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不同体位选择及血流动力学状况分析

2021-09-15林凤颜黄婷婉

关键词:术式体位动力学

林凤颜,刘 琼,黄婷婉,高 梅

(1.海口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海口 570203;2.海口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海口 57020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是孕妇妊娠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也称之为先兆子痫,患者妊娠期内多合并感染、出血等症状,若处理不够妥当,则会导致患者及新生儿受到生命威胁[1-3]。PIH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腰背疼痛等,若未能及时获得积极治疗,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周身痉挛[4]。针对PIH治疗方式的最佳选择为适时终止妊娠,而患者可以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而不可选择自然分娩终止妊娠[5]。但患者进行剖宫产术式存在一定风险,会对其机体造成一定损伤,特别是手术进行需要麻醉,会使患者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并伴随心慌胸闷、头晕、恶心、呼吸困难、心率(HR)异常及血压下降等症状,若处理不及时则会危及到患者及胎儿生命安全[6-8]。因此在PIH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预防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保障母婴生命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保证剖宫产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9]。本次研究旨在探讨PIH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不同体位选择及血流动力学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我院接收诊治的需行腰硬联合麻醉的129例PI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C三组,各43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第7版《妇产科学》[10]中关于PIH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此研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资料完整且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患者对研究所用麻醉药物过敏或有麻醉禁忌;④严重精神障碍者。A组43例患者年龄均介于22~38岁,平均(27.62±3.28)岁;孕周均介于32~41周,平均(38.10±1.36)周;体质量平均(60.92±6.20)kg。B组43例患者年龄均介于21~37岁,平均(28.19±3.32)岁;孕周均介于32~41周,平均(38.23±1.41)周;体质量平均(61.15±6.22)kg。C组43例患者年龄均介于23~38岁,平均(27.84±3.29)岁;孕周均介于32~41周,平均(38.35±1.44)周;体质量平均(61.23±6.28)kg。三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术前需统一进行常规禁食禁饮,杜绝术前用药情况;在病房为患者建立静脉液路,进入手术室后静脉输入乳酸纳林格氏液,辅助患者进行吸氧,采用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对三组患者均予以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患者取左侧卧位,选择L2~L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当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需用到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管腔内行腰麻穿刺,观察到患者脑脊液流出后,为患者匀速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60137,规格:10mL:100mg×5支)3 mL;注射完成后退出腰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并进行固定。麻醉完成后,三组患者均先恢复仰卧位,而后调整手术床予以不同体位:A组患者取仰卧位,B组患者取左侧倾斜30°位,C组患者取左侧倾斜30°结合头低足高位。当患者麻醉平面达到T5时,为其进行剖宫产术。

1.3 观察指标对比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0)、麻醉1min后(T1)、麻醉5min后(T2)、麻醉10min后(T3)]心输出量(CO)、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分析三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情况。

麻醉效果评判标准:优:麻醉后产妇肌肉松弛度适宜,手术期间安静、无痛感;良:麻醉后产妇肌肉松弛度良好,手术期间有轻度痛感,肌肉轻微颤动但不影响操作;差:麻醉后产妇肌肉松弛度差,手术期间痛感明显、肌肉颤动较大,需借助其他药剂完成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分析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B组、C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2.2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胎头娩出时间均明显短(少)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3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三组患者T0的CO、HR、DBP及SB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T1、T2、T3的CO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HR、DBP及SBP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x±s)

2.4 三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比较B组、C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和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PIH属于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头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症状,且在妊娠期中患者胎盘容易提前脱落,致使胎儿内死亡,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11]。若孕妇发生PIH,多通过剖宫产术式适时终止妊娠以改善疾病。而剖宫产术式因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进行麻醉,麻醉后患者保持平稳安静状态,更益于手术顺利进行,防止刺激性影响的出现;在手术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及麻醉医师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控制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12-14]。尤其是PIH患者在接受剖宫产术式时存在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的风险,麻醉需为患者保持血压稳定,维持机体稳态,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证手术顺利完成[15]。因此,探究患者麻醉中不同体位的选择对麻醉效果及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影响意义重大。

腰硬联合麻醉是20世纪80年代最新研究的椎管内麻醉方法,该项麻醉方法起效快、可在术中持续保持麻醉平稳,镇痛效果持久;在术中能够保证患者得到较为良好的血液供应,通过制定合理的麻醉时间应用于PIH患者剖宫产术式中,能够使患者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取得较为良好的麻醉效果[16-18]。

常规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时,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致使患者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引发呼吸困难、胸闷无力等低血压综合征,且在腰硬联合阻滞后更为常见[19]。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后,肌肉得到一定程度松弛,子宫支撑力弱化,压迫静脉血管 导致下肢血管扩张,造成血压降低,若未能及时干预则会危及母婴健康,增加手术风险[20]。目前解决低血压综合征主要依靠术中为产妇寻找倾斜位、头低脚高位、改良后的仰卧位等,以减轻患者因充血对腔静脉、主动脉造成的压迫,而目前临床使用较多为左侧倾斜位。目前常规研究多是某种体位与仰卧位相比较,其中左侧卧位较为常见,但是在研究中心往往忽视了倾斜角度的探究以及手术操作中导致腹腔内压力的变化,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法得到真实展现,从而影响研究效果[21]。因此,本研究设置仰卧位、左侧倾斜30°位及左侧倾斜30°结合头低足高位三组,分析不同体位的选择对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相比采取仰卧位及左侧倾斜30°位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采取左侧倾斜30°结合头低足高位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明显更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胎头娩出时间明显更短(少),说明左侧倾斜30°结合头低足高位可以增强二者的协同作用,麻醉效果好、起效快且安全性高,能够快速达到手术所需的麻醉平面,进而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胎头娩出时间,减少出血量;T1、T2、T3时间点的CO指标明显更高,HR、DBP及SBP指标明显更低,且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说明左侧倾斜30°结合头低足高位在稳定患者血压及HR水平的同时,增加其心输出量,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且明显减少其麻醉不良反应,麻醉效果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PIH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采取左侧倾斜30°结合头低足高位的效果更好,提高麻醉优良率的同时,促进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血流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增加患者CO指标,使患者HR、DBP及SBP水平明显稳定,且有效减少其麻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术式体位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