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挣扎”考辨

2021-09-15房柯君

现代语文 2021年5期

房柯君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挣扎”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学者将它看作是联绵词,而相对忽略了其构成成分“挣”“扎”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挣扎”并非单纯词,而是同义连用。通过对“挣扎”书写形式、词义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挣扎”的本字应为“张磔”。“张”“磔”二字同义连文,并受“张开”的核心义制约,“挣扎”遂产生了“摆脱”和“获取、拥有”两个主要义项。

关键词:“挣扎”;“张磔”;联绵词

在现代汉语中,“挣扎”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汉语大词典》(第7版)对“挣扎”的解释是:“用力支撑或摆脱。”不过,在使用过程中,很少有人会考虑到其构成成分“挣”“扎”的具体含义,而是将两者看作一个整体。很多学者也将“挣扎”看作是联绵词,两个音节是一个整体,属于单纯词。实际上,“挣”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可以单独使用的,仍沿袭了“挣扎”的词义,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我们认为,从词源角度来看,“挣扎”是同义语素并列连用。下面,我们就对文献中“挣扎”的书写形式、语义发展进行梳理考辨。

一、“挣扎”的书写形式

就我们所见的文献来看,“挣扎”这一书写形式在宋代话本小说中开始出现。例如:

(1)两人来到门首,见他懑入去,听得里面大惊小怪,跄将入去看时,见克着他浑家,挣扎性命。(宋代话本《简贴和尚》)

(2)叫了一回没人答应,却待挣扎起来,酒尚未醒,不觉又睡了去。(宋代话本《错斩崔宁》)

元明清时期,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挣扎”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并出现了“扎挣、札挣”等异写形式,其中,元代主要集中出现在散曲、杂剧中。例如:

(3)〔卜儿慌科,云〕你老人家放精神着,你札挣着些儿。〔做哭科,云〕兀的不是死了也!(元代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据《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

(4)今日正是中秋节令,我只得挣扎病躯,到此后花园中等。便怎么这早晚还不见来?(元代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第二折)

(5)只见他金锤落处,恰便似轰雷着顶,打的来满身血迸,教我呵怎生扎挣。(元代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第一折)

在古籍文献中,“木”旁和“扌”旁常常混用,因此,便形成了“扎”“札”的异写。同时,还出现了“挣扎”的同素逆序形式“扎挣、札挣”,这一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方言中,如北京官话、晋语、西南官话中还存在着“扎挣”的用例。明代以后,则出现了更多的同音逆序形式,像“闸挣、揸挣、拃挣”等。例如:

(6)官人,你闸挣着吃些儿。奴家出去,自有分辨。(明代李开先《宝剑记》第十五出)

(7)韩姐夫此去,那鬼魅妖氛自隐形。妈妈,你当揸挣。俺姐姐终须有日到家庭。(明代张四维《双烈记》第二十五出)

(8)说着,便要下床来,拃挣起来,禁不住“嗳哟”之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例(7)、例(8)中所出现的“扎”字同音异写形式,与表示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的“一扎、一拃、一揸”多有重合,且词义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挣扎”在古籍文献中还出现了“挣揣、挣、、、挣挫、、挣搓”等书写形式。例如:

(9)劫财物,夺妻女,不能挣揣。(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10)我须是笔尖上挣来的千钟禄,你可甚剑锋头博换来的万户侯!(元代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第二折)

(11)这家私端的是谁,则你那二十年何曾道觅的半文来?(元代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第一折)

(12)假承塌,休,借债我做着傍牌。(元代曾瑞【中吕】《迎仙客·风情》)

(13)〔夫人云〕孩儿,你挣挫些儿。(元代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第三折)

(14)只是水底下有一个井龙王,教我驮死人;我不曾驮,他就把我送出门来,就不见那水晶宫了,只摸着那个尸首。唬得我手软筋麻,挣搓不动了!(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

(15)初时李瓶儿还着梳头洗脸,下炕来坐净桶。(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十二回)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版本元曲中所出现的“挣揣、挣、”等,与“挣扎”多为异文。“揣、、挫、搓”同属歌部,“扎”字属于月部,歌、月对转,读音相近,可以通用。其中,“”“”“”三字的书写形式都较为生僻,在元代以后的文献中复现率不高,现已不再使用。在现今的许多元曲版本中,也多将“挣、、”等改写为“挣扎”。明清之后,“挣扎”这一书写形式得到普遍使用,逐渐成为正体,并沿用至今,而其他异写形式的使用频率则日益降低乃至消失。

二、“挣扎”的词义演变

从宋代以来的使用情况来看,“挣扎”的义项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摆脱”;二是“获取,拥有”。

(一)摆脱

“挣扎”可用于表示“摆脱绳子等具体事物的束缚”。例如:

(16)你便打死我也罢了,怎么丢在厕坑里?这秽气教我如何当得!且待我慢慢的挣起来,只索逃我这性命去。(元代高文秀《须贾大夫谇范叔》第二折)

(17)我只见麻绳背绑教他难挣,着谁来把孩儿耽待?(元代张国宾《薛仁贵荣归故里》第二折)

(18)我这里便急待、急待要挣,这打拷实难捱。(元代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第二折)

(19)只见他金锤落处,恰便似轰雷着顶,打的来满身血迸,教我呵怎生扎挣。(元代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第一折)

例(16)~例(19)中的“挣”“扎挣”,分别表示被厕坑、绳子、拷打、打杀等困住时,承受者用力摆脱的状态。

之后,隨着词义范围的不断扩大,“挣扎”发生了由具体向抽象的演变,用于表示“摆脱不好的状况”,可以理解为“支撑、坚持、振作”。例如:

(20)今日正是中秋节令,我只得挣扎病躯,到此后花园中等。便怎么这早晚还不见来?(元代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第二折)

(21)〔孛老云〕我吃下这汤去,怎觉昏昏沉沉的起来?〔做倒科〕〔卜儿慌科,云〕你老人家放精神着,你札挣着些儿。(元代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

(22)我怎么这一会也昏倦起来,扎挣不得?〔做睡科〕(元代贾仲明《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三折)

(23)忙哀告膝跪着,强扎挣刚陪笑。(元代郑光祖《?梅香骗翰林风月》第二折)

(24)你将咱做死的般相看待,怎知道还能?(元代李致远《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第四折)

(25)又有那一等小百姓们,一日价辛辛苦苦挣扎,早辰巴不到晚。(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

例(20)中的“挣扎”、例(21)中的“札挣”均是指摆脱病痛,振作起来;例(22)中的“扎挣”是指摆脱睡意,保持清醒的状态;例(23)中的“扎挣”是想要擺脱对方盛怒的尴尬状况,勉强坚持下去;例(24)中的“”是指摆脱对方不好的对待;例(25)中的“挣扎”则是指摆脱生活的穷困。

随着“支撑、坚持、振作”义的用法增多,“挣扎”所搭配的对象也从具有贬义色彩的“不好的状况”变为中性的“一般状况”,指“摆脱现下状况,维持原状”。例如:

(26)老的,这都是我的不是了也,你挣者。我不合信着伯娘的言语,将李春梅休了。(元代杨文奎《翠红乡儿女两团圆》第二折)

(27)先时还挣扎的住,次后捱不住,只要睡着,因而和衣躺在炕上。(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28)纵然困死,也要挣扎着前行,赶过此处,何致今朝废命?(清代无名氏《施公案》第一百零八回)

(29)先前还挣扎的住,后来便哈着腰儿,渐渐护住胸脯。(清代石玉昆《七侠五义》第四十二回)

(30)幼恽好容易定了一回神,挣扎住了,回头低问厚卿那倌人叫甚名字。(清代张春帆《九尾龟》第五回)

从上述例句还可看出,“挣扎”受到搭配词语的影响,有时会与表示持续义的动态助词“着”“住”组合,使得“摆脱”这一动作得以延续,进而具有了“坚持”义。

(二)获取,拥有

元明清文献中,“挣扎”作“获取、拥有”义的用例有很多,并且多与“家业、名誉、事业”等搭配。例如:

(31)俺公公撞府冲州,的铜斗儿家缘百事有。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教张驴儿情受?(元代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一折)

(32)多亏了他早起晚眠,披星戴月,挣揣下这个家私。(元代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第二折)

(33)老爹挣了许来大家私,您孩儿正好快活哩。(元代张国宾《罗李郎大闹相国寺》第一折)

(34)挣的封妻荫子,拜相封侯。可正是今日不知明日事,前人田土后人收。到头来只落得个谁消受?(元代张国宾《罗李郎大闹相国寺》第一折)

(35)是俺那老夫人使的计策,把好事冲开,教你挣一个金鱼袋。(元代郑光祖《?梅香骗翰林风月》第四折)

(36)你一向出外不归,只道是流落他乡,岂知却能挣扎,得第做官回来。(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37)父亲勿忧,女儿若不能挣扎个荣封,誓不立于人世。(清代坑余生《续济公传》第一百九十二回)

例(31)~例(33)中的“”等,是指通过努力获取,扩大家业;例(34)~例(37)中的“挣”等,则是指通过努力,得到官职、荣耀等。其中,例(31)中的“铜斗儿家缘”,也可以与“挣”单独搭配,如元代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楔子:“老夫一生辛勤,挣这铜斗儿家计。”

需要指出的是,“挣扎”的“摆脱”义使用更为普遍,受到这一语义的影响,“挣扎”常常会与“性命、颜面”等搭配,这时,可以理解为“摆脱困境进而获取、保住某物”之义。例如:

(38)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39)我只道家业还在,如今挣扎性命回去,学好为人。不料破费至此!(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

(40)既有敕玺之予我,今师既败,彼有此惠,我何不乘机就之?亦可以挣扎颜面。(清代无名氏《海公案》第四十一回)

归纳起来看,“挣扎”的核心义应为“张开”,在使用时,由于受到这一核心义的制约,从而产生了“摆脱”“获取,拥有”等义项。第一,“挣扎”的原始义项“张开”本来是表示具体动作的,随着其不断抽象化,使得动作的发出者与承受者之间产生了一定距离,进而达到摆脱的目的,或者是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支撑状态。第二,既然是“张开”的话,就会造成比原物扩大这一结果;而语义的正向偏指,则使得实施动作更加符合主体的愿望。也就是说,“挣扎”的从“获取”到“拥有”义,正体现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三、“挣扎”的词源分析

如前所述,“挣扎”的核心义应为“张开”。从语源角度来看,“挣扎”则是同义语素并列连用,且与“张”“磔”二字有关。

(一)“挣”与“张”

在中古音韵中,“张”属于知母阳部,“挣”属于初母耕部,二者的声母同属舌上音,韵母旁转,读音相近。《说文解字·弓部》:“张,施弓弦也。”本义为“拉开弓”,后引申为“张开”,并以此为核心引申出其繁复的词义系统。同时,与“张”字同源者,也大多具有“张开”义。

在《同源字典补》中,以“敞、堂”为同源[1](P95);在《同源字典再补》中,又以“张、奓、觰、?、敞、厂”为同源[2](P94)。刘钧杰认为,这些字均含有“大”义。其实,这些字也不妨解释为“张开”义。比如“敞”字,《说文解字·攴部》:“敞,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其本义指的是开阔之处,后引申为“张开、打开”,并成为其常用义。再如“堂”字,《说文解字·土部》:“堂,殿也。”“堂”之“高台”义与“敞”之“平治高土”义,均与“开阔、张开”有关。以“堂”为声符的有“樘”字,《说文解字·木部》:“樘,衺柱也。”段玉裁注:“惟樘字或作牚、或作撐,皆俗字耳。”实际上,“樘”之“支柱”义,也可以理解为纵向的张开、撑开,进而在两个事物之间形成一种支撑。在古代文献中,有些俗写字在用作动词时,往往会增加或更改为“扌”旁。在表动作义时,“牚”的俗写作形式即为“撐”(现在写作“撑”),它既有“张开”义,也有“支撑”义。明清文献中,有“撑着眼”的用法,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老者撑着眼道:‘真是吾小女了。如何在他那里?”又有“挣眼”的用法,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功父伸一伸腰,挣一挣眼,叫声‘奇怪!走下床来。”“撑着眼”,现在多用作“瞪着眼”。《广韵·蒸韵》:“瞪,直视也。”它与以“堂”为声符的“瞠”音近义通。《广韵·庚韵》:“瞠,直视貌。”“挣眼”,现在多用作“睁眼”。《广韵·静韵》:“睁,眳睁,不悦视也。”实际上,“瞪目”“瞠目”“目睁”等用法,仍是从其“张开”义引申出来的,因为人们在吃惊、恼怒时往往会张大眼睛。这也是“挣”字“发呆”义用法的由来,如元代宋方壶【黄钟】《醉花阴·走苏卿》:“愁凄凄有如痴挣,闷恹恹染成疾病,蘸霜毫回廊下壁上题名。”《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吓得那两班文武,战战兢兢;一国君臣,呆呆挣挣。”需要指出的是,“睁”为后起字,在“睁眼”之前曾有“张眼”的用法,如唐代王梵志《诗(并序)》其十四:“张眼看他死,不能自觉知。”王梵志以白话诗著称,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口语中已经出现“张眼”的用法,进而演变为“挣(睁)眼”。

同时,明代文献中还有“挣满面通红”“脸儿挣得通红”等用法,现代汉语多用作“涨红了脸”。《广韵·阳韵》:“涨,大水。”后引申为“体积、数量等增大”。“张开”就会呈现出比原物扩大的情况,脸红其实就是血色在脸上铺开。现代作品中,也有“把脖子撑得又粗又红”的用法。

可以说,“挣、撑”二字的混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们均是在“张开”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且“挣”的词形尚未稳定。同时,“撑”与“挣”为同源字,只是因为方音音转而字形不同。其中,“挣”字是官话地区(冀鲁官话尤多)常用的后起字[3](P379),“撑”字的使用范围较“挣”字更广,官话地区及其他很多方言区均有分布。在《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典中,“挣”与“撑”的义项存在很多重合,它们均有“张开”“支持”“挤”“赚钱”等义,这些义项也都是由其共同的核心义“张开”引申而来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晋语中“撑扎”和“扎挣”仍然共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挣”字应源于“张”字,“挣扎”沿用了“撑”或“掙”的“支撑”义,它主要表现为一种纵向的张开,通过分开摆脱某物,进而形成事物之间的一种支撑。

(二)“扎”与“磔”

关于“磔”字及其同源字的“张开”义,曾良在《明清通俗小说语汇研究》中的“託”条[4](P35)、“挣揣”

“挣”条[4](P196)、“挣扎”条[4](P214)及《明清小说俗字研究》中的“托”条[5](P161)、“揸”条[5](P419)等,已解释得十分清楚。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并略作补充。

“磔”,上古音端母铎部,中古音声母为照母;“扎”为后起字,中古音为庄母月部。两者的声母区分只在清浊,韵部通转,读音相近。《广雅·释诂》:“磔,张也。”可见,“磔”字的核心义为“张开”。《说文解字·桀部》:“磔,辜也。”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字或作矺,见《史记》。”“磔”本来是指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以祭神。《礼记·月令》:“九门磔攘。”陆德明释文:“磔,磔牲也。”后来发展成为一种酷刑,指分裂人的肢体。《史记·李斯列传》:“十公主矺死于杜。”司马贞《索隐》:“矺音宅,与‘磔同,古今字异耳。磔,谓裂其支体而杀之。”“磔”的异体除了“矺”以外,还有“厇”“?”等,均以“乇”为声符。“厇”,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磔手”条:“古文厇,同。竹格反。《广雅》:‘磔,张也。磔,开也。”“?”则是“厇”的加点俗写形式。“?”“魠”“挓”等字,同样是以“乇”为声符并且具有“张开”义。《说文解字·广部》:“?,开张屋也。”段玉裁注:“谓屋之开张者也。”《说文解字·鱼部》:“魠,哆口鱼也。”段玉裁注:“哆者,张口也。”

“磔”亦可以作为以手度物之称。《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四:“一磔手者,取大指中指所极为量也。”即伸开大指与中指之间的长度。现代汉语许多方言中,仍保留着“一磔”的记音词,如“一扎”(河南、云南弥勒),“一拃”(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等),“一揸”,“一搩”(万荣方言)等,均表示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值得一说的,还有以“乇”为声符的“托”字。曾良曾指出,“双手托开”中的“托”,应为“张开”义。实际上,“张开”义的“托”字应该来源于“拓”字,两字音近通用。《广雅·释诂三》:“磔,开也。”王念孙疏证:“磔之言开拓也。”山西武乡方言中,有“一托”一词,表示两臂张开左右中指尖之间的距离,与“一磔”语义相近。

在《同源字典补》中,以“硕、鼫、奕、斥、袥、拓、舄、魠、、张”为同源[1](P60);在《同源字典再补》中,又以“张、奓、觰、敞”为同源[2](P94)。“斥”,古字为“?”,有“张开”义。《说文解字·广部》:“?,郤屋也。”段玉裁注:“卻屋者,谓开拓其屋使广也。”“觰”,《集韵·麻韵》:“觰,角上张。”《玉篇·角部》:“觰,或作奓。”桂馥《札朴》卷九:“披张曰觰沙。”“觰沙”一词,方言中常见,又作“扎煞”“挓沙”“揸沙”等,义为“(手指、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与“挣扎”之“扎”的异体字多有重叠。“奓”,《说文》无“奓”字,有“奢”字。《说文解字·奢部》:“奢,张也。从大者声。凡奢之属皆从奢。”《广韵·麻韵》:“奓,张也。”现代汉语方言中,仍保留着“奓”的“张开”义用法,如北京官话“奓着胆子”、西南官话“奓开”、江淮官话“奓口”等。北京官话中的“奓着胆子”,还有“托胆”“乍着胆子”等说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张”与“磔”含义相同,均指“张开”;其中,“扎”为后起字,其“张开”义应源于“磔”字。需要指出的是,《汉语大词典》收录有“张磔”一词,意思是“铺陈,铺叙引申”和“张开植立”,这也与“挣扎”的引申义十分相似。

通过对“挣扎”书写形式、词义演变的分析,可以发现,该词不仅书写形式多样,而且词义发展的脉络也十分清晰。在产生之初,由于“挣扎”的方音不同,词形尚未固定,出现了许多异写形式。从词源角度来看,“挣扎”源自“张”“磔”二字,其核心义均为“张开”;受这一核心义的制约,“挣扎”产生了“摆脱”和“获取、拥有”两个主要义项。“挣”字在单独使用时,仍沿袭了“挣扎”的词义,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因此,“挣扎”并不是联绵词中所谓的双音节单纯词,而是同义语素并列连用。还需提及的是,《汉语大词典》(第7版)中,“挣扎”仅有“用力支撑或摆脱”一个义项,而未收录“获取、拥有”义,应当予以补充。

参考文献:

[1]刘钧杰.同源字典补[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吴云霞.“挣”字小考[J].中国语文,2001,(4).

[4]曾良.明清通俗小说语汇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5]曾良.明清小说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A Study on “Zhengzha(挣扎)”

Fang Keju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The word “zhengzha(挣扎)” is frequent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and regarded as a disyllabic word by many scholars. Therefore, its word-formation components “zheng(挣)”“zha(扎)” are ignored. In fact, “zhengzha(挣扎)” is not a single-morpheme word, but a synonymic co-ordinate compound. Through examinations of the different writing forms and the lexical meaning change, we learn that the original form of “zhengzha(挣扎)” is “zhangzhe(张磔)”.The core meaning of “zhang(张)” “zhe(磔)” is “open”. Restricted by the core meaning, it produces two main senses, cast off and get.

Key words:“zhengzha(挣扎)”;“zhangzhe(张磔)”;disyllabic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