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体系构建与诠释
2021-09-14塔兴春蔡玉秋施玉莹
塔兴春,蔡玉秋,施玉莹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30)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物质来源。从1949年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革开始,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生产技术不断变革,但也仍存在以损害生态环境、大量消耗生态资源为基础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而加强环境教育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起步较晚,1973年全国环保会议首次提出了环保教育的构想,此后环境教育的内容才开始在中小学教育大纲中有所体现,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了环境教育的发展,随后国家教委下发的《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地位及作用,要求高等院校以及中专院校应逐步将环境保护列为必修课,并在高等院校中非环保专业开设环保选修课或必修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亟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环境
从生物和它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那些影响生命活动的环境因素定义为生态环境,比如水、光、空气等,这些要素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聚集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也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生物群体组成的所有生态因素的一个总称[1]。
(二)环境教育
美国在1970年的《环境教育法》中将环境教育定义为:处理人与其周围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关系的教育过程,其关系包括人口、保护、交通、技术和城市以及对整个人文环境的区域规划。我国的专家学者认为,环境教育是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将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以改变损害环境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有效的行动保护和改善环境。
本文的环境教育不仅指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包括就环境问题、环境意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等一系列问题的全民再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和方面。
综上所述,从环境、环境教育基本概念来看,环境、环境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在环境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全方位考量。
二、我国高等院校现阶段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很低
由于我国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或受教育资源所限,大学生受到环境教育的程度较低,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考核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将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重点内容来考察,并且在多数高校,环境教育也没有作为独立的教学课程。高校中从事环境教育的工作者多为兼职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课程培训。据统计,我国高校中环境专业的学生人数在全体高校学生人数中的比例不足1%,开设环境专业的高校中,拥有优秀教师队伍和完善授课条件的高校仅为极少数,应该继续在教学研究、教育经费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对环境教育的普及提供支持,以便更好地普及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2]。
(二)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应用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环境教育,但是多数只强调环保理论,长期以来授课内容趋于一致,知识内容更新缓慢,课堂教学枯燥烦琐,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性低,脱离实际需要,目前教师进行环境教育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缺乏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手段,授课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有待增强。
(三)环境教育不能同其他专业相结合
目前,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环保的理念。然而,作为高等教育却没能够将环境教育与其他非环境专业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环境教育仍然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长此以往,非环境专业学生会产生“环境教育无用论”“环境保护与己无关”等心态,造成学生对“环境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对于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产生严重阻碍。
三、环境教育在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地位
(一)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
没有生态环境教育,就无法树立环境意识,导致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难以实现。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增强环保意识和丰富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环境保护的习惯,这也是我国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体现。
(二)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资源法规的有力保证
进行切实有效的环境教育,旨在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环境保护法的权威性,使公众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途径,并利用环境保护法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武器。
(三)环境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法律发挥作用离不开教育的配合,需要以普及教育为基础,逐步增强人民的环境意识,提高环保素质,使人们在生活中能够以法律为准绳,自觉并正确地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对公众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教育,从中小学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保护课程要贯穿始终,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使用各种宣传工具使环保教育得以广泛传播,并长期坚持下去[3]。
四、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经验借鉴与体系构建
(一)日本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经验
日本开展环境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日本的高校中,处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到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这对于提高我国环境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采取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和方法。日本的高校教师将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相结合,号召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和完备的实验设备,使学生自主地对环境进行探索,提高对环境的认识。
其次,环境教育随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高校会根据不同时期环境的变化,改变课程授课内容,并很快为学生设计新的培训计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使学生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高校教师应向学生们讲解环境保护的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的与时俱进。
最后,课程结构完整,课外实践丰富。日本高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均包括环境教育的基础课程,非环境专业学生也需要接受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综合型人才。除了在课程中设置环境教育课程,许多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年度都会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环境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动手解决一些环境污染问题[4]。
(二)美国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经验
美国作为环境教育的先驱者,拥有科学、独特的环境教育培训方法,环境教育体系完整,教育思路逐渐被多个国家所效仿,其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重视实践活动和资金支持。美国高校在假期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实习的机会,以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需要,使学生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环保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丰富了本专业的业务能力,又进一步积累了环保经验。同时,美国对高校的投资较大,为高校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进修提供条件。
其次,注重本科阶段的环境教育。美国高校对于本科教学尤为重视,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未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受到美国各高校的充分关注,在课程设置上,高校提供了丰富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们学习,帮助学生们掌握环保知识,增强对环境保护及其他各学科的学习兴趣。
最后,课程体系相对灵活。美国高校的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要求,必修课的课程数目较少,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环境教育方面选修课的学习,并且在授课的形式上,尤为重视学生们的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与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环保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于环保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通过对比日本、美国与中国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情况可以发现,中国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而主要的问题在于我国的高等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以至于环境教育的推进和改革效果并不理想,急需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环境教育的整体水准,使各项改革工作有的放矢[5]。
(三)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体系构建
关于环境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上还处于空缺状态,笔者试图构建和完善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体系,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体系”如下图所示:
从环境、环境教育基本概念来看,环境、环境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在选择指标的时候就要兼顾多个方面,进行多个角度的考量,这里主要分三个层次。
一级指标包括国家的重视程度、教育主体、教育功能的考评以及评价方法的采用。二级要素层包括环境教育法、政府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建立专项、环境教育主体、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对经济的贡献、社会责任感、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意识等。评价方法一般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五、完善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环境教育立法
首先,必须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教育的普及,将环境教育列入国家法律,保障环境教育的顺利普及。其次,除了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方法和形式外,还需要财政部、教育部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项资金支持,以满足环境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最后,各地方政府也需要进行环境教育立法的宣传,用法律制度来约束、来规范,将最新的指导精神传达到各地的高等院校,定期组织环境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学习环境教育的前沿知识。
(二)制定院校环境教育规划
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环境意识教育应为教育环节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没有将环境教育与其他基础教育保持协同发展,导致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高校应号召学生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并在课程中将环境教育与其他基础课程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社会实践积极发展第二课堂教学,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知识比赛以及课外讨论等方式,深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在充分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方案。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意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将环境教育列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针对当今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匮乏等现象,有必要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中进行环境教学活动,将环境教育列为必修课程。环境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增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校课程中已明确添加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甚至有些国家将生态环境进行立法,把环境教育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传授。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是实现全面增强环保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教育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要在提升环境学科的专业水平的基础上,重视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使环境教育成为全体高校学生的必修课,逐渐实现全民环保意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