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2021-09-15刘文方李孟璐付耀霞
刘文方 李孟璐 付耀霞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高校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分为课堂主渠道教育和红色主阵地教育。即通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为主的课堂主渠道教育和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各类事迹报告和专家讲座等第二课堂形式的红色主阵地教育。随着当下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精神需求的多样性日益凸显,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有35% 左右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收获、有效果,而远远高于3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效果。[2]因此,新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 中华体育精神的概念
1.1 中华体育精神概念的界定
“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为我国通称是从汉代开始。主要指的是我国全境,该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中华”名称的由来主要源于文化与地域的角度。[4]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中,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参与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等精神的体现,主要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以公平竞争、健康快乐、团结协作、挑战征服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思维、意识和心理状态。其内涵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公平竞争精神、顽强拼搏精神、英雄主义精神等”,反映了体育运动在“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自强不息、挑战征服等方面的价值标准。[5]中华体育精神则是与英国体育精神、法国体育精神等并存的概念,每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体育精神都有各自的特点,以足球的技战术风格为例,英国足球风格为大刀阔斧,干净利索;德国足球风格为稳重团结、重团队、守纪律;法国足球风格为富有激情、潇洒自如。[6]中华体育精神是融合体育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融合作用下应该融合两者的核心、兼顾两者,既能体现体育时代性特征又能反映民族特征。综上所述,中华体育精神是指中国人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以公平竞争、健康快乐、团结协作、挑战征服等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思维、意识和一般心理状态。[5]
1.2 中华体育精神概念的内容
从容国团勇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许海峰取得第一个奥运会冠军,到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已跻身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西方体育精神主要是建立在个体本位基础之上的,顾拜旦曾说过:“创建奥运会是为了颂扬个人优胜者”。[7]萨马兰奇也说过:“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崇尚个人精神升华的哲学”。[8]而我国在竞技项目上更加注重集体本位,在每个成绩的背后,不管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更多的是集体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从之前的容国团、邓亚萍还是到新世纪的姚明、刘翔、李娜,他们也一直在传承着中华体育精神。因此,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涵盖有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体本位上。通过相关文献可知,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辩证的实用理性精神;公平公正的规范竞争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信任的团队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自信乐观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5]
表1 不同年代的中华体育精神体现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政治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活动。[9]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稳固的时期,可是在面对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引导,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和甄别力不够,都会给大学生三观的建立带来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职责, 其中最主要的根本问题是树立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明白、说清楚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研究和解决问题。[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为:思想教育,主要目的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重点解决主观与客观相适应的问题。使学生掌握人生观、世界观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系统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体验,并使之转化为观点和信念,以此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具体的生活态度和理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信念、方向、立场、观点、情感、方法、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着重树立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等政治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觉悟,树立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品质,最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思政课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心理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从心理各个层面进行积极干预,以培养大学生面对不同环境下以积极的心理素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3.1 中华体育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融合,是中华民族在了解运动规律和探索自身自然规律的同时,去体现国家主体需要的一种反映。虽然不同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偏向有所不同,但始终都在强调爱国主义和团队精神,都在激励和锻造着中华儿女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中华体育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有其内在联系。“人是要有点精神的”。[11]精神能够引导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可以为行动提供动力之源。精神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决定着不同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取向,甚至制约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5]中华体育精神能体现有助于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完整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在面对挑战和风险时建立自尊、自强、自信的姿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争取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过程中遵守公平和对等;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能够展现出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3.1.1 中华体育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自信
中国体育史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华体育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年代,中华体育精神所传达的健康观念、竞争观念、教育观念、民族观念、国家观念等都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不同的体育舞台上,为了赶超强劲对手、捍卫民族利益、树立名族形象而顽强拼搏、浴血奋战的场面能够把民族和国家意识体现的鲜明而强烈;不同的比赛项目中,不管是集体项目中五连冠的“女排精神”、“女足精神”、夺金最多的中国体操队还是个人项目中刘翔的跨越,邓亚萍、李娜的大满贯、“体操王子”的李宁等,他们的奋斗的故事、拼搏的勇气、夺冠的振奋无时不刻鼓舞和激励着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自信。
3.1.2 中华体育精神优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在竞技体育方面、校园体育锻炼方面、校园体育文化方面等所展现的中华体育精神能够优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能够增强大学生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中华体育精神中的“超越自我”“敢于拼搏”“自尊自信”等价值导向引导着大学生积极锻炼,强身健体;能够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不畏艰苦的心理素质。在体育锻炼中所体会到的“意志坚强”“不怕挫折”“乐观开朗”等中华体育精神可以磨炼大学生的心智、增强大学生的抗打击能力,能够提升大学生灵活多变、迎接挑战的社会素质。在体育比赛中,要经常面对不断变化的攻击与防守、力量与智慧、整体与局部等情况,在时间短暂、关键胜负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如何转换等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3.1.3 中华体育精神丰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 艰苦奋斗与民族凝聚力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等。[12]承载中华体育精神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可以极大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有:(1)展现中华体育精神的体育比赛、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体育从落后的“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最多国家,无数顽强拼搏、团结友善、为国争光等先进人物和历史事件,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中华体育精神体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完整价值体系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资源。体现中华体育精神的“公平竞争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团队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诚信友爱、团结互助,“规范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民主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3)承载中华体育精神方式的多样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施教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采用播放视频、赛事、人物讲解等进行案例教学;采用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进行情景教学;采用参观比赛、邀请著名运动员演讲等社会实践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和熏染学生,增强教育效果。
3.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中华体育精神从体育运动中来,又超越了体育运动,通过看、听感受中华体育精神,切身体会中华体育精神、形成了相互交织的精神网络,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能够从中受到启迪。我们更应该体悟中华体育精神,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打破死板抽象的理论教育,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神兼备。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保障
习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要想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离不开体育老师和思想政治教师的配合,更离不开他们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观看体育竞赛、广泛阅读体育类书籍等,逐步加强自身体育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进而能够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作为体育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体育教育的功效,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借助中华体育精神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课、体育比赛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个人理论知识储备,不仅要有扎实的体育理论和技能,还要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时事政治动态,才能让中华体育精神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2.2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实践结合,为高校思政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就是中华体育精神,它的思想来源、价值体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静态的场馆设施、名人雕塑、宣传标语、精彩画面等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爱国情怀等;通过校园传统的体育比赛,亲力亲为的参与其中,不管是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的有机结合还是在组织比赛、竞技比赛等多种形式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奋勇拼搏等优秀品质。在整个过程中,体育的精神、道德风尚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把体育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实践中,使学生在技能学习、课余锻炼、竞技比赛中得到教育。学校要支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运动会、单项比赛、课余锻炼、阳光长跑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同时教师要积极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把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鲜活的实例、激烈的比赛、刻苦的训练等进行融合。最终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实践的动静结合,让学生处处能够感受到体育精神带来的鼓舞,不断的塑造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3.2.3 推进课程改革,为高校思政教育开拓育人思路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为课堂主渠道教育,过于单一的思政教育形式迫使课堂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多种教育方式并行的途径保障学生能够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将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中,教师充分挖掘代表中华体育精神的事件和比赛,能够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内容编写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内容和章节,将爱国主义、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等进取精神辐射到爱国教育、理想信念、社会公德、个人素养等内容。其次,体育是教育的实践形式之一, 它的目标与教育的整体追求始终要保持一致, 因此学校体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要完成教育“培养人”的使命。只有在教育如何“培养人”的基础上探讨, 体育才有教育的价值可言。[14]通过多种途径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入思政课程。在理论课中,将本就有本质联系的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和促进,通过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形式把两者逐渐的灌输给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品质,通过比赛让学生体会顽强拼搏、团结友爱、规范守序等品质,通过升国旗、唱国歌以及各种口号、标语的宣传、呐喊等让学生体会到爱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中华体育精神,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