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实验的改进

2021-09-15罗柳青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温度影响

罗柳青

[摘 要]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是初中探究初体验,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的初步渗透十分重要。然而已有资料中的实验方法不够合理,因此对“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实验进行改进十分必要。文章在提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后,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合理的实验步骤,利用连通器原理进行水浴换水改变水温的方法,做到严格控制单一变量——水温,以及进行其他科学性设计,分析结果和交流,也探讨了指标选择的优化,完成完整科学探究,以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验改进;温度;金鱼呼吸频率;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旨在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总结领会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该实验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能力培育落地的一个契机,即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到某生物如金鱼,金鱼对水温等非生物因素有所影响,基于此进行提问、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实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小组合作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一、实验实施情况

人教版教材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给出的具体案例是“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而对“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没有具体的探究步骤,教师参考书中的“活动建议”栏虽有提及[1],但细究发现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参中“250 mL装3条金鱼”的步骤不太符合实际,250 mL烧杯对3条金鱼而言空间相对狭窄,鱼和鱼以及鱼和杯壁之间触碰概率大,鱼难以保持安静状态;“在大烧杯中加热水升温至25 ℃”以升高水温,该操作实际改变了2个变量,即水温和水量,“在玻璃缸中加冰块每降5 ℃记录一次”变温梯度多,课堂实际操作困难。在理性思维方面,没有足够的体现和重视。

罗丽娟等[2-3]利用“微课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课堂微课形式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再设计问题串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但是控制水温同时也改变了水量,仍旧需要适当改进。总体上,没有在理性思维、科学性、重复平行和单一变量原则等方面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也有利用黄粉虫、蚯蚓等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4-5]。除了线下实验课,网络微课有诸多便利之处,课堂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分组实验,再以微课形式进行“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探究体验,本实验的混合式教学具有可行性。以下为“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和微课复习均适用。

二、实验改进

1.提出问题

起源于我国的观赏鱼——金鱼,已陪伴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金鱼总是生活在水中,水温对金鱼是否有影响?生物需要进行呼吸,用呼吸频率为测量指标体现金鱼的生活具有科学性。鱼用鳃呼吸,往透明鱼缸中滴加青菜汁,观察青菜汁的流动方向为:从口进从鳃出,口鳃交替张合,用金鱼每分钟鳃的闭合次数来计算金鱼的呼吸频率。提出具体问题:温度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吗?

2.做出假设

根据许多水族箱有随时记录水温甚至控温的经验,做出假设:水温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观察金鱼用鳃呼吸,认同每分钟鳃的闭合次数来计算金鱼的呼吸频率的方法。

3.制订计划

用1000 mL大烧杯装健康的、品种大小一致的金鱼3条(避免偶然性因素),使金鱼依次在低于常温(15 ℃)、常温(25 ℃)、高于常温(35 ℃)的水中生活,保持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每个水温条件下,计算每条金鱼的呼吸频率。把握科学探究流程,对照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如下问题串,并逐个击破。

问题1:用什么判断温度?

A.温度计                   B.手感

问题2:如何改变水温且保持其他条件一致?

A.往水中加冰块或加热水

B.将大烧杯连着鱼整體水浴降温或升温

问题3: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呼吸频率,为什么?

A.温度达到要求即可

B.温度达到要求,且鱼处于安静状态

问题4:为了减小误差,在每组温度下,针对每条金鱼该如何计数更为准确?

A.1组温度计算3次取均值即为金鱼该温度下的呼吸频率

B.1组温度计算1次即为金鱼该温度下的呼吸频率

问题5:如何做到不动烧杯(不惊扰金鱼)、不更换烧杯的水(不改变水体积),只改变烧杯内的水温呢?

展示水浴变温换水装置(如图1),进行操作:将金鱼放入[1000 mL]大烧杯中,连同烧杯放入水槽中,记下水槽的水位。通过改变水槽内的水温而改变烧杯内的水温,注意更换不同温度的水前后不移动大烧杯,且保持水槽水位不变。具体的换水方法是:利用虹吸原理(连通器原理),将出水软管装满水,堵住两端,一头伸入水槽中,一头引出到水池中,且软管口在水槽的高度应高于吹水方向。

4.实施计划

按计划规范操作,将每组温度里每条鱼的三次计数的均值数据填入表1中。

5.得出结果

3条金鱼在15 ℃、25 ℃、35 ℃温度下呼吸频率均值分别是76次/分、95次/分、171次/分(如图2),说明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15 ℃~35 ℃范围,温度越高,呼吸越快。

6.讨论与交流

查阅资料,对比实验数据和文献中的数据有无相似性,并分析原因。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例如实验时温度计的使用,移动烧杯时的动作、保持安静等。

后续跟踪观察,3条金鱼经过变温实验,24小时后,仍健康地活着,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之间的关系考虑,还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金鱼可以适应一定的温度变化,即生物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

三、反思和展望

1.重复平行原则

实验亲做,数据真实可靠,演示到位,先用表再用图的方式展现实验结果,结果更为直观,结论科学。强调用3条鱼,而不是单纯的只使用1条鱼计算3次呼吸频率,前者是样本重复,属于重复实验,减少偶然性,而后者是为了降低计算误差的重复工作,后者不属于统计学上的重复实验。

2.数据分析改进

对金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5 ℃分别与15 ℃、25 ℃差异显著(P < 0.05),而15 ℃、25 ℃差异不显著(P > 0.05)(如图2)。实际上,品种大小均一致的3条金鱼,在同一温度下的呼吸频率仍旧存在组内差异。若以每条金鱼自身对照,以不同温度和25 ℃的呼吸频率差值百分比为指标(如图3)分析,不同温度组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因此,从降低组内个体差异角度考虑,可选择自身对照方法,分析呼吸频率的百分差值比。

3.课堂实施

连通器原理和水浴法渗透了不同理科之间的交叉,如能做好引导,对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微课和传统课堂授课有所区别,对于学生而言,微课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有思考,但难以互动反馈。因此,在微课中需要适当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厦门市连续8届微课程建设中就有不少微课资源,微课程除了视频还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点,可自动批改的微检测等,在不可控因素无法在线下课堂授课时,网络微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在课堂进行应用,因为有设置温度梯度,结合七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等学情,每组只做两个温度组,如一、二大组进行常温和低温实验;三、四大组进行常温和高温实验,提高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正威, 赵占良, 吴成军,等.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  罗丽娟, 朱毅鸿, 夏曙华. “微课引领——问题驱动”构建生物实验高效课堂:以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一节教学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8(4):38-40 .

[3]  朱毅鸿, 夏曙华, 罗丽娟. 基于支架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以“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为例[J]. 實验教学与仪器, 2018(5):26-28.

[4]  廖懂玲, 黄月云. 用蚯蚓替代鼠妇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教学,2006(5):54.

[5]  孔海艳. 探究“光照条件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实验的教学体会[J].生物学教学,2015(4):38-39.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温度影响
一张票的温度
停留在心的温度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