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儿童中心研究热点探究
——基于VOSviewer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2021-09-14阮晓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杜威中心儿童

阮晓磊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在教育学界,有两个非常有争论性的观点,那就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这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书中,他提出教学应遵循“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清楚和联想要通过学生的专心来达到,也就是说,教师讲授新课和师生谈话时学生要专心;系统和方法要通过学生的审思来完成,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总结、运用[1]。衍生到现代教育学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杜威于1916年完成的经典性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誉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该调动儿童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而不应是教师的灌输。传统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学生能动自主的实践,教育才是真实的[2]。学者们后来把杜威的观点统称为儿童中心。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基于儿童中心开始研究并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力求回归儿童,回归本真。

一、研究工具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是Citespace和VOSviewer,两者在分析文献上各有利弊。Citespace以其强大的功能为专业研究者所青睐,但操作难度大,而且分析出来的图谱表在关键词很多的情况下会出现重叠不易识别的情况;而VOSviewer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分析出来的图谱表不会出现上述情况。故本文选取VOSviewer作为研究工具,版本号为2020年11月25日发布的VER1.6.16版。VOSviewer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发中心人员开发的,是一种用于构建和可视化文献计量网络的软件工具。这些网络可以包括期刊、研究人员或个人出版物,并且可以基于引文,书目耦合,共同引文或共同作者关系来构建它们。VOSviewer还提供了文本挖掘功能,可用于构造和可视化从科学文献中提取的重要术语的共现网络。

二、研究过程

在中国知网以“儿童中心”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89条中文文献,再对这189条文献进行二次筛选,剔除会议发言和与本次研究无关的医学类、科技类、建筑类的文章,最终确定158条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检索的时间为2021年3月30日。

因为VOSviewer无法直接识别知网导出的文件,所以研究对象确定之后,在中国知网把选中的文献导出为NoteExpress格式,接着打开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选择导入题录,再通过导出题录的选项把文件保存为.ris的格式。第二步打开Notepad++ 软件,导入刚才保存的ris文件,通过搜索选项卡的替换按钮,把文献中的“;”全部替换为“ KW-”,完成之后点击保存按钮。这样就把中国知网下载的文件转换成了VOSviewer可识别的文件,并可用于可视化图谱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将转换好的文件通过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分析过程中显示537个关键词中频数大于等于3的有儿童中心、杜威、学前教育、儿童观、幼儿园、游戏治疗、经验、课程、幼儿园课程、儿童本位等,接着分析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可视化图谱。在VOSviewer中还提供可视化分析的密度视图,在密度视图中通过颜色的深浅来标注关键词的重要程度,颜色越深表明该关键词密度越大,数量越大;反之,密度越小,数量越少。通过分析我国儿童中心研究的关键词密度视图,得到儿童中心研究的热点为“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家的儿童观思想”“儿童中心思想的应用”。结合文献研究,对相关热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一)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启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图谱中分支较多,研究范畴较为广泛。这与杜威是儿童中心的倡导人物密不可分。在对文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和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启示是研究的热点。

1. 杜威教育思想研究

杜威一生著述颇丰,在教育、心理和哲学方面均有所建树。学者们在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时,主要集中在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杜威兴趣教育思想、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师观方面。

(1)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研究

杜威“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下提出的,包含三个方面的意蕴:教育不是儿童的端坐静听,而是需要儿童的积极参与和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是起点,应基于儿童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重心要从“学科”转向“儿童”,不仅要使儿童能站在泳池边观看老师的示范学游泳,还要让儿童在泳池中通过自己的试验和摸索来学会游泳,不止于学,要做中学[3]。他反对教育只注重结果不关注儿童生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放纵也不专制,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4]。杜威的儿童中心不同于社会中心,也不是片面的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他在民主主义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应考虑到儿童的实际生长需要。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选择道德、情感、社会性方面的课程,来促进儿童经验的增长[5]。教育过程的起点和归宿是儿童,杜威主张通过设置活动课程,儿童做中学,辅之以成人的训练和指导,使得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6]。

(2)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

杜威以其充满心理学逻辑的教育学研究思想提出,兴趣是成人在教育儿童之前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要思考使用什么样的素材来激发儿童的内在兴趣、活动兴趣和社会兴趣[7]。并不是要儿童在工作吸引力的基础上去从事工作,而是儿童在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8]。兴趣是儿童内心自发的不以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内在的兴趣会激发在活动中使用工具的兴趣[9]。可见,杜威兴趣教学的出发点仍然是儿童,只有思考儿童要得到什么样的发展才能去教育儿童。

(3)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杜威批判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生来并不是或善或恶的,关键在于后天怎么进行教育和引导。杜威以自己的经验论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0]。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教育不应是把儿童作为“填鸭式”灌输的对象,要解放儿童的天性,尊重其兴趣需要,以儿童为中心,引导儿童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11]。

(4)杜威的教师观研究

杜威不仅重视教学过程中儿童主体地位和儿童中心的体现,同时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在儿童训练过程中也要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指导者:所谓的讲课,是教师通过观察儿童在作业过程中的问题给予适宜的指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是艺术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儿童的天性,使儿童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发展;是否能够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12]。正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杜威在自己的经验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顺应进步主义教育“整个儿童”的观念[13],认为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无法展现儿童的个性,借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自己的儿童中心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指导者和艺术家的角色,教学不是灌输,不是把儿童当成知识的枷锁,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通过筛选的课程和材料,儿童做中学,进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2.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启示

学者们对此部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在我国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讲学和研究。杜威通过巡回演讲、参加会议、参观儿童教育现状,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试验自己的儿童中心理论。首先是教育家的思想革新,陈鹤琴、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是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中心理论;其次是改革学制,统编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最后建立一座试验学校——南京高师附小,使得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14]。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提出的“三为”,简而言之就是说学校教学所做的工作要使所有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完满发展,正是杜威儿童中心价值的体现。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无不体现着教学中的儿童中心[15]。此次改革也衍生出了诸如叶澜的生命教育、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然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河北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

(二)教育家的儿童观思想研究

通过图1的共现图谱可以看出,此部分的节点较少,在梳理文献过程中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蒋梦麟继承了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提出了个性主义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的前提是尊重个人,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个人,体现在思想、人格和习得的能力方面;教育的方法是学生的自治,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要有求知的欲望,自发主动地探求新知;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6]。他在管理北京大学期间,也把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二是爱伦·凯教育思想研究。爱伦·凯是瑞典新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她反对过去那种把儿童屈服于成人的体罚式教育,并极力提倡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新教育。新教育应创造适宜于儿童成长的环境,以儿童为中心,保卫儿童纯真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在理想的学校中通过实施正确的教育来培养自由、独立、创造的新人[17]。无论是蒋梦麟还是爱伦·凯,他们都提出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儿童,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以生为本。

(三)儿童中心思想的应用研究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游戏渗透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的方方面面。CCPT(children-centered play therapy)便是基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创立的一种游戏疗法,其创立者是亚瑟兰。CCPT游戏疗法是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在放松的游戏情境中,通过游戏环节和障碍设置,在共情的基础上,成人与儿童沟通,儿童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宣泄负面情绪,进而缓解心理焦虑[18]。游戏疗法之所以起作用,首先是因为它的方式是象征和游戏,这里的游戏是“play”而不是“game”,更贴近于儿童内心自发的“玩耍”[19]。其次,成人不只是给儿童提供游戏的材料,而是在全纳信任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人格和心理特质,进入儿童的内心心理世界[20]。

四、我国儿童中心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因为杜威是儿童中心的倡导者,所以我国学者在杜威教育思想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在VOSviewer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图谱中也可窥见一斑。不仅仅是单独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而且从时代背景出发,剖析杜威儿童中心产生的背景、做法和效果。从杜威的儿童中心到自然主义教育再到兴趣教育和教师观方面均有所涉及。杜威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点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进步主义教育和自己经验哲学的儿童即生长的儿童中心理论。认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儿童,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依据儿童的兴趣、需求和爱好,课程评价上不以结果为主,重视儿童参与活动的过程。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和现代教育改革均有所影响,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在我国长达两年的讲学和参观,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陈鹤琴、陶行知、蒋梦麟等更是发扬继承了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20世纪初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本质便是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到了现代信息化时代,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父母们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暇陪伴儿童,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便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使儿童通过游戏和玩具来达到舒缓心理压力的治疗手段。

(二)展望

祖国的发展靠新一代儿童,祖国的希望在新一代儿童身上。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关于儿童中心的理论已趋于成熟,并且从最初单纯只是介绍国外教育思想转变为国外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研究,从介绍儿童中心理论转变为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中儿童中心的贯彻和实施。此外,基于儿童中心的游戏疗法在实践领域也得到了运用和探索。但是,我国本土化的儿童生活世界理论体系仍需进一步挖掘研究。

儿童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在幼儿园和学校,儿童的日常生活世界往往显得很贫瘠。纵观当前社会,家长把儿童的专业生活世界从校园延伸到校外,兴趣班、特长班等便是最好的体现,对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世界也进行过多干涉,“这个太危险,你不能干这,你不能这样玩”等等。殊不知,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着游戏和活动的蓝图,但往往因为成人的干涉而付之一炬。哈贝马斯就批判当时的社会过于关注机械地像机器一样工作的工具理性,提出自己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交往理性,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交往才能相互理解和进步,儿童也是如此。

教师在儿童专业生活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仅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可缺失。试想,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如果还是黑板加粉笔,怎么吸引儿童?教学是以教师和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如果二者都缺失,便如同一幢大厦没有地基一样非常危险[21]。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儿童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如果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基于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儿童是平等的,教师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儿童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杜威中心儿童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留守儿童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