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胸痛中心的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2021-09-14崔秀兰庞海燕韩雪迎

内科 2021年4期
关键词:胸痛心电图心肌梗死

崔秀兰 庞海燕 韩雪迎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河南省商丘市 4761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急症,主要因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坏死所致,患者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症状,心电图发生特异性变化,血清心肌酶活性明显升高[1-2]。AMI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AMI死亡的患者占急诊患者的5%~30%[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实现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最佳方法,但时间依赖性较强,越早开通血管进行灌注治疗患者的预后越好[4]。胸痛中心是为了实现及时诊治、减少胸痛患者死亡而建立的医疗中心,是一个多学科协作运行的救治平台。我院于2019年2月成立胸痛中心,对急诊胸痛患者采取优化式院前急救护理,旨在更好地提升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为探讨基于胸痛中心的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对A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对我院胸痛中心建立前后的AMI患者救治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胸痛中心成立前救治的AMI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胸痛中心成立后救治的AMI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21例;年龄42~68岁,平均(57.72±4.65)岁;起病症状:胸痛31例、胸闷10例、心前区不适7例;病史:冠心病12例、心肌梗死8例、脑卒中2例。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43~70岁,平均(58.13±4.80)岁;起病症状:胸痛34例、胸闷7例、心前区不适7例;病史:冠心病15例、心肌梗死6例、脑卒中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行急诊动脉造影检查,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AMI的诊断标准;胸痛发生时间<12 h;行PCI治疗;患者或其家属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肺、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认知障碍或有精神病史。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救治护理,接通120急救电话后,护理人员立即询问发病过程,确定急救地点,通知出诊医生和准备相关药品和设备,安排救护车辆前往现场;达到现场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安排转运;转运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采取吸氧、补液等救治措施;到达医院后,立即通知相关科室会诊,急救人员与接诊科室护士完成交接工作。

1.3.2 观察组 给予基于胸痛中心的优化院前急救护理。(1)人员培训与考核:对胸痛中心医护人员进行AMI抢救、转运流程培训,进行理论知识和现场急救模拟考核,要求全员合格;(2)优化院前急救流程:接听到120急救电话后,护理人员要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在3 min内安排救护车辆前往现场,在救护车抵达现场前,通过电话或视频与患者家属或周围人员保持联系,指导他们对患者进行简单急救如清除患者口鼻腔异物等,不盲目搬动患者;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通过胸痛中心微信群将患者心电图数据传至胸痛中心,由中心指挥部安排心血管科医生进行远程会诊,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同时着手对患者进行转运;对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以指挥部相关救治指示为准,在救护车上对其进行溶栓处理,遵照医嘱给予患者镇痛、镇静、吸氧、扩血管等处置;对需行PCI治疗的患者,提前通知胸痛中心启动导管室;救护车到达医院前5 min,通知院内急救人员做好接车和抢救准备,患者到达后立即送入介入室进行抢救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救治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生化指标检验时间及急救总时间。

1.4.2 心功能 采用Killip分级法[6]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救治后的心功能。Ⅰ级:患者无明显心功能损害;Ⅱ级:患者出现轻、中度心力衰竭;Ⅲ级:患者发生重度心力衰竭;Ⅳ级: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

1.4.3 并发症 比较两组患者救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生化指标检验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比较 (min,n,x±s)

2.2 两组患者救治后的心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救治后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救治后的心功能比较 [Killip分级法,n(%)]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AMI发病与不稳定斑块糜烂或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脉血管闭塞有关,再灌注治疗可重新开通闭塞的血管,是治疗AMI患者的有效手段。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PCI等,PCI治疗AMI患者疗效显著,获得了临床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患者乐意接受PCI治疗,但救治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6]。研究发现,AMI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低下主要与就诊时间延迟,未能及时对患者缺血心肌进行再灌注治疗,未能在有效时间窗内开通患者血管等因素有关[7-8]。胸痛中心的建立可对AMI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早期实施,从而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AMI患者冠脉闭塞时间越长,其心肌受损越严重,冠脉闭塞时间超过20 min,患者心肌细胞可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冠脉闭塞时间超过3 h,患者的心肌细胞坏死率可达60%[9]。因此,对于AMI患者而言,越早实现再灌注使心肌供氧恢复,救治效果、预后越好。

刘艳萍等[10]报道,优化胸痛中心的护理质量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生化指标检验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救治后的心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基于胸痛中心的优化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明显提高AMI患者的救治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我院实施的基于胸痛中心的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实现了对全体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考核,能有效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急救技能,避免了现场采取急救措施时发生慌乱,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在救护车抵达现场前,能通过电话指导患者周围人员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从而为患者尽早获救创造条件,同时可避免因不规范操作而导致患者受到的二次伤害,明显提高救护车达到现场救援的成功率。基于胸痛中心的院前急救护理,护理人员在接通急救电话后可快速评估患者病情,缩短出诊准备时间,缩短急诊分诊评估时间;在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马上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可缩短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通过微信群传递心电图数据到胸痛中心指挥部可快速安排相关科室对患者进行会诊,快速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指导,从而显著缩短患者的整体急救时间,为其实施再灌注治疗提供有利条件;救护车达到医院前,预先启动导管室,让院内急救人员做好接车和抢救准备,可明显缩短入院衔接时间。上述优化措施综合发挥作用,可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时间,进而提高救治效果,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胸痛心电图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思考心电图之174》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有些胸痛会猝死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