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新常态下规模化猪场防控措施
2021-09-15刘法球肖有恩韦明宇吴细波付四友陈晓婷
刘法球 肖有恩 韦明宇 吴细波 付四友 陈晓婷
摘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时间短,死亡率极高达100%,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概括了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的致病机理和临床症状、ASF的传播途径、ASFV疫苗的研究进展、ASF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和防控措施方法,以期为规模化猪场养殖提供参考,降低养殖风险。
关键词:非洲猪瘟;非洲猪瘟病毒;猪;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自2018年8月传入我国开始,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爆发。ASF主要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高接触度、致死性极强的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各类品种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家猪和野猪,致死率高达100%,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称得上是对养猪业影响较大的猪传染病之一。
1 ASFV的致病机理和临床症状
1.1 ASFV的致病机理
ASFV可经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豬身体,在鼻咽部或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及血液遍及全身[1]。当病毒侵入时,病毒很快传给网状内皮细胞和淋巴结,在其中复制,使细胞增大和细胞核固缩,全身性网状内皮系统受损导致血管受损和心力衰竭[1]。
1.2 ASF的临床症状
根据ASFV对猪感染表现的症状可分为:特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临床症状。
特急性主要表现为感染后发热,随后死亡,死亡前期无明显症状,这种情况在临床表现中比较多见。
急性发病在猪感染的1~7d内,呼吸困难,期间体温高到42℃,大体表现为精神萎靡、厌食,耳部、四肢、腹部三处的皮肤有清晰可见的血点,黏膜潮红、发绀。眼鼻处有黏液和脓性分泌物,伴有呕吐和便秘等症状,猪粪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致死率100%[1]。
亚急性的临床症状与急性大体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3周左右,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维持在40.5℃以上,致死率为30%~70%,其中对小猪致死率较高[2]。
慢性不易确认,因其多样性变化,可能几个月看不出症状,或表现为猪发育不良体重下降,偶见体温升高。关节肿胀、跛脚、皮肤溃疡及肺炎可能发生在慢性感染猪,慢性感染猪的幸存者将终身带毒。
2 ASF的传播途径
2.1 易感动物
猪科动物和蜱类是ASFV的易感动物,蜱类是ASFV的重要宿主和传播介质,疣猪、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可作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家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染,对家猪和欧洲野猪的感染并无品种、性别和年龄等显著差异[1]。
2.2 传染源
发病的猪和感染的猪肉和猪肉制品是ASFV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猪的器官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被污染的饲料、车辆、泔水、栏舍、器具和衣物也能感染健康的猪[3]。
2.3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经饲料进食传播、饮水传播和软蜱吸血传播是ASF的主要传播途径,ASFV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之间,这样循环的传播,让ASFV在较短时间很难内实现全部灭活。
3 ASFV疫苗研究进展
ASFV疫苗在近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位置仍然还未能研发出应用在生产中有效的疫苗。ASFV基因组非常庞大,编码蛋白多于170多种,还有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现在我们对其保护性免疫还不了解,但这还是研究ASFV疫苗的问题所在,所以要持续深入研究分析 ASFV 的基因组。因此,目前对ASF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主要做到阻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4 ASF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
4.1 ASF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进入2020年以来,ASF疫情在我国虽然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对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从未停息。从全国畜牧总站所收集到今年生猪行情的数据如图1所示。全年活猪的价格平均维持在35元/kg左右,猪仔的价格平均维持在100元/kg左右,猪肉价格平均维持在50元/kg左右。这表明受ASF疫情的影响,因我国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对有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猪只都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广西、安徽等养殖大省健康活猪的存栏率严重下降,使得猪肉价格上涨。猪肉价格迟迟不能恢复到ASF疫情发生之前30元/kg的时代。
4.2 ASF对我国养猪行业的影响
ASF疫情之前我国生猪养殖模式大多为养殖户引种育肥,或者是散户粗犷的养殖,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ASF疫情发生后,目前普遍以自繁自养为主,单纯育肥模式相对较少。猪场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防控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整体生物安全措施实施率为 83.2%,相较于ASF之前有质变的提升,这样也加快了我国规模化养殖和配套生物安排体系的发展建设。
4.3 ASF对我国本土猪种资源的影响
ASF疫情不仅对我国养殖的主要猪种有较大的影响,对一些地方猪种的保护和繁衍也造成巨大的挑战。比如广西的陆川猪和环江香猪,是广西地区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多数分布在广西辖区内。由于受到ASF疫情的影响及ASF的极强致死性,直接导致陆川猪和环江香猪等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5 ASF疫情新常态下规模化猪场的防控措施和方法
ASFV对人不会感染,不存在公共卫生的问题,但是对我国的养猪业和国人的整体饮食结构将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ASF的防控有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如加强野生动物防控的研究,加强疫苗的开发技术研究等。由于目前还没适用的疫苗用于生产实践中,国内外普遍采取的是防控措施,ASF的防控和完善防控体系依旧是对ASF防控的关键,结合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生产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如下防控措施。
5.1 养殖场建设的生物安全
对于规模化养殖猪场,在新建猪场选址时应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的相关条件,主要考虑到远离居民区、城镇、河流、交通要道等场所至少500m,离养殖场、禽畜加工厂等至少3000m,优先选择建在地势相对较高、通风以及排水条件比较好的场所。养殖场的布局总体应合理分配,包含生产区、隔离区、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污区、净区以及连廊通道等地方应有明显区分。
5.2 进入物资的生物安全
饲料的生物安全:严把进货关口,从正规厂家购货,做好饲料购进台账记录,最优选择罐装车隔围墙的方式进行供料,饲料袋、吨袋等不得进入生产区。
兽药生物安全:从正规兽药店购进兽药,并做好相应的台账采购记录,有外包装的药物,拆除外包装再进场。
饮用水生物安全:饮用水的水质要达到《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2008)》标准,必须使用自来水或经过滤消毒的深井水,不得直接用塘水和小溪水、河水饲喂畜禽或冲洗栏舍,建议将母猪场的饮用水与冲栏用水分离,每年对饮用水水线组织至少1次清洗[4]。
其他物质生物安全:其他进场区的物质需在臭氧含量
20 mg/ m3 前提下进行熏蒸2 h,并在四周开启紫外灯。当巨型物品需进入生产区而且无便利条件进行熏蒸消毒杀菌时,建议采用1:200过硫酸氢钾进行喷洒消毒,然后放置3d后再进入生产区。
5.3 养殖场管理的生物安全
人员的管理:入场人员不允许双向流动,严格按照脏区-灰区-净区,进出人员穿过灰区时必须进行沐浴更衣,沐浴时对全身上下包括毛发、鼻腔等部位都必须应用沐浴产品彻底清洗,佩戴眼镜的还要对眼镜进行清洗,为区分生活区浴室专用、生活区专用、生产区浴室专用还应配备不同颜色的鞋子,生产区人员的工作服应每日换洗消毒。
车辆的管理:场内运输车辆和场外运输车辆分开使用,做好相应的车辆使用管理记录[5]。对装猪只的车辆第一步,用1:200 清洁剂喷洒车辆轮胎和车厢,清洁剂浸泡过程中(約半小时)对驾驶室进行清洗,如有严重的粪便粘黏,使用清洁剂配合刷子蘸进行清洗;第二步,使用高温高压热水冲洗;第三步,用1:200 的过硫酸氢钾溶液,对全车进行消毒(包括驾驶室在内);第四步,干燥,气温不超过15℃时,应用干燥间加热器进行加温干燥,气温超过15℃时,可用鼓风机进行风干,也可以用太阳下进行暴晒的方式进行干燥;第五步,在车辆完全干燥并检查冲洗合格后进行采样及检测工作。在采样时,每次每辆车应在车辆每层随机抽择1 dm2 面积用棉拭子进行涂抹,同时还要对驾驶室离合器、脚踏板进行取样,并开展实验室检测。使用RT - PCR 方法检测流行性腹泻病毒及蓝耳病病毒。当车辆携带篷布或编织网时,需要单独对其进行清洗、消毒、干燥。
5.4 种禽源和仔猪的生物安全
建立猪场生物安全的关键点在于自繁自养,谨慎引种。如果需要引种的情况,应从有种畜经营证的地方引种,引入后在隔离栏舍内隔离一周后,无ASF感染症状及其他疫病感染症状各项指标检测正常的情况下,方可进入猪场的栏舍内。
5.5 其他生物安全
放置鼠饵站,对老鼠进行灭杀,栏舍内安装有防鸟网,阻止飞鸟等动物进入栏舍内。
加强场内的消毒,平均3~5d进行一次消毒,对栏舍、车辆等场所,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对猪只排泄物等污染物通过化学处理,然后在使用深埋、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对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采用喷洒方式消毒;对金属设施设备,可采用火焰、熏蒸和冲洗等方式消毒。
参考文献
[1] 纪萌萌,于丽娜,谷瑞平,等.非洲猪瘟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9):133-134.
[2] 邵文双.浅谈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0,22(1):30-31.
[3] 陈伟生.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几点思考[J].兽医导刊,2019(11):6.
[4] 杨宏琳,王幼明,张毅,等.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养殖的影响[J].中国动物检疫,2020,37(5):23-27.
[5] 肖和良,陈远清,刘小元.洞口县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达标规范及评分评估[J].饲料博览,2019(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