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CT扫描技术应用于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1-09-15杨强
杨 强
(房山中医医院CT室 北京 102400)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病灶主要分布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及胸膜等部位,近年随着环境及空气质量变化该病发生率持续升高。研究发现,肺结核具有病程长、不易根治等特点,在国内感染率、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因此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及早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对控制病情改善其预后效果有重要作用[1]。X线为诊断肺结核常见方案,具有连续成像、分辨率高、成像质量稳定等优势,但漏诊、误诊率较高,无法根据诊断结果及早展开针对性治疗,鉴于此需寻求更有效诊断方案。近年随着近年医疗、影像学技术发展,螺旋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为进一步明确其诊断该病优势及价值,本文遴选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50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肺结核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28±8.14)岁,平均体质量(61.42±5.28)kg,平均病程(4.05±1.42)年。
纳入标准:①经胸腔积液、痰结核菌检查确诊者;②存在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者;③无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④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认知及听力障碍者;⑥临床资料齐全者[2]。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丢失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③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④认知功能障碍者;⑤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⑥心脑血管疾病者;⑦行动不便者[3]。
1.2 方法
纳入研究50例患者均接受CT、X线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CT检查:使用多层螺旋CT (64排)扫描仪(GE公司生产的型号Optima CT 660),设置电流为180 mA、电压120 kV、扫描层厚5 mm、重建层厚1.25 mm等参数后,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对肺尖至肺底位置进行扫描,并对结合病灶局域进行1mm的层厚扫描,针对结节、空洞等部位需将扫描层厚增加至3~5 mm,而后注射80 mL碘海醇(非离子造影剂),在注射完毕后30 s、70 s、180 s进行增强扫描。(2)X线检查:指导患者进行常规肺部正侧位X线(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uCT 530)检查,由放射科2名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共同诊断扫描结果,并记录病灶分布、位置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1)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病变范围(上叶尖后段、上叶前段、基底段、多肺叶)符合率。(2)记录病灶特点(空洞、卫星灶、胸膜增厚、支气管播散灶)。(3)比较两种诊断方法诊断效能,包括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统计两种检查方法病变范围符合率
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CT检查检出病变范围位于上叶尖后段32例、上叶前段24例、基底段28例、多肺叶30例,符合率分别为96.97%、96.00%、93.33%、100.00%;X线检查检出病变范围位于上叶尖后段20例、上叶前段14例、基底段18例、多肺叶20例,符合率分别为60.61%、56.00%、60.00%、66.67%,两种检查方法病变范围符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变范围符合率对比[n(%)]
2.2 统计两种检查的病灶特点
CT检查检出空洞45例(90.00%)、卫星灶30例(60.00%)、胸膜增厚32例(64.00%)、支气管播散灶28例(56.00%)高于X线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病灶特点对比[n(%)]
2.3 统计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
CT检查准确率(92.00%)、灵敏度(93.33%)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两种检查特异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对比[%(n/m)]
3 讨论
肺结核作为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早对肺结核进行诊断不仅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亦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X线诊断作为诊断肺结核最简单、最常见方法,通过检查可明确双肺、纵隔病变情况,亦可初步判定病变部位、大小、密度等关系,但其对观察细微结构、组织厚密度效果欠佳,导致无法准确检出疾病类型,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无法展开针对性治疗方案。受益于医疗及影像学技术发展,近年多层螺旋CT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中,为准确鉴别肺结核与其他肺部疾病,本文遴选50例患者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旨在明确CT扫描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4-6]。
结果显示:CT诊断检出上叶尖后段32例、上叶前段24例、基底段28例、多肺叶30例,符合率均显著高于X线诊断,且与病理检查依从性较X线诊断升高;CT诊断准确率(92.00%)、灵敏度(93.33%)显著高于X线诊断,可见CT扫描技术不仅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灵敏度,亦可针对非常见部位结核与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诊断,为临床医师展开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分析:CT扫描技术空间、密度分辨率较高,在扫描时具有成像迅速、无创伤性等特点,与X线相比可对病变部位进行逐层分解,提高病变检出率[7]。其次CT扫描技术在检查时可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确保诊断准确率,但该病早期无典型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咯血、痰中带血、盗汗乏力等症状,通过CT扫描技术不仅可准确识别病变,亦可清晰显示肺结核沿支气管传播的途径、增厚支气管壁等,提高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但其诊断方案易受扫描剂量影响,大剂量扫描会影响机体代谢,故临床建议在实施CT扫描时选择小剂量造影剂,既可使探测器、球管的损耗降低,亦可延长CT球管寿命,达到降低CT检查成本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检出空洞45例(90.00%)、卫星灶30例(60.00%)、胸膜增厚32例(64.00%)、支气管播散灶28例(56.00%),均显著高于X线诊断,可见肺结核患者以空洞组织形态为主,仅有少数会出现卫星灶、支气管播散灶等情况,究其原因是上述特征与机体免疫状态、细菌毒性密切相关,但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机体会增加大量肺结核杆菌,导致肺部出现空洞增加肺结核发生率。
综上,CT扫描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可行性较高,医师可根据影像学特点对疾病进行鉴别与诊断,从而展开针对性治疗措施,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