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独特视角 感悟人生态度
2021-09-15钟平
钟平
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品鉴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到四年级上册“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再到五年级上册“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推进学生的学习。
《四季之美》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里的课文,是日本平安时期宫廷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作者以独到的视角、细腻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最美的时刻: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早晨。四季之美在作者笔下犹如信手拈来,景色明丽,感情真挚,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一、中外对比,感受文化差异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美文,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天空、萤火虫、大雁、炭火的独特审美。笔者借助我国古诗对相应景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差异。
【片段一】
[屏幕出示分别描写黎明、萤火虫、大雁、炭火的四句诗:
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南宋·陆游)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南宋·翁森)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唐·杜甫)
绮户微开曙色明,沉香火暖晓寒轻。(元·周巽)]
师:同学们,这是我国古代诗人对身边景物的细致描述,日本作家清少纳言又是怎么描写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日本女作家的文章《四季之美》,看一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梳理脉络,抓住时间视角
为了让学生更加明晰课文脉络,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四季中什么时候最美?其中,什么景物最美?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春天最美是黎明”,而是能够试着从时间的细微差别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而落实语文要素“四时景物皆成趣”。
【片段二】
师:請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四个季节,她认为四个季节中什么时候最美?其中,什么景物最美?
生:本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天空、夏天夜晚的萤火虫、秋天黄昏的大雁和冬天早晨的炭火等不同时段的景致。
师:从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每一段里都有一个关于一天时间的词。
师(出示黎明与早晨、夜晚与黄昏图片):作者从时间的视角观察四季之美,从时间的细微差别中感受自然之美,这就是作者观察时的细腻。
三、动静结合,品读人生态度
本单元语文要素强调培养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能力,笔者将排比式构章的课文分成几个小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动态、静态描写,以及景物的文化含义,进而感受清少纳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环节一:春天——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
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叠词“一点儿一点儿”“红紫红紫”蕴含了作者对朝霞的情感,读起来是多么的亲切,仿佛作者在向我们娓娓述说。天空的颜色由鱼肚色、红晕到红紫红紫的彩云,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朝霞图。配乐纯音乐《白昼之夜》,让学生朗读。
环节二:夏天——萤火虫飞舞的动态变化
笔者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夏天的几种夜晚之美,再让学生根据“暗夜、无数、翩翩飞舞、朦胧的微光”等词进行画面的想象。学生从“无数的萤火虫”到“一只两只萤火虫”的变化中感受到一种由浩大到空灵的变化之美。此刻,笔者引入萤火虫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虽然微小,但并不渺小,是希望之光”,进而让学生明白作者没有关注普通的夏季景物,而是在借萤火虫暗喻自己,表明自己豁达且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
环节三:秋、冬——动静结合、扶放结合
通过对春、夏段落的学习,学生对作者的独特视角已有初步感知。在进行学法的小结之后,笔者放手让学生运用同样的学法,抓住秋、冬季节的独特景物,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环节四:练写——学以致用
笔者播放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将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分享给大家,并提出要求:写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要给人以画面感,能引起同学的想象。
四、拓展阅读,感受自然之美
课文出自《枕草子》,这本书是清少纳言在宫中做官时写起,出宫后两三年内完成的,记载了作者对宫廷生活的回想、见闻,以及关于自然、人生的随想。书中随处可见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幽默感,对自然界、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此时,笔者课件出示《枕草子》中的《时节》一文,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用轻快的笔触反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从清少纳言的独特角度出发,笔者带领学生品读课文的动态、静态描写,并从景物含义体会作者对四季的感受、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九龙湖新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