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喻文化”环境下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的策略探析

2021-09-15徐福林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要积极面对“三喻文化”带来的冲突,正视自身存在的理论引导不强、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密切、实践体验供给不多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理论阵地建设、构建课程思政格局和强化多元合作,加强理论引导,促进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

【关键词】三喻文化 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机制

“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年轻一代主要向年长一代学习,强调年长一代在文化传递中的地位和作用。年长一代阅历丰富,是年轻一代的行为楷模,他们为年轻一代的生活奠定基础,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并喻文化是指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突出强调同辈人在文化传递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以如今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这一文化传递模式中,同辈人是亲密无间的。年长一代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人们的共同愿望在于以同辈人的行为为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应与年长一代有所不同。实际上,由于年轻一代所经历的异于年长一代,年长一代无法向年轻一代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年轻一代唯有自己创造全新的生活模式,并使之成为“同辈追求的楷模”。后喻文化指年长一代反过来向年轻一代学习,强调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反哺”。在这一文化传递模式中,年长一代不再是年轻一代的人生向导,年长一代是“孤立的”,与年轻一代有着隔阂,而当年轻一代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行事,他们便“暴跳如雷”“悲痛欲绝”。年轻一代则凭着“天生的禀赋和青春的优势”反对年长一代的过去,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心灵的沟通。代表未来的是年轻一代,文化传递依赖于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的“持续不断的对话”。

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语境下,教师是年长一代,学生则是年轻一代。二者既有隔阂又有心灵沟通,既有冲突又有友好合作。教师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引路人,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和体验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的“对话者”,把教师带向富于生命力的未来。如果教师放弃与学生共同学习,无视他们的新思维、新体验、新期待,无视他们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将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三喻文化”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需要积极面对“三喻文化”带来的冲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机制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职院校办学环境里,“三喻文化”作为文化传递模式的统合实际上是多方面主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年长一代的教师与作为年轻一代的学生之间、同为年轻一代的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其中既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体验方面的冲突,又有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这其中的冲突有可能达成和解并有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递,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有可能无法调和以致阻碍先进文化的传递或者造成劣文化驱逐先进文化,给学生带来持久的负面影响,消解立德树人各项工作实效。

因此,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作为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引导机制,必须积极面对“三喻文化”作为文化传递模式带来的多方面冲突。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教诲,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帮助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新知识、新资讯、新技术、新体验。

(二)“三喻文化”为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提供新动力

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基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运用现代技术,发挥课内课外渠道优势,构建立德树人机制,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解学生之疑难困惑,帮助学生拨开人生道路上的迷雾。随着办学环境的改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不仅能真切感知这一机制带给自己的“好处”,如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道德体验的增加、心理的舒缓、情感的迸发,而且能真切感知这一机制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思想、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期待。如果这一机制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期待,就意味着尚有亟待完善之处。如何才能更好地优化这一机制,显然,这不是闭门造车、“拍脑袋”就能做到的。唯有回到学生这一中心,发挥学生的作用,才能为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建立良好基础。

在高职院校办学环境下,“三喻文化”呈现出学生向教师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文化传递图景,反映着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得到更全面的呈现,立德树人机制存在的不足得到更理性的反思。这实际上为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三喻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引导不够强

在“三喻文化”环境下,学生与年长一代、与同辈人交往的过程或多或少接触到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理论武装,这不利于积极回应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的理论引导还不够强,存在接地气、贴近学生的理论宣讲少,有特色的理论阵地不多,理论阵地品牌与精品少,学生学理论和践行理论的社团活动不多,学生的理论素养不够高等现象。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理论武装,加强理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先进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密切

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养成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专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途径。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是专业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学生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三喻文化”环境下,学生通常在以同辈人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中通过相互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专业教育则是这一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立德树人机制与专业教育结合还不够密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实践锻炼不能与思想政治素质、法治素养、人文素质的提升很好地结合。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与专业结合不够密切,主要受到教育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过于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而忽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

(三)实践体验供给不足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不仅要求学生从思想上、理论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而且要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在“三喻文化”环境下,学生与同辈人的交流交往频繁,他们不仅分享资讯、信息和知识,也交流分享学习生活中的体验、思考与感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与同辈人相互交流分享、相互学习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但基于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尚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机会不多、岗位有限,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等方面。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的实践体验供给不足,影响了实践育人的开展与成效。

三、“三喻文化”环境下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的策略

(一)以理论阵地建设为重点,加强立德树人理论引导

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学生理论武装,以理论阵地建设为重点,依托教师这一年长者群体宣讲好理论,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首先,创新发展传统理论阵地。在传统环境下,理论阵地主要集中在线下,如校园讲座、宣传栏等。在“三喻文化”环境下,要发挥年长一代的理论、政策、经验优势,创新高职院校传统理论阵地。要注意做好“请进来”,通过开展理论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专家理论讲座,提高理论素养。同时,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要主动走上讲台,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扎实的理论知识带头讲好思政课。另外,要建设相关的理论学习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抓好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引导学生在与同辈人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其次,建强网络理论阵地。网络理论阵地要有“群众视角”,讲“群众语言”,关注“群众需求”。在“三喻文化”环境下,作为年轻一代的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熟悉网络语言,通常借助网络开展学习、交流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可以说,网络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高职院校建强网络理论阵地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主动适应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要注意结合时政热点焦点,掌握好时间节点,掌握理论宣讲的主动权,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做好理论宣传。另外,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发挥微信、QQ等工具的优势,加强易班建设,构建理论宣传矩阵,精准引导。高职院校只有建强多元网络载体,主动占领网络理论阵地,才能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引导。

(二)以课程思政为中心,加强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就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言,要抓好课程思政,加强立德树人与专业融合。

首先,构建课程思政工作格局。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但作为“课程”体系有其边界,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而立德树人除了讲政治、讲信仰,还需要讲思维方式、讲智慧等。因此,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需要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格局,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各课程有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有的以技能培养为重点,有的以素质养成为重点,但这些课程都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确立德树人目标,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此,在“三喻文化”环境下,既要发挥年长一代教师的作用,带动年轻一代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又要发挥年轻一代教师尤其是共产党员教师的榜样作用,激励年轻一代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相互学习、比学赶超,同时,年轻一代教师要主动帮助年长一代教师运用新技术、新知识开展课程思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党委领导的,二级教学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协调合作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促进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其次,打造课程思政品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要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同时,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品牌,建设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育“金课”体系。在“三喻文化”环境下,这离不开年长一代教师和年轻一代教师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年轻一代,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他们渴求新知,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视野开阔,富有朝气与激情,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是教师这一年长一代在互联网时代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调整思维方式的重要帮手,他们将为教师打造思政课程精品提供新动力和新思路。

(三)以多方面合作为依托,建设立德树人实践体系

校企合作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适应职业教育实际,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的基本路径和根本方法。高职院校要紧紧依托多方面的合作关系构建立德树人实践体验体系,促进学生在与同辈相互交流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首先,基于专业实践建设立德树人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在“三喻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实践体系,把劳动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贯穿专业实践全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行业法律法规,掌握操作规范,树立安全生产、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要注意创造环境让学生与同辈人相互交流分享劳动体验、实践体验,促进他们在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具体来说,在专业实践前,要做好学生动员,帮助学生提高掌握技能与提高修养相结合的思想意识;在专业实践期间,要发挥带队教师和行业企业相关人员的引导作用,重点抓好劳动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实践结束后,重点抓好相关先进典型宣传,引导学生围绕提高自我修养进行反思。

其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高职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充分调动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与行业企业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在硬件设施、经费支持、科技应用转化等方面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建不同主题、不同内容、风格各异的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如理论文化长廊、红色纪念墙、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研练中心、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站等,构建起校内立德树人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贴近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体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方面合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企业文化基地、红色文化基地、脱贫攻坚基地等,构建校外立德树人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体验。高职院校只有积极构建立德树人实践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知与行有机结合,把理论与实际结合,把所思所悟与切身体验结合,为他们相互交流思想、分享体验创造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罗永宽.让理论武装在網络阵地实起来、亮起来、强起来[J].人民论坛,2019(23).

[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4]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

[5]张健.校企合作“五度”问题及其解决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作者简介】徐福林(1981— ),男,汉族,广西岑溪人,硕士,中教一级,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