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喜欢“嗑CP”吗

2021-09-14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偶像理想

肖赣贞

网剧《司藤》剧照

寻求满足 享受快感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词语“嗑CP”十分流行。“CP”指“couple”或“coupling”,含“情侣”或“配对”之意。“嗑”的本意是“用上下门牙咬硬的东西”,但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不一样,“嗑CP”其实指自己所支持的影视剧作品或小说中的情侣。

随着近两年IP(知识产权)概念日渐火爆,泛娱乐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本和媒介的关注。泛娱乐是以IP为核心,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通过跨领域、跨平台衍生的粉丝经济。在泛娱乐产业,IP居于产业链最顶端,高人气的文学作品、动漫、影视作品、游戏、综艺节目等都是优质IP。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平台积累大量粉丝,表现出极强的IP效应,实现了从网络文学作品向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其他领域的跨界价值变现,展现出巨大的增值空间。

“嗑CP”建立在技术支持和受众想象力的基础上,前者为后者带来飞翔的翅膀。例如,对视频的再剪辑,可以把自己喜欢的CP样子进行重塑。依靠简便的剪辑软件,使混剪、滤镜、字幕、配乐、颠倒叙事、镜头挪用等工序变得一点都不难。技术的简便操作性在刺激粉丝表达创作欲望的同时,也促成“CP文化”出圈传播。

“CP”更多存在于影视剧作品和明星之间的配对组合里,是剧情的官配,多源于网友和粉丝的幻想。虽然众口难调,但能满足一部分粉丝想要促成好事的心理,从而给他们“嗑CP”的希望。不少艺人及其背后的团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与对方协议“炒CP”。网友和粉丝们也能给“CP”自行配对。通过“炒CP”不但可以获取更多的流量热度和各种资源,而且能够让粉丝高兴。倘若一些“CP”真的因戏生情,收获美满爱情,更是一件大好事,粉丝们看到自己嗑的“CP”终于成真,会很高兴。

网剧《司藤》热播后,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员张彬彬和景甜跟着火了起来,看到两人在多档综艺节目中亲密互动,粉丝们感觉真是“太甜了”,直呼:“我好喜歡张彬彬和景甜这对CP,嗑定他们了。”他们的“CP粉”都希望他们俩能从戏里“甜”到戏外。

崇拜偶像  塑造自我

实际上,可以把“嗑CP”理解成偶像崇拜行为的一种衍化,只不过推崇的不再是某个对象,而是一段理想化的恋爱关系。偶像崇拜指个体对自己仰慕对象产生的一种钦佩和推崇心理,通过相信世上有某种“伟大的存在”获得一种安全感,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学习和模仿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复杂行为,主要经由观察与模仿而产生。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榜样和崇拜的偶像,他们通过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会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认同老师、同学、小说或电影里的主人公或聚光灯下的明星等父母之外的其他榜样。他们捕捉具备才华、美貌、智慧等特征的理想榜样,亟须在公众人物中寻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青少年生理上成熟很快,认为自己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

由于部分青少年面临“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危机,他们需要通过同伴和家庭之外的人物来确认自我。当代社会的明星偶像则是这样的人物,一些青少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理想自我,投射了自己的某种情感、欲望与梦想。通过外界获取构建人格的“砖块”,以此来完善自我结构,最终成为一个区别于父母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更好地融入了社会。作为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偶像崇拜可以与同伴保持一致,让自己有所归属,不用担心被拒绝。追星有利于社交,当和身边的人有同样的偶像,能共享同样的娱乐话题时,关系自然亲近。与其在现实社会中惨遭拒绝或被冷眼对待,臆想在虚构世界里和另一个次元的偶像交往,可以规避这些冲突。

弗洛伊德将个体的人格区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代表无意识水平之中的各种非理性冲动、欲望等。“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能够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社会规范,又能满足“本我”的需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对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完美追求。在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中,存在上述人格三部分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的偶像崇拜具有非理性、冲动性等特点,但在自我意识的层面上,有时又会将自己对偶像的崇拜赋予一个合理解释,从而显示出随意选择、矛盾困惑的局面。他们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都很狂热。随着社会化的逐渐完成,青少年最终会走向理性成熟。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可以说是青少年在自我确认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与情感依恋,并且仅仅是一种特定年龄阶段的短暂现象。在他们对偶像的“情绪化”反应中,会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他们所特有的真诚友好心灵对情感的渴望,有助于其心理需要的满足。正是在这种情感震荡中,心灵得到了净化,而这在成人世界中恰恰是缺乏的。偶像崇拜反映了青少年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伴侣的追求,给他们带来精神慰藉,以明星模板寻觅着理想自我与伴侣的雏形,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过,受到人类天性中“本我”的影响,青少年认知、思维发展的不成熟以及自我意识尚未成形,他们在对偶像的崇拜中不可避免地会理性不足而感性有余。例如,在对偶像的认知上存在“光环效应”,即对偶像崇拜的首要特质为“外形”时,他们容易认为偶像的外形、内在品质都是最棒的。再如,他们将“财富”作为首要特质时,则不会认为偶像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他们将“运动”作为首要特质时,则认为偶像的知识水平很低。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反映的“名人化”“娱乐化”“表层化”“情绪化”等特点,既是他们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外化,也与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形态相关。青少年这一阶段的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阶段,在面对青春靓丽的偶像时,很难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

走出梦幻  融入現实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兰·米勒指出:“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渴望获得亲密关系。”当人们坠入爱河时,大脑会分泌包括苯基乙胺、多巴胺在内的“爱情激素”。这些神经兴奋剂使热恋中的两人感到精神抖擞,不知疲惫。很多粉丝表示,“嗑CP”低风险,低成本,人们不用亲自参与就能体验到恋爱的感觉,从而获得满足,感到开心。究其原因,在于动物和人类的一大区别:前者满足自己的本能冲动,只能用原始的方式;后者则拥有“想象力”这样的高级认知机能,借助认知、情绪与生理反应间的交互作用,使需要得到间接满足。想象力激活了人类的生理反应,“嗑CP”与“望梅止渴”是一个道理,想象酸梅子时嘴里就能分泌唾液,一点也不渴了。

多数粉丝钟情于“嗑CP”,是因为他们能在这种兴趣和维系真实亲密关系之间找到平衡,追起剧来更加津津有味,社交中谈资更丰富,并由此结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有甚者,他们把对CP的爱慕之情化为动力,在心中独创剧本,设定两位主人公的各种剧情,谱写相关的主题曲。若运气好,他们“嗑”的“CP”假戏真做,成功牵手,那他们感受到的幸福程度远高于自己谈恋爱。在他们看来,能用间接且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来满足本能欲望,这本身也是心智发展良好的标志。“嗑CP”能够影响人们的爱情观。发挥“嗑CP”的正面作用,不但能将其变成让生活丰富多彩的“调味料”,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并捕捉理想关系的特征,为自己日后经营亲密关系做好准备。

“甜蜜”的爱情在影视剧里或小说里俯拾即是,而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却是五味杂陈。现在的年轻人挺不容易的,每日在为生计而奔波的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去寻找“另一半”。即使压力再大也不敢停下寻求真爱的脚步,最后却因为各种原因以失败告终。一些人对爱情万念俱灰,从此将“嗑CP”作为满足亲密需要的仅有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充其量只是脑海中的幻想,无法代替真真切切谈情说爱的感受。即使把某一对“CP”想象得再美,终究无法代替有体温有感情的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世界里,纵使心中有万千理想,也要试着从虚幻的幸福里走出来。“嗑CP”本身并无不可,能否发挥其正面作用,就要看当事人到底是把它视为一种情感逃避,还是将其看成一种成长动力。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偶像理想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偶像报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