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1-09-15刘结玲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导向社会环境职业素养

【摘 要】本文认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是国家层次人才培养战略的组成内容之一,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价值效应、契合逻辑,论述高职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路径:强化思想建设,推动价值转向与理念革新;深化职业属性,建设联动机制与载体平台;优化社会环境,落实物质保障与文化支撑等。

【关键词】产教融合 双创型人才 职业素养 职业导向 社会环境

产教融合是基于现代经济体系下职业人才供给侧与产业生产需求侧相匹配的办学模式创新,在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立足于专业设置,将所涉产业与教学开展联系起来,使人才输出适应时下行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集人才链、产业链与教育链于一体的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生态闭环。人才职业素养综合呈现在职业兴趣、情感、价值以及能力等方面,双创型人才则是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人才的总称。由此可见,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高职院校的客观反映,与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殊途同归,主要目的均是提升社会个體的职业素养,为产业化生产塑造合格的人力资源。

一、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价值效应

(一)矫正双创培育意识,营造生态化环境

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之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将产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教学开展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传统高职教育的片面定位,矫正存在的非理性、单一式的“加工厂”认知,并成功过渡到人才创新与创业的共识之中。与此同时,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而进行的,脱离了“唯技能化”与“唯理论化”的人才教育窠臼,使职业教育的操作层面融入“创新”与“创业”的常量,以及“未来”与“成器”的未知变量,从而实现人才培育的新面貌,完善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生态链接,进而营造出有利于人才与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环境。

(二)塑造双创合格主体,输送时代型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下的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一种基于动态的“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从创新与创业单个角度来看,区别于传统高职教育中学生塑造的人格特征,即化呆板为灵活,化平庸为实用的人才新面貌。一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了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等第二性的客观意识,为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强化打下基础,尤其是现代人格中强调的精益求精与创新创造的主观认知,更是职业素养第二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创业型人才培养又将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职业意志打造内化其中,注重人才对敏锐市场机遇的判定和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等第一性的物质环境甄别。从创新与创业结合的角度来看,在信息时代,人才生存离不开创新,产业兴盛离不开创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为市场打造了合格的主体,有助于激活市场,活跃产业发展。而且,产教融合下双创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升,从思想意识到主体行动都焕然一新,模式的重构与方法的梳理,适应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诉求。

(三)适应双创社会需求,生成新范式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是产业优化的人力条件,同时也是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导。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教学创新为路径,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双向结合,契合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演变主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过渡,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和具有市场活力的创业主体的参与。而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在塑造合格主体,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之余,还从整体上提升了社会用人的职业素养水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前进,进而满足中国产业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常态。此外,产教融合的高职办学模式与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地适配与接纳中将教育规律、人才目标、功能定位与理实相依等结合起来,并以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为驱动力,生成新的职业人才培养与作用新范式,促使高职教育着眼于全局性发展与结构性蜕变,增进对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价值诉求,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二、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契合逻辑

(一)产教融合与双创型人才价值塑造下的教育引导相契合

产教融合作为一条办学模式,归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其出发点在于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以此提升社会生产水平。换言之,产教融合将人才的职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产业实践和教学开展来引导学生职业理想、工作态度、实践思维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塑造,其本质落脚点是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当前,双创型人才的打造,凸显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提升方面,仍是对个体职业素养的提升与社会价值的引导。产教融合的价值塑造与双创型人才的教育引导是相互配合的。当前高职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体现在理论教学、价值引导、实践探究和岗前培训等各个方面,各环节系统性地为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升搭建起广阔的舞台,这既是一种价值塑造,也是一种教育引导。反之,在产教融合下凭借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之余,又验证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倒推二者在教育引导上的契合性,强调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标准。

(二)产教融合与双创型人才培养表征上的职业导向相契合

如果单纯将产教融合看作“产业”与“教育”,那么,二者相适配的便是隐性素质与显性知识的职业导向关系,即“产”是在校期间隐性的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而“教”则是显性的理论知识涵养过程。在这一办学模式下,双创型人才中的“创新”与“创业”分别侧重于学生创新培育与创业指导,与“教”与“产”的人才培养表征相互补充。具体而言,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有了科学的导向过程,不仅双创型人才培育有了显性与隐性的职业导向态势,连产教融合也有了具体的落实引导。二者的对应立足于职业教育中“职业化”的核心,一方面培养人才的职业属性,即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打造人才的职业人格,即产教融合下的人才产业链闭环,从而迎合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契合了产教融合与双创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建设,并赋予其较强的依附性与体验性特征。

(三)产教融合与双创型人才嬗变过程中的运作模式相契合

在全世界职业教育体系下,产教融合无疑是当前办学模式下批量化人才培育的代表,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刺激人才从“学生”向“职业工人”的嬗变,这一衍变活动正向迎合人类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规律。对高职院校而言,双创型人才嬗变过程是从入学到毕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而对人类教育乃至人类社会而言,双创型人才的嬗变是生命周期内职业习性与职业价值的升华过程,即使是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本能还在,具有极强的可持续性特征。无论立足于哪种视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需要与社会需求与路径范式相统一,方能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如果没有严谨的运作机制与严格的过程控制,那么产教融合将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双创型人才培养也将会变成口号。好在当前产教融合下的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培育通过系统化的制度维护顺畅,将专业技能与职业价值通过理实结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进而保留了人类劳动与实践规律的精髓之处,从而为人才的创新创业培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主要路径

(一)强化思想建设,推动价值转向与理念革新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亦不例外,需要科学的思想建设才能走向成功,在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过程中,强化思想建设,推动价值转向与理念革新是营造生态化环境、争取价值塑造与教育引导相契合的保障。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正确认识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等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加强高职院校的使命建设与责任精神,摒弃“唯成绩论”等片面的思想意识,发挥产教结合下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优势。同时,厘清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动力,抛弃华而不实的思想观念,避免流于形式的教育方式与提升路径。二是推动双创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与职业化人才的价值转向。一方面结合院校校训、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与教学风气,强调双创型人才的内涵与社会价值,基于产教融合的模式在校园内部为职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态化环境;另一方面坚决抵制不合时宜的人才观与职业观,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双创社会”等主流趋势,塑造大国匠人风尚,提升人才的内在职业素养。三是在思想上避免陷入博人眼球或吸引目光的花哨式人才评价陷阱中,杜绝将成绩与学分作为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唯一评判标准,并根据高职院校特色,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评价模型,纳入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体系中,回归院校育人为本的根本立场。

(二)深化职业属性,建设联动机制与载体平台

产教融合与双创型人才培养表征上的职业导向相契合,为市场塑造了创新创业的合格主体,为社会输送了迎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其间的职业属性与联动作用一览无余。因此,在今后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中,还需要依托产教整合的办学模式,健全联动机制与建设载体平台。一方面,在联动机制上,结合高职院校办学能力与教学条件的客观现状,纳入政府、企业、产业与社会的联动培养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落实产业集中化、教学职业化与研究创新化的发展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助力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此外,联动培养机制在于顶层设计的合理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位一体的合作范式,贯彻校地“联姻”、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具体化操作,促进联动机制更加顺畅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雙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平台,在联动机制下,为学生接触岗位、参与创造或技术创新提供训练条件与展示平台。例如,可以将学校教学平台、社会资源平台、企业职业平台和政府政策平台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双创人才培养平台系统。如此一来,无论是学生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还是技术创新和创业实践,都能通过该平台整合有用的信息,助力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优化社会环境,落实物质保障与文化支撑

对于教育而言,物质是第一性的,产教融合下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更离不开基础物质的保障与宏观环境的孕育。因此,在迎合双创社会需求、维持运作模式契合之余,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障充足的办学经费与良好的产教环境。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教学发展,都需要基础经费保障,尤其是专业领域内的科研教学,离不开人才、物力与财力的支撑,因此,根据不同专业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培育要求,合理分配资源,公平公正地提供办学经费。而且,产教环境的打造直接关系到双创型人才的培育质量,可适当加大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如创业大赛、创新活动以及工学模式重构的资金支持。二是强化文化支撑,做好“实践问道,文化引领”的双创教育工作,孕育职业化的文化培养生态圈。具体而言,将文化作为双创型人才嬗变的推动力,加大校园文化中创新创业精神的融入比例,利用劳模形象、榜样精神以及创业领袖,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加强双创文化宣传,实施文化精准定位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避免功利化与浮躁化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减少揠苗助长式的职业素养提升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带来的价值效益反映在思想意识、主体领域以及整个社会层面,是营造生态化环境、输送时代型人才和生成新范式路径的保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与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在教育引导、职业导向和运作模式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通过强化思想建设推动教育意识引导,深化职业属性发挥职业导向作用以及优化社会环境保证运作模式顺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结玲.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

[2]邹良影,刘程灿.高职院校“双创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9).

[3]孙曙光,张蒙,朱瑾,等.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9(1).

[4]柯凯红.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辅导员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8(19).

[5]戴天,张贺东.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

【作者简介】刘结玲(1987— ),女,壮族,广西贵港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黄桂婵)

猜你喜欢

职业导向社会环境职业素养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创新教学研究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思政教育模式改革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基于职业导向性高职护理解剖学跨学科教学初探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