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音乐家周极明战斗在太行

2021-09-14杨莲

红岩春秋 2021年8期
关键词:鲁艺师生

杨莲

周极明,字杰奇,化名朱杰民,生于1918年10月15日,重庆合川思居乡双桂堂(今钓鱼城街道黑岩社区)人。1942年2月21日,周极明因抗击日军,掩护群众转移,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镇上口村英勇牺牲,年仅24岁。

周极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創作和演出了许多作品,他的歌声,被战友们誉为“嘹亮虎胆气豪的号角”。

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1934年秋,周极明考入重庆川东师范第21班博物组。在校期间,他和同学李新(后成为著名史学家)等带头抵制用德国黄色卡叽布制作的校服,坚持用民生公司的三峡布制作校服,并组织学生成立布衣协会,与学校当局对抗。

1935年初,因闹学潮被开除的李成之(中共地下党员)、王方名相继来到重庆川东师范,与周极明同班就读。他们由此结交,并秘密成立读书团体“众志学会”。

周极明音乐功底深厚,充满激情,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曾组织歌咏队,训练合唱团,教唱爱国歌曲及当时的流行歌曲,演唱的《大路歌》《开路先锋》《抗敌歌》震撼人心。

1935年夏,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周极明、李成之等毅然报名参加了由中央军主持的暑期军事训练。在训练中,周极明勇猛顽强,吃苦耐劳,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年冬,一二·九运动爆发,他成为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成员。

12月24日,重庆学联组织30多所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成立100多个宣传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周极明一面翻印歌曲,训练宣传指挥人员,一面联络艺专学生,组织宣传队伍。他还搭乘轮船,沿嘉陵江、长江,上至北碚、合川,下至长寿、涪陵,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为了募集学联活动经费,周极明经常带领宣传队到剧院演出。每当他唱到“中华民族再不怒吼将如何”时,台下响起一片呐喊、怒吼之声;唱到“我们要拼着最后一滴血,守住我们的家乡”时,台下的人跟着他反复吟唱,直唱到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面对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国民党当局下令学校提前放寒假。重庆学联趁机把寒假要回乡的同学组织起来,分成东、西、北路三个宣传队。宣传队除沿途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外,还回乡举办民众学校。周极明负责北路宣传队,回到合川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6年夏,周极明被学校开除。后经家长活动,他回到学校。他与进步学生继续翻印各地抗日救亡情报,教唱抗日歌曲,秘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夏,由李成之介绍,周极明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属大足县城厢支部。不久,李成之因工作关系回到成都,周极明等人的组织关系也随李成之转到成都。

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延安陕北公学面向全国招生,周极明等相约报考。为掩护真实身份,他们打算以抗敌后援会名义组成华北川军慰问团,并由当时的万县市政府和国民党万县市党部出具证明文件,经阆中、广元,出剑门,在西安与李成之会合,投奔延安。

1938年春节,周极明与众人在渠县集合。在渠县抗敌后援会的主持下,他们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两兄弟》等节目。慰问团一路宣传来到阆中。周极明等的表演在当地引起轰动,一群中学生强烈要求加入宣传队。之后,五名学生跟随他们到了西安。

在西安,周极明一行找到李成之。因没有到成都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他们只能以进步青年的身份报考陕北公学。他们及时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颜利民取得联系。经过组织谈话、考察,颜利民同意介绍周极明等六人赴延安。从阆中带来的几名学生,则被介绍到泾阳县的安吴堡青训班学习。

同年3月9日,周极明等到达延安。经组织安排,他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革命理论、游击战、持久战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苦练杀敌本领,训练艰苦作风,军事技能及生产生活能力迅速提高。

7月,周极明在陕北公学学习结束,转入鲁迅艺术学院,成为音乐系第二期学生。他的热忱、率直以及独特的男高音深得音乐系主任、作曲家吕骥的赞赏。11月,从鲁艺毕业后,周极明被分配到晋东南工作。

1939年1月,周极明进入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到达武乡县故县乡。2月,他到长治任晋东南民族革命艺术学校教官。该校设音乐、美术、戏剧三科,周极明任音乐科主任。此时,他改名为朱杰民,既当主任,又兼任声乐、乐理等教师,没有教材,他自编讲义;没有图书资料,他委托父亲在大后方购买。经过紧张教学,到4月上旬,周极明等为根据地培训了160余名文艺骨干。

这一时期,延安鲁艺党委委员、戏剧家李伯钊随丈夫杨尚昆来到长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员兼宣传部科长。为了推动戏剧事业的发展,李伯钊与周极明等联络各剧团,于1939年2月28日发起成立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太行分会,同时举行盛大的晋东南戏剧运动周活动。太行山剧团与民族革命艺术学校教员联合演出李伯钊创作的歌剧《农村曲》,首场演出由李伯钊和周极明主演,引起轰动。在李伯钊、周极明等的带头表演下,各大剧团云集长治,与民族革命艺术学校的师生同台演出。

同年3月,由周极明发起,中华全国歌咏抗敌协会晋冀豫边区分会筹委会在长治成立。此后,晋东南各村相继建立了民族革命救亡室俱乐部,群众抗日歌咏活动得到广泛开展。

7月3日,日军出动5万余人,向晋东南地区发动第二次围攻。8月初,长治失守,民族革命艺术学校紧急撤退到乡下,周极明带领师生坚持完成第三期培训。12月初,阎锡山制造晋西事变,民革艺校辗转撤退,转移到壶关县山区。当月底,周极明与艺校教员又随八路军总部转移到武乡县,回到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

1940年1月,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成立,隶属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李伯钊任校长。为区别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简称为前方鲁艺、晋东南鲁艺和太行鲁艺。晋东南鲁艺下设音乐、美术、戏剧三个系,周极明任音乐系主任。不久,八路军总部实验剧团成立,他调任剧团指导员,但仍与常苏民共同负责音乐系工作。两三个月后,常苏民调离晋东南鲁艺,周极明继续负责音乐系领导工作。

晋东南鲁艺既是学校,也是宣传队、战斗队,被编为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2营6连。在反“扫荡”战斗中,学校师生跟着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直属队翻山越岭与敌人周旋,同时千方百计进行宣传演出。一次,宣传演出还未结束,敌人便將晋东南鲁艺师生团团包围。周极明与师生们沉着应战,争取时间。八路军后援部队赶来后,将敌人反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八路军取得胜利。

1940年秋,由于日军猖狂进攻,300 余名晋东南鲁艺师生奉命转移,途中与八路军总部失去联系。学校有十余支步枪,周极明等人组成武装力量,负责侦察和殿后,保卫师生安全。历经艰辛,周极明等终于找到武乡县委交通员,摆脱了敌军,到达河南武安县(今属河北省)。

是年冬,晋东南鲁艺师生在山西榆社县宋家庄被敌人包围。周极明等组成战斗小组,负责侦察、警戒,顺利掩护师生突围。年底,鲁艺师生进入辽县武军寺村,与八路军总部会合。

1941年1月底,百团大战结束,周极明带领实验剧团到部队慰问演出,组织群众开展庆祝活动。

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周极明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1941年6月20日,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战协会晋东南分会成立,他负责音协工作,并创办会刊《战号》,编印《太行歌声》歌曲集,创作《新妇女》《我们要武装》《团结战斗》《持久战进行曲》等不少反映革命斗争的歌曲。目前这些作品大部分已失传,但在吕骥保存下来的一本小册子上,就登载了周极明的八首歌曲,可见其创作力旺盛。此外,周极明常与各剧团的音乐工作者联系,组织稿件,发动创作,了解各地、各文艺团体的音乐活动等情况。

与敌拼杀血洒太行

周极明在太行山根据地三年多时间,参加过五次反“扫荡”战斗。行军途中,他总是抢着背枪,抢着照料病弱同志。休息时,他积极承担侦察、护卫任务。战斗中,他是勇猛的战士、沉着的指挥员。

1941年7月,晋东南鲁艺随八路军总部迁往辽县麻田镇。1942年2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大举进攻晋东南。1.2万余名日军分多路对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麻田实行“铁壁合围”。为打击敌人,晋东南鲁艺化整为零,大部分师生转移,小部分有战斗经验的分散到各区战时指挥部,参加民兵的游击活动,掩护群众,牵制敌人。其中,周极明带领的小组留守麻田。

在麻田镇与桐峪镇之间的拐弯处有一个上口村。上口村离八路军总部仅一公里,是日军进攻麻田八路军总部的必经之地。因此,周极明把战斗地点定在上口村。周极明小组一行三人来到麻田镇战时指挥部报到,研究制定战斗方案,然后顶风冒雪奔赴上口村。

上口村有500多口人,有着攻守两利的战略要地。周极明召集村干部迅速组织民兵,坚壁清野,安排好岗哨,做好战斗部署。一切安排妥当后,他组织慰问演出,教老百姓唱革命歌曲等。

在日军疯狂“扫荡”的紧急时刻,周极明往来于麻田、上口之间,时刻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情况。2月21日晚,他在麻田办完事,又匆匆回到上口村,仔细检查村里村外的情况。在上口村与桐峪之间的山梁上,有八路军的警戒部队,村外也设有岗哨。夜深人静时,周极明和衣而卧。不料,日军兵分三路,绕过警戒部队,对上口村发动突然袭击。哨兵鸣枪报警时,敌人已包围了村庄。

周极明闻声而起,带领工作队及民兵端起枪、挺上刺刀,冲了出去。村子里火光冲天,数十名群众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他率领民兵左冲右突,利用熟悉的地形,找到敌人薄弱之处,撕开一条血路,掩护群众冲出了村庄。

上口村的后面是一片斜长的山坡,群众脱离危险范围还有很长的距离。日军的重机枪对着山坡疯狂扫射,周极明带领民兵英勇阻击,打掉敌机枪手。当手榴弹扔光、子弹打完、战士们相继牺牲,而群众还没完全脱离虎口时,他跃出阵地,挺上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与他格斗的日军有20余名,他毫无畏惧,奋勇拼杀。最终,他被刺中头部,壮烈殉国。他的牺牲,换来了400多名群众的安全转移。

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把周极明埋葬在一棵大花椒树旁。

1942年3月23日下午,晋东南鲁艺在清漳河畔召开了严熹、周极明、李思中、李广思诸烈士追悼大会。3月28 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艺术家的国殇》,追悼诸烈士之死。文中写道:“朱杰民,我们的青年音乐家……他在敌人面前忘记了逃避,拿着刺刀对拼着20几个敌人,毫不吝惜地流尽了他最后一滴血。”6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以《青年艺术工作者严熹、朱杰民壮烈牺牲,在晋东南率民兵对敌血战》的醒目标题,报道和介绍了两位烈士的生平和英勇陨国的事迹。7月6日,延安鲁艺举行抗战以来殉难校友追悼大会。会上介绍了烈士史略和对敌血战肉搏、壮烈牺牲的经过。

在重庆的周恩来获悉周极明的英勇事迹后,向周极明的父亲发挽函慰问。1983年,民政部向周极明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2010年,合川区委、区政府迎接周极明烈士遗骨回到合川,将其安葬于太和镇雨台山合川区革命烈士陵园。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鲁艺师生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暑假模式开启42条暑期安全提示转给师生家长
浙江省嘉兴市师生抗疫作品展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毛泽东鲁艺讲话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关系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当代延安鲁艺油画教育研究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