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数学育人故事
2021-09-15陈六一
作者简介
陈六一,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全国科研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多家教育期刊外审专家,发表教育教学文章近200篇,其中20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
摘 要: 数学知识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当下却出现了拥有高学历的老师、会解题的学生不甚理解数学的现象。为了使学生的生物脑成为智力脑,就需要数学教师不仅讲推理,更讲道理;不仅讲思考,更讲思想。这样通过学科知识的视角讲数学故事,才有可能让数学育人在课堂真正发生。
关键词:深刻理解;数学育人;智力脑;数学素养
王子兴教授指出,数学学科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包含三个层次:(1)覆盖数学知识体系的数学结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2)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数学的渊源与实质;(3)应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全美教师理事会在其报告《数学教师标准》中说,教师在数学学科知识方面要理解数学概念、过程及其关系,多种方式表述数学,能以不同形式进行数学交流,了解数学本质的变化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不同文化、学科对数学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概括而言,数学学科知识包括数学内容的知识和关于数学的知识。数学内容的知识是指对数学概念、过程及其关系的理解,数学的知识是指数学从哪里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反观当下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尽管他们对小学数学教材乃至各种辅导材料中的习题,都能不费力地解决,但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却发现,他们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普遍不够深刻(教师会解题不等于理解数学);加之目前的校本培训、业务进修、专题教研,主办者一般都会围绕教育理念、教学艺术、课程建设等方面来开展,却常常忽视对学科知识的指导(大家都认为小学数学知识很简单)。而恰恰是由于教师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理解存在欠缺,课堂中的数学学习充斥着形式化的、无意义的生物脑的训练,使学生能按套路做对题目却不懂数学。为此,张奠宙教授生前曾不断警示:“小学数学并不简单,甚至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小学里有许多内容需要高屋建瓴地从数学本质的揭示进行梳理,仅就一些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是走不远的。”确实,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冠名以“小”,但任务不小,唯有不断追问“我懂数学吗?”才有可能讲好数学故事,让数学育人在课堂发生,让学生习得带得走的数学素养。
一、不仅讲推理,更讲道理
“是什么”即推理,“为什么”即道理。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对“是什么”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对于数学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由于其和指导学生做对题目关系不大,加之教师自己一般不做这些追问,因此也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数学,不能从文化、思维游戏等维度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传递给学生的数学也就变成了“冰冷的名词”。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们都知道当非0自然数a、b、c存在a×b=c时,a和b叫作c的因数,或者说c是a的倍数,也是b的倍数。并由此解释什么是质数、合数,即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自然数称为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称为合数。然而,为什么要把0排除在外呢?学习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是为了什么?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教师只是解释不考虑0是规定,它们属于纯数学问题。没有触动数学脉络的理答,注定不会吸引学生爱上数学,投身数学研究。那么怎样才算对因数、倍数的深刻理解呢?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倍数”时,笔者先出示一个数:2520。再讲述:“古代埃及的数学成就非凡,考古学家发现,在埃及金字塔的一块墓碑上,竟然刻着2520。你知道2520的意义吗?”学生做着各种猜想,然后又自我否定。数学好奇心强烈地驱使着学生一定要弄个明白。原来古人觉得数能解释世界,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提出“万物皆数”的学说,那么数必然有最基本的元素,就像物理世界的粒子,就像建筑物需要的砖块,可是在寻找最基本元素的过程中,如果只用1做单位来数数,会导致自然数只有1这一个基本元素,如2=1+1,3=2+1=1+1+1,4=3+1=2+1+1=1+1+1+1……数学就显得无趣了。于是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重新数自然数,并将数与形结合,学生在数数中感悟到1、2、3、5……这些自然数在直线上只有左右两个方向,是一维的;而4、6、8、9、2520……这些自然数不仅有左右方向,还有上下方向,是二维的,因此也叫矩形数。
在古代,0还未视作自然数,所以解决质数问题时,0没有纳入数论的范畴。尽管后来大家约定0为自然数,而数论依然把0排除在外,我们可引导学生了解: 0是一个点,在数轴上既无左右方向,更没有上下方向,是0维度,这便成了0不是数论研究对象的缘由。进而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规定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其实在哥德巴赫眼里,1是质数,正如前文所述,因为1和2、3、5等自然数一样,都是一维的;后来人们用因数的个数来解释质数、合数,这样非0自然数先被分成两类,即只有1个因数的数和不止1个因数的数,当研究的角度只关注不止1个因数的自然数时,1就成了单独的集合。不止1个因数的自然数又可分成两类,即只有两个因数的数(质数)和多于两个因数的数(合数)。
学习进行到此,学生可以智慧地解决课堂开始的問题了。原来2520是1、2、3到10这十个连续自然数的倍数,而且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所以古代埃及人自豪地记录了这一发现。
可见,“是什么”让数学演变成了静态的观念,“为什么”则启示着数学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在推理中叩问道理,也就是追寻静态背后的发展趋势,而这正是形成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可能路径。
再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法”时,不少教师过度关注乘的程序。展开来说,教师强调从低位算起,用哪个数字去乘,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然后重复练习求得技能自动化,而漠视乘的“为什么”。
其实,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乘法运算法则分为三个部分:(1)两个一位数相乘,(2)任意一个数与一个一位数相乘,(3)任意两个数相乘。以145×326为例来理解,乘法法则的第一部分:先用145的每一个数字都乘6,6×5=30,在个位上写0,在十位上进3;6×4=24,在十位上写4,加上个位上进的3,十位上最终写7,在百位上进2;6×1=6,在百位上写6,加上十位上进的2,百位上最终写8。将同样的法则用于145×2和145×3,可以分别得到结果290与435。将145×6、145×2和145×3的积放在一起,也就是把870、290、435按如图1方式叠放。
基于图1,实现了乘法法则第三部分:任意两个数相乘。这样无须去识记所谓的程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数感,创造属于自己的竖式;只是无论从哪里算起,终将变成两个一位数的乘法;结果写在其下方理由是算145×2,实际指向145×20,所以记录的时候要出现移位。一旦学生掌握了图1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到启示:乘多位数,既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甚至无论从哪一位算起都行。原来,计算就是遵从某种规则的游戏,于是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了算的念头,并在表达算的过程中,实现了马立平教授期待的“知识包”,即三位数乘法依赖于数的组成、乘法意义和一位数乘法、两位数乘法,利用了位值制概念,同时又为未来学习乘法分配律提供思维经验。
教师仅有程序性的“是什么”,其数学理解是碎片式的。而将知识点以联系的视角分析,形成“知识包”,就能举一反三,让数学学习在迁移中发生,让数学在“为什么”的根基上不断扩张。
二、不仅讲思考,更讲思想
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智力挑战带来的乐趣。但是,只有数学思考,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源自数学的深刻。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往往会出示一些变式题促进学生思考,求得对“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的真正理解,比如:(1)[416=2( )=( )48,](2)[416=4+416+( ),](3)[416=4a( ) (a≠0),](4)[nm=][3nm+( )。]同时,教师也会引发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的性质”进行关联,求得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但这些还不够,教师要往前再走一步,要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领悟等价类思想。等价类数学思想,指的是同一类对象具有某种等价性,也就是用一个相等的准则,把彼此相等的对象归为一类,同一类对象,本质一样,只是表征形式不一。以此审视分数:一个分数的值有无限种表达形式,例如[12]和[24,36,48,510]……相等。学生以往学习自然数时,1只能等于1,2只能等于2,未曾发生过1、2可以写成其他形式。分数的等价,扩充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习得尽管不同的数、不同的形,有着各自的意义,但是通过比较大小,可以看透不同中的相同。这样,相等的角是一种等价类,以等价类来学习角,学生领悟角的边,可以是线段,可以是射线,角相等是指角区域的大小相等,自然与边的长短無关,于是各个学段学习角都是等价的。换句话说,第一学段认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第二学段教材对角的解释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欧氏几何定义角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旋转定义:角是射线旋转而形成的图形。这些定义都是等价的,只是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了不同的说明方式。这样,解相等的方程也是一种等价类,于是不同的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未知数,在直角坐标系中都有了相同的图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时,除了思考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掌握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教师还要懂得小数反映着量化的数学思想。整数、小数都以1为度量单位,往大的方向计数,是10倍的方式累计;往小的方向计数,是10倍的方式均分(分数是任意倍数方式的均分)。量化思想启示着学生:第一,数本身的扩张具有一致性,不论整数还是小数,其计数原理相同。为什么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是因为第一次以10倍的方式均分,数出的几份记在个位的右边第一位;再一次需要以10倍的方式均分,数出的几份记在十分位的右边第一位,也就是均分100份,数出的份数用两个数字来记录,依次记在个位的右边。第二,小数代表着先进文明,古人用不断创造新度量单位的方式表示精确程度,如里、引、丈、尺、寸、分、厘、毫、丝等,但这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麻烦,小数只需要一种单位,就能表示这一切。显然,小数是大脑冒险的产物,是逻辑的力量;同时,大脑的冒险,让度量工具得以革新,如纳米技术、芯片技术。第三,量化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万物一旦定下了“1”,便能赋予数;有了数,便可以加减乘除。于是,数学公式、数学运算就让不容易描述的、难以表达的现象可以讲道理,让只能靠想象而无法言明的道理得以可视化。所以教师不仅要教数学思考,更要教数学思想。
当然,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言:“小学数学要做到浅而不错、分而不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一线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就能将数学所涵盖的各种成分迅速转换,就能知晓学生以后会学习到哪些知识,在课堂上予以适当铺垫,就能用更高的观点统领数学,平衡数学的逻辑与教学的逻辑。
总之,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上通数学,下达课堂;才能以数学的本真,涵养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子兴.数学教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郜舒竹.小学数学教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张奠宙,巩子坤,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马立平.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