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医融合视角下中医药院校太极拳教学模式研究

2021-09-15张大伟单静怡

武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太极拳武术融合

张大伟 单静怡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2]“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理念下,体医融合已经成为建设健康中国,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体育总局武术中心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中强调“实施太极拳健康工程,探索武术康养融合工程,开发武医融合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3]武医结合是体医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式,[4]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武医”关系的演进经历了武医一体、分化、结合[5]的过程,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体系,与中医的发生发展上具有“起源上的同根性、技法上的互利性、目的上的同一性、传承上的融通性”[6]的关系。

1 武医融合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武医融合是传统武术与中医的交叉互融,武医渗透[7]本质上武、医同属一源,所以自古便有“武医不分家”之说,武医联系密切,两者在思想理论层面与技术实践层面互相渗透、促进、补充,同构了“武医一体”的文化典范。[8]“西学东渐”改变了原有的武医发展模式,西方“现代科学” 散发着迥异于东方的文化元素充斥着各行业和领域,分属为不同学科与管理体系的“武”与“医”,在实践层面“武医一体”的认知逐渐被弱化。“武”与“医”的演进不断发展,“武”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武术,而是包含了功法运动、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的“武术合集”;“医” 也不再仅指中医,而是饱含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医与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体系上的西医的综合,[9]武与医的融合是社会诉求的体现,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交融的一抹缩影。“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武医融合是脱胎于传统武医层面的现代武医融合,同时,武医融合也有别于将武术作为方式、手段,把医学作为思路、指导的武医结合的概念,即在国家“大健康”战略的支持下,破除武医行业壁垒与融合痛点,将武术运动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进行全面、深度的互通与交融,进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康复,[10]促进人体生命周期的健康链条,[11]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态系统与健康促进服务模式。武医融合体现在融合内容上,是武医的制度、文化、思想、理论、技术、技法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协调发展。武医融合体现在融合路径上,一方面体现“武中有医”,运用医学的理论知识、技术技法对民众参与武术运动的全程实施监督与指导,实现武术科学健身,防止运动损伤,提升运动效果,以达到武术治未病的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医中有武”,凸显武术的健康促进功能,根据民众的个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武术运动处方治疗、武术运动康复调理,从而实现覆盖民众全生命周期的,武医深度融合的,武术健身与健康促进的闭环服务。

2 太极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太极拳融武术、导引术、艺术于一身,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等思想,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生成了自身完整、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其他体育项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与“身体文化”,太极拳已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其丰富的武医文化内涵、“治未病”的中医养生思想逐渐被高校,尤其是体育与中医药院校所重视,然而受制于体育教学理念与师资水平的影响,虽然太极拳课程出现在众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之中,但是由于没有做好太极拳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区别的梳理工作,致使高校太极拳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课程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应用于太极拳教学,呈现多方面问题:教学指导思想层面,太极拳传统教学模式从“体”和“育”的角度出发,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其传统文化与健康促进的属性虽有提及,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层面,传统教学模式仅从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动作出发,注重技能、技法的传授,太极拳的“阴阳哲理”“技击拳理”“防治医理”相关知识基本被忽略;教学形式与手段层面,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师的示范、分解、领做等传统教学方法贯穿整个太极拳的教学主线,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氛围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学生喜欢太极拳,但是不喜欢上太极拳课的问题;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层面,仍然以太极拳基本技术水平为标准,重实践轻理论,形式内容较为单一,评价方法不够客观、全面,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3 武医融合视角下中医药院校太极拳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树立太极拳“武医一体”与健康促进的指导思想

太极拳纳“天人合一”“阴阳变换”于其拳,融“攻防技击”“修身养性”于其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武学与医学思想,是武医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太极拳教学指导思想的制定决定了太极拳课程的定位与走向,将太极拳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质合理区分,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一步突出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武医融合的理念,树立太极拳“武医一体”与健康促进的教学指导思想。太极拳教学除常规的基本技术教授以外,还应注重太极拳哲理、拳理与医理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太极拳攻防含义,懂得运用太极拳进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将太极拳变成大健康背景下的一种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的新型服务模式来认知。

3.2 制定“武医一体”的太极拳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模式将太极拳定位为一种不同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主要以教授太极拳基本技术动作为主,对于太极拳拳理的讲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水平与职业素养,对于太极拳哲理与医理的讲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太极拳项目特点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以太极拳技术套路为基础的哲理教学、拳理教学、医理教学多层面、全方位的“武医一体”的太极拳教学内容体系。哲理层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入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注重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拳理层面,“打练结合”,在太极拳基本技术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进行太极拳“喂招”“拆招”的技术练习,转变学生“太极操”“太极舞”的固有认识,还“太极拳”本真面目;医理层面,分别从中医、西医的角度挖掘整理太极拳锻炼与健康促进相关的功能与价值内容,开展太极拳运动处方的教授,培养学生运用太极拳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运动养生”“运动治疗”与“运动康复”的能力。

图1 武医结合视角下中医药院校太极拳教学模式

3.3 丰富太极拳武医融合的教学形式与手段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基本技术动作讲授为主,形式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差强人意。武医融合的提出为太极拳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太极拳的教授内容,传统的体育课堂与学时已经不能满足太极拳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太极拳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设置太极拳的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授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相应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太极拳武医融合的教学。同时,借助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引入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科学配置太极拳武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实现线上预习、线下实践、线上复习的操作,还可以结合自身技术水平与学习需求,进行太极拳扩展知识的学与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3.4 完善太极拳武医融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太极拳武医融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为中医药院校体育部门、教务部门与太极拳任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太极拳的考核与评价虽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总体核算,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整体考量,但是考核与评价主要关注太极拳技术套路的演练水平,理论知识占比过少,考核内容过于单一片面,太极拳“武医一体”的项目特点没有得到体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太极拳武医融合的特质,太极拳的考核与评价除了技术演练之外还应注意考察学生对于太极拳哲理、医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太极拳攻防技击含义的理解以及运用太极拳进行运动处方制定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注重线上理论知识与线下实践技能的整体考核,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的综合评价,凸显考核与评价的科学性与主体性,促使太极拳考核与评价趋于全面化、客观化与合理化。

4 结语

武医融合视角下的中医药院校太极拳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对传统太极拳教学的一次“革命”与“挑战”,将武医融合的理念引入中医药院校的太极拳教学是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太极拳武术融合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中华武术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武术
42式太极拳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