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需关注“六个度”
2021-09-15徐宾
[摘 要]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化学常态课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整合度、因材施教的精准度、体现学科本质的思维度、强化与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度和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达成度,均有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参与度;整合度;精准度;思维度;练习度;达成度
新时代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其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是學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任何的延时教学和课外辅导都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纵观化学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常态课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整合度、因材施教的精准度、体现学科本质的思维度、强化与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度和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达成度,均有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参与度
参与学习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可以说,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便没有学习的发生;没有学生的真实参与,便没有真正的动态生成。学习参与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面参与,其核心是思维的参与。然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呢?一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鼓励学生参与。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学习为中心、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克服“一讲到底”的满堂灌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张一堂课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教学时间的1/2。二是要展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创设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交流,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会“以化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养成“化学思维”,学会用化学本质去解释化学现象,从化学现象去探究化学本质;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特有价值。三是加强课堂管理,促进学生参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做到严而有爱、宽而有度,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运用语气、语调、眼神、手势甚至点名提问等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建立“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教学“氯气与水的反应”时,为了探究“次氯酸具有杀菌、消毒和漂白作用”,可以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大胆猜想和验证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活动一:向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璃片,稍作振荡后静置,观察气体和水的颜色变化;取一条蓝色石蕊试纸放入该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氯气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发生反应;结合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析、推测有怎样的物质生成。
活动二:将干燥和湿润的有色纸条各一条和有色鲜花一朵,分别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哪种物质具有漂白性,分析该物质能起杀菌、消毒、漂白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活动三:使用氯气对自来水进行消毒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现已开始使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由于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任务指向明确且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对话思辨。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整合度
整合度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精炼和结构化程度。整合度不高的课堂往往会将完整的知识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整合度高的课堂就会将知识变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整合度越高,知识结构化程度就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少而精,要抓住重点重锤敲、针对难点巧化解、摸准疑点细思辨,同时还要站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观念的高度,将零散的知识关联成块,将新旧知识顺应同化,将生活常识与化学知识有机衔接,将化学事实性知识上升为具有思想性的大概念(大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把握化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和灵魂。
例如,教学乙烯、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时,可以围绕“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大概念,分别将具体事实性知识抽象概括为次级大概念(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和学科大概念(结构决定性质):
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乙烯与水反应等[]碳碳双键决定乙烯的性质[]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
乙醇与钠反应、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等[]羟基决定乙醇的性质[]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
乙酸具有酸性、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等[]羧基决定乙酸的性质[]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
学科大概念并非指学科中某一具体的概念或定理、法则等,而是指向这些具体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即“知识”背后的“知识”,是学科精髓之所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揭示了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性质或相似性质的根本原因,成为人类理解和研究物质性质的思维结构。以大概念为统领,将具体的事实、概念与学科中普适性更高的大概念建立关联,让学生从中领悟更有普遍意义、具有持久迁移价值的学科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用更高的水准来理解具体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水平,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知能力[1]。
三、精准度
精准可以理解为精炼、精当、准确。精准教学强调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共性,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而言,精准教学主要是指课程标准把得准——认真解读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得准——精心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编制例题和习题。生情学情摸得准——根据学生的认知,面向大多数学生,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定得准——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出具体、适切的学生课堂发展目标。教学方法用得准——注重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相匹配,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设计课堂活动,讲练结合,收放有度。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教学评价抓得准——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防止教的不考,考的没教,导致教学与评价相脱离,使评价落空[2]。课堂教学强调“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常弥补”的教学策略,体现的正是因材施教的精准性。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实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采集、储存、计算与共享日益便利,必将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
例如,新人教版教材中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除了保留“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新增加了“利用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内容,明确提出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根据物质的组成利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很容易掌握,而初中化学教材中对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不做要求,初高中化学教材出现了脱节现象。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是“从单质到盐的一种转化关系”中的重要知识节点,准确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对后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戏份”,以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同时,教学难度也没有明显的增加。实践证明,教学的精准度越高,越容易引起师生的教学共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越高。
四、思维度
思维往往和问题结合在一起,问题有一定难度,思维便有一定深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最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将思维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层次为低阶思维,后三个层次为高阶思维,低阶思维是基础,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而化学思维反映了化学学习的目的、对象、过程、方法等特点,它不是简单地指一种思维方式,而是化学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多种思维活动构成的体系,这些思维活动的方式具有共同的指向规定性。化学学科的内容与特殊性规定、制约着化学思维的内容及过程方式特点[4]。因此,化学教学中的思维度包含化学思维的独特性、层次性、广泛性和进阶性。
例如,教学“铁的重要化合物”时,就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师生互动等环节,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在水平1阶段,做好有关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带领学生回顾铁和铁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让学生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强化“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的变化规律,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水平2阶段,探究新制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颜色变化的原因。通过观察并比较新制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沉淀的颜色,结合两者的组成元素和化合价分析氢氧化亚铁颜色变化的原因,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在水平3阶段,探究实验室保存硫酸亚铁试剂的方法,以及如何检验硫酸亚铁试剂是否变质。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探究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规律,通过一系列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认识Fe、Fe2+、Fe3+相互转化的本质,既盘活了有关铁三角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五、练习度
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一堂好课的关键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思考和实践。课堂练习具有不同于课后作业的特殊功效,是课堂教学现场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及时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便师生双方及时修订、改正错误和不足,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5]。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求准——针对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和知识的关联与拓展,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求精——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求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学生学习了“电解池”之后,课堂练习就可以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并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根据有无外接电源判断装置属性(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确定电极性质(正、负极或阴、阳极)→确定电极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判断参与电极反应的离子或物质(电极自身参与反应还是离子放电)→根据规律写出电极反应式或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关解答。当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解题思路,相关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六、达成度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因素和有效抓手。可以说,课堂上师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的,目标达成度体现了教学质量的高低。錯题重做和讲评纠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一种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但错题重做并不意味着每道错题都要求学生重做,那样会占据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高频错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分门别类地进行补偿教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错题是给教师“看”的,而不是给学生“做”的。纠错重在知识的再造和思想方法的重构,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永恒话题,化学教学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科德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自然观、生命观和社会责任等,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课堂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顿继安,何彩霞.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19(18):6-11.
[2] 徐宾.精彩课堂的基本内涵与实施策略:以化学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7):38-40.
[3] 付亦宁.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7(7):47-56.
[4] 吴俊明.关注化学思维 研究化学思维[J].化学教学,2020(3):3-10+49.
[5] 徐宾.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八项常规要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9):52-55.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