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与送福
——从《五牛送福》的创作谈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
2021-09-14杨冬白
杨冬白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公共环境雕塑通常在城市空间的显著位置展现,是公众的视觉焦点,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对城市风貌、文脉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1]。一件优秀的公共环境雕塑时常成为区域文化、城市精神乃至国家象征的符号,它不但可以立足当代,还将成为面向未来的“物像”,成为绵延于历史的文化印痕。公共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与区域文化的关联,及与当地市民的互动、参与形成有连接有情感的观照。
城市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形成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与精神,这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地域性公共艺术作为构建城市文化语境的重要依托,是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呈现,具有传播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价值导向[2]。
雕塑组件《五牛送福》置于上海市徐汇区商业中心徐家汇公共广场,处于商业氛围浓厚的环境空间中,其属性则是公共环境雕塑。公共环境雕塑在空间形体上的表现既要考虑“入世”的开放性语言表达,还要突破传统雕塑自我封闭的架上姿态,从而面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以更为平等的艺术立场与公众对话。雕塑组件《五牛送福》中昂首挺胸屹立、具有图腾造型的红牛,其“中国红”的象征意义应和疫情中农历牛年“有个新的开端,重新振兴”的理想憧憬,体现出精神层面的高度。彩牛的灵动彩绘组群,提升了作品与观者对话的艺术语境。形体、色彩与空间的互动,情景交融,作品以开放形体多元面向的语意传达了“牛气”与“送福”的意象,形态的张力和焦点性的磁场效应体现出公共环境雕塑的文化性,其存在的氛围、与周边环境以及公众的关系则充分体现出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
一、 时代特征与空间形成的对话关系
作品《五牛送福》展陈的位置是徐家汇商圈(图1)。城市的各个区域有不同的文脉,但公共环境雕塑在商圈的商业氛围中的呈现则有一定共性——市民文化性、吉祥寓意和平等参与性。因此作品首先要考虑时代特征与所处空间所形成的对话关系。
图1 徐家汇商圈中百六店广场-《五牛送福》雕塑组件全景
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商圈,本土生长的艺术家要根据徐家汇商圈定位分析雕塑作品所处公共环境的文化氛围。不同于南京西路商圈的“高档凛然”,也不同于南京东路拥有众多游客的“观光过客商圈”,亦区别于陆家嘴商圈“新兴商务”、浦东地标性等等属性,徐家汇商圈有自身的历史底蕴:这里有教堂、育婴堂、土山湾等一些清末开始发展聚集的上海最早的中西结合文化的源点,这里是曾经的法租界与上海公共租界的交界区域,又有上海最为“本土化”的风情气息。徐家汇中心区块近百年来的一系列变迁,承载了上海的文化发展史与商业发展史。从另一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家汇发展的定位稍显急躁,如雨后春笋般伫立起来的商场在布局与规划时并未获得协同发展,而是采用竞标方式抢占先机,这也成就了徐家汇商圈的另一个基——竞争。在这块上海西南最重要的文化与商业并行发展的热土上,却缺少合适的公共环境雕塑作为地标焦点,甚至为了让渡给机动车交通而缺乏足够尺度的公共广场空间规划,不免成为徐家汇区域文化展示的缺憾。
经过沟通协调,作品《五牛送福》的放置点是在徐家汇商圈市百六店门前的广场上。市百六店已有七十年历史,曾经的时尚和辉煌而今只留下了岁月的印记,定位布局也已落后于时代。在新一轮区域更新中,这栋建筑将被拆除。周边具有百年历史、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徐汇中学崇思楼,与新改建的现代装饰风的港汇广场双子楼静默对立,整体氛围中西合璧,文商交融,同时又有怀旧意趣。因此在农历牛年新年到来之际,一件极具艺术独创性的、符合时代特征、与空间形成对话关系的公共环境雕塑的介入成为市民口口相传的期待,也将成为引领市民文化趣味走向的具体表达。
二、 创作背景与图腾造型的探讨
作品的命题是与过年和“牛”相关的,因此在探讨造型与色彩构思时必须参考与“牛”有关联的文化和它的象征意义,以及在当前疫情下上海市民对牛年的寄托、公众的新年祈求和希望。这些都须符合公共环境雕塑在视觉、触觉上的可参与性。当然环境雕塑只在视觉层面形成观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了公众其他感官的感受,并结合时下自媒体作为文化传播通道与平台的自发自觉作用,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文化性与社会价值体现。
在中国的十二生肖里,牛的性格是和耿直、任劳任怨相关联的。而在商业氛围中,牛又和希望、财富、经济繁荣的期许有着联系。艺术家认识到,这两种情感将成为艺术内聚力的焦点。正如毕加索所言:“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
从创作的环境背景来看,这个重要的商圈带着强烈的振兴欲望和新年来临之际的愿望委托了这一创作。而疫情所形成的大自然力量对人们情绪的制约感正激发着市民希望能尽早战胜困难、憧憬公共生活正常化的急切期待。艺术家感受到公共艺术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和社会使命。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潜意识里有图腾文化的特性。“图腾”一词是一个外来词语,将这一词语引入我国的正是清代著名学者严复,他在翻译甄克斯的《社会通诠》的时候将“totem”译为“图腾”。图腾的出现最早见于1791年的伦敦,由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第一次被提及[3]。图腾文化,尽管不常被提及,却在公众的心中有着烙印。东方的图腾、中国的图腾,比如华表,也是创作这个作品的一个切入角度。雕塑组件《五牛送福》的创作是对艺术和文化理解之后的物像表现,在创作观念上则运用象征的思维方式进行对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挖掘。作品不是简单放在公共环境中的好看、唯美的雕塑,更是具有“叙事性”和“文化性”的意义载体。这就使作品需要具有图腾意义,从而更加注重对意义的拷问、对隐喻和象征的精神观照。
相对于周边的高楼,展品所占的空间狭小。所以从空间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时代背景的角度来说,作品需要有一个屹立、昂首往上的设计,有个昂扬的向上发展的效果,使它具有图腾感(图2)。对于图腾符号在公共环境雕塑中的应用探索,换言之就是研究如何将图腾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应用到现代的市民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将这一风格化的原始艺术与现代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市民审美、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达到发扬传统民族艺术和创造特色当代公共环境的双重目的[4]。
图2 《五牛送福》雕塑组件——牛气冲天 局部
三、 区域文化与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色彩表现
《五牛送福》公共环境雕塑组件的色彩表现,综合考虑到地域文化性、市民欣赏性,以及艺术表现性(图3)。地域文化的时间纬度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主要体现为对城市历史的记忆,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的延续,反映出城市的社会风貌和物候特征[5]。
图3 《五牛送福》雕塑组件
作品《五牛送福》雕塑组件中的“领头牛”在其色彩表现中呈现为了然于目的红色。世界上有不少代表典型意义的红色,“领头牛”用了最能代表中国红的色彩——朱红,就如传统的印泥、大漆的颜色,介于橘红与大红之间,这是中国具有喜庆、庄重、图腾感的红色。但这组公共环境雕塑并没有大面积使用同一种明度和饱和度的红,而是用了三个颜色——顶端要和天空形成稳定的关系,用的是明度偏暗的红色,不能太艳,凸显稳重效果;中部用的是最为饱和的正红色;底部与人的视点比较近,又有透空感,为了让作品能站得稳,又有错落层次,使用了明度更高一点的朱红色。三种红色有机结合,既能构成出立体感,又能使公共空间雕塑在不同的天光云影映衬下显出动感与张力。
公共环境雕塑创作还应从公众参与和自媒体传播等社会效应层面考虑民众的审美性,以及作品是否具有个性、是否与时代同步。艺术家在这些方面同样给予了着重的思考。因此在创作其他四头围合的小牛时,艺术家采用了更为轻松的表现手法,用涂鸦的形式彰显街头艺术的平民属性,由此也回应地区发展承续中西结合、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四、 结语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市民文化、城市属性为出发点的,也就是区域的市民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对市民趣味有着彰明卓著的引领性,通过改变空间格局的序列变化牵引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是一种气势的变化,直击人的心灵,从而引发市民内心的情感变化。《五牛送福》雕塑组件作为公共环境雕塑,所具有的艺术独创性彰显了作品与艺术家灵魂碰撞的艺术本质,符合艺术家多年的创作积淀,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所具有的广泛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艺术家的人文修养和审美高度。
艺术家对时代的理性洞察和艺术的深度思考,表达在公共环境雕塑的物像中,成为生活哲学的观照。艺术与生活共生共存,公共雕塑作品以美学的方式参与城市的公共生活,并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使市民打破传统藩篱,在美学感知中对世界、历史、人文产生含有哲学性的感触和领略。而由于作品平等的可欣赏性与可参与性,通过公众的自媒体传播放大了作品的文化效应与社会价值。优秀的公共环境雕塑作品往往在更多维度与人的心灵产生碰撞,继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延续划时代的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