膜电池生产成本,提高光伏组件效率,打造核心竞争力。
2.4.3 在前沿新材料上下功夫
要加快培育和布局石墨烯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材料、超高温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顶尖技术,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竞争制高点。到2022年,力争打造一批具有若干标志性的高水平的前沿新材料产品与企业,要在以下4个领域下功夫:
一是石墨烯材料。支持山东国宏赛则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石墨烯材料应用技术,研发生产石墨烯碳纳米管电加热膜产品。鼓励发展石墨烯储能材料,大力开发防护涂料及复合材料等,推动石墨烯、防护涂料及复合材料在相关产品(如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石墨烯润滑油与轮胎及纺织品、高端环境处理材料与防腐涂料及导电油墨和导热散热器件等)中的应用,不断拉长延伸产业链。
二是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加快培育发展特种合金球形粉末低成本制备技术,使其在引领增材制造技术大规模应用上大有作为,如在“三钢(高速钢、模具钢、不锈钢)四金(高品质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性能专用材料及成型技术要加快研制,如高分子粉末与丝材及3D打印专用光敏树脂等要做出新成效,大力拓展3D打印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一些领域如精密铸造、快速制造和医学诊断等要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促进增材制造产业快速向前发展。
三是超高温材料。加快高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钛合金高温高强大规格熔炼与加工技术研究,培育发展钛基、镍基等高溫合金、高熵合金,制备生产高强韧5000系、6000系铝合金板材,开发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叶片等高精尖产品。
四是智能材料。要对新型前沿材料予以支持,大力发展智能仿生、传感材料,全力做好形状记忆合金与应变电阻合金、自修复与磁致伸缩材料、纳米智能流体、纳米电致变色材料、柔性力敏材料、柔性智能探测材料等新型前沿材料。
3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面临着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所带来的巨大机遇。新材料产业是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在国家政策和下游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对于新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加之聊城市新材料产业门类较多,均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基础较好。郑济高铁、雄商高铁在聊城市形成十字交叉,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主要新材料市场。拜耳、杜邦、通用电气等国际巨头纷纷在国内布局,上海、杭州等地一批孵化成功的国内新材料企业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也在着手科研成果产业化,“双招双引”空间巨大,为聊城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十四五”时期,聊城新材料产业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首先,关键材料供给的挑战。当前,发达国家仍占据国际新材料产业领先地位,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发展步伐的加快,重大工程加快实施,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材料供给日益紧缺,势必对聊城新材料产业带来影响。其次,国内不少区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新材料产业如火如荼,其影响力、竞争力日益增强,将带给聊城市新材料产业一种无形的压力。最后,聊城新材料产业自身缺少核心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的瓶颈制约加上基础科研薄弱,产品自身缺乏个性,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销售物流成本高等,这些基础和基本问题将势必影响聊城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对聊城市“十四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如下。
3.1 加大扶持力度,抓好重点企业培育
按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为骨架的“雁阵型”结构,培育壮大企业群体,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且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迈向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时,加大对成长性好的新兴中小企业的扶持,培育一批行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落实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帮助符合要求的项目企业申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通过基金注资和市场化募集,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3.2 强化产业招商,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链
大力开展项目招商,建立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库,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项目滚动发展机制。要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面向国内外开展产业招商,进一步补齐、延伸和做强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产业链,培育形成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雁阵型”新材料产业集群。优先保障新材料集群企业用电、用能和用地需求,创新区域能评、环评取代项目能评、环评的机制。积极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新土地出让机制,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引导不符合园区产业方向的低效企业退出,淘汰“低散乱”落后产能,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3.3 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优化新材料人才环境,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支持聊城大学等高职院校加强材料类学科建设,培养关键技术工程人才。要发挥各类研发创新平台的作用,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集中攻关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占据产业制高点。发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的作用,开展产业共性问题攻关,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各类技术创新平台,鼓励独立法人化运行。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研发成果,外包研发项目。鼓励企业突破研发人才束缚,到济南、青岛、上海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开展研发。
4 结语
综上所述,“十四五”期间,聊城市要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调整充实市新材料产业工作专班,统一领导协调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各项工作,统筹规划、项目、土地、园区、招商和政策资源,协调解决集群发展重大问题。明确职责,凝心聚力,为“十四五”期间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0.19599/j.issn.1008-892x.2021.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