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研究*
——基于中国省域数据

2021-09-14吕海萍化祥雨刘洪民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7期
关键词:省域耦合水平

吕海萍,董 颖,化祥雨,刘洪民

(1.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2.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监测预测处,浙江 杭州310006)

1 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和创新的源泉,是新时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坚定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生力军,其技术转移能力强弱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关于高校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关系,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部分学者从知识溢出角度肯定了高校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1-2];部分学者从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效果评估角度分析了高校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3-4];部分学者通过测算高校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证了高校不同技术转移模式与区域经济的关系[5-6];还有部分学者从高校科研投入[7]、产学研合作[8-9]、高校创新产出[10]等视角去探求高校技术转移活动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研究都侧重实证探讨高校技术转移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单向影响,而忽视了高校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互动协调关系。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程度如何及影响其因素有哪些,目前还鲜有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研。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是指高校有目的、有意识地产生科技成果并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紧密互动关系。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提升的基础保障。高校技术转移能力如滞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那么区域经济将显现发展动力的不足、技术和智力支撑的缺乏;如超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那么不少高校科技成果将无法得到有效转化,出现科技投入冗余等资源浪费现象。只有两者实现动态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科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鉴于此,本文在评价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分析两者耦合协调时空发展特征,进一步剖析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环境因素,以期为中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政产学研用提供决策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

2.1.1 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质和量相结合的概念。高校技术转移的线性逻辑过程就是高校在科技投入基础上取得科技成果,再将科技成果商业化或产业化的过程。因此,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主要由科技投入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还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效益。由此,进一步借鉴于淳馨等(2017)[11]、彭新一等(2018)[12]、宋美喆等(2019)[13]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建立衡量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2 评价方法

上述构建的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均涉及到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熵值法因其赋权的客观性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12-13]。由于构建的各指标量级和量纲不统一,本文运用极值法先对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基础上,借鉴张超等(2020)[14]的研究思路,运用熵值法评价步骤如下:式(1)(2)(3)中:Ejt为指标的熵值;m为区域;xijt为第i个地区在t时期的第j个标准化指标值;Ajt为指标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UT(X)为高校技术转移能力评价得分;RE(Y)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得分;Bjt计算方法同上。

2.2 耦合协调测算和分析模型

2.2.1 耦合协调模型

物理工程学中的耦合协调本质反映的是多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变并协同发展的内在特征,可用来揭示各系统间协调或适应程度的好坏情况。因此,本文用耦合协调度来体现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协调状况。借鉴魏敏等(2019)[15]相关研究,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如下:

式(4)(5)中:C、H分别为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UT(X)、RE(Y)含义同上;α、β分别为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权重,考虑到两者有相同分量的重要性,α和β各取0.5。

H取值在[0,1]范围间,0表示系统处于无序状态,1表示系统处于最佳协调状态,具体等级准则如下:H值在0.00~0.19间为失调衰退等级,用Ⅰ表示;H值在0.20~0.39间为低度协调等级,用Ⅱ表示;H值在0.40~0.49间为勉强协调等级,用Ⅲ表示;H值在0.50~0.59间为中度协调等级,用Ⅳ表示;H值在0.60~0.79间为良好协调等级,用Ⅴ表示;H值在0.80~1.00间为优质协调等级,用Ⅵ表示。

2.2.2 耦合协调度空间趋势面模型

空间趋势面通过对实际数学曲面的近视和抽象来直观模拟不同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可以用来探析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空间分异状况。假设Hi(xi,yi)为区域i的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xi,yi)为平面空间坐标,根据趋势面技术公式可知:

式(6)(7)中:εi为自相关随机误差;Ti(xi,yi)为趋势函数,表示区域i的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趋势面的趋势值;α为趋势函数回归拟合系数。

2.2.3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模型

在已有研究中,鲜有对驱动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的影响机制分析,本文拟系统探析对两者耦合协调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且又不在主观可控制范围内的外部因素。具体来说,拟聚焦于区域市场化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强度、区域产业升级水平、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水平、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这7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来实证其具体影响。设定的计量模型如下:

式(8)中:H为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β为待估计回归参数;ML为区域市场化水平,用本区域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所有区域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衡量;GC为地方政府干预强度,用区域财政支出/GDP来表征;IU为区域产业升级水平,用区域第二与第三产业产值之和/第一产业产值来表征;HR为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水平,用区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来表征;OP为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用进出口总额/GDP来衡量;IL为区域信息化水平,用互联网上网人数/年末总人口数来衡量;BF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用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和内河航道里程的总和/区域国土面积来衡量;ε为随机干扰项。

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3—2017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文中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西藏少部分年份的缺失数据用插值法来补全。

3 耦合协调时空发展分析

3.1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变化

运用熵值法,可估算获取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003—2017年指数值。由于数据较多,为研究所需,选取2003—2017年指数值的均值分析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各省域高校技术转移能力(UT)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RE)2003—2017年均值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多数省域属于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滞后型。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值均低于0.3,发展水平不高。高校技术转移能力超过全国均值的省域有13个,低于全国均值的有18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和低于全国均值的省域分别有9个、22个。河北、海南、吉林、山西、江西及西部的大部分省域处于高校技术转移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均值的“双低”状态。从省域来看,北京、河北、江苏等12个省域属于高校技术转移能力超前型区域,上海、浙江、广东等19个省域均属于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滞后型。从区域看,东北与中部地区属于高校技术转移能力超前型,而东部与西部地区属于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滞后型。

3.2 耦合协调度空间趋势发展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各年度耦合协调值基础上,运用空间趋势面模型并基于分析所需,呈现2003年、2010年与2017年各省域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立体空间趋势面,如图1所示。Z轴反映的是耦合协调值,Y轴、X轴分别表示南北和东西方向。

观察图1可知,整体上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北基本持平”的空间分异演化趋势。与2003年相比,2010年与2017年立体趋势面没有明显的变化。东西方向上,中国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始终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且呈现从西向东攀升的斜线状空间结构。最东端的耦合协调度自2003到2010再到2017年均有微微下降,意味着东西部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南北方向上的耦合协调度,2003年处于“北端稍高于南端”的半抛物线结构,2010年与2017年发展为“南端略有提升,北端略有下降”的倒U形结构,这意味着南北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在缩小。综上可知,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动态时空趋势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指向性。接下来分析各省域具体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动态变化状况。

图1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趋势面

3.3 耦合协调度动态发展变化

表3报告了2003年、2010年与2017年中国各省域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测算值、类型及2003—2017年耦合协调度的年均增长率。具体分析如下。

表3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省域分布

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提升状态。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值的年均增长率为0.49%,整体上处于提高态势。74.19%省域的耦合协调值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呈增长状态。其中,中部地区100%的省域、西部地区91.67%的省域、东部地区50%的省域年均增长率为正值,东北地区只有吉林省呈现正的年均增长率。结合年均增长率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平均>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现象表明,西部、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状况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这跟前文耦合协调值空间趋势面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这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是个利好现象。

耦合协调等级格局分布不均衡。低度协调省域最多但呈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次是勉强协调省域,数量在增加。优质协调省域数量最少,2003—2017年北京稳固在优质协调层级,主要得益于北京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持续处于高水平。良好协调省域中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表现稳定。失调衰退省域从2003年、2010年的五个减少到2017年的四个,均分布在西部地区。总体上,东部地区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东北与中部地区处于勉强协调阶段,而西部地区处于低度协调阶段。

耦合协调等级跃迁较稳定。2003—2017年50%以上省域的协调等级基本没有变化,只有少部分省域发生变化。上海从2003年、2010年的优质协调下降为2017年的良好协调,这跟上海2017年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略提高而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下降紧密相关。辽宁从2003年、2010年的中度协调下降为2017年的勉强协调,河北从2003年、2010年的勉强协调下降为2017年的低度协调,这与辽宁、河北2017年度的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下降相关联。而福建从低度协调上升到勉强协调,海南与贵州从失调衰退上升至低度协调,与这三省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持续处于提升状态分不开。

4 耦合协调影响因素分析

为提高回归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有效性,先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DF-Fisher、PP-Fisher和LLC的P值均为0.0000,显著地拒绝了面板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分析所用的面板数据是平稳序列。进一步的Kao、Pedroni协整检验也显示数据均存在1%显著性水平下的协整关系,可以开展多元回归分析。接下来F统计量检验显著地拒绝了混合效应模型,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显著地拒绝了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和时点随机效应模型,应建立个体和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调发展有弱的正向影响,只有适度的政府干预、平衡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和效率,才有利于两者的关系更协调;而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显示不显著的负影响,可能是中国以往低成本和数量扩张式的对外开放还没实现根本性的转型升级,对两者的耦合协调显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只有高质量全面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才能发挥其对两者耦合协调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强最显著。

表4报告了个体和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分析可知,区域市场化水平、区域产业升级水平、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水平和区域信息化水平对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区域的市场化水平、产业升级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发展;政府干预强度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两者的协

表4 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估计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并分析了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两者耦合协调的区域因素,结论如下:①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双强”省域少,多数省域属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滞后型。②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总体处于勉强协调上升阶段,存在较明显的“东高西低、南北基本持平”空间分异趋势;耦合协调等级格局分布不均衡但等级跃迁较稳定,优质协调省域最少,低度协调省域最多,目前呈现失调衰退与低度协调省域在减少、勉强协调省域在增加的态势。③影响因素上,显著促进两者耦合协调作用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区域产业升级水平和区域市场化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强度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则产生了弱的正向影响,而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则显弱的抑制作用。

结合以上结论,建议:①大力加强区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鉴于科技人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稀缺性,各省域须多渠道“内培外引”各类创新型和服务型科技人才,拥有一支信念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高效稳定的科技人才梯队。②不断提高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一方面各省域应结合实际增加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应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及其技术建设,如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技术市场、科技中介云服务等,提高信息化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移过程中的应用水平。③持续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抓手就是各省域应全面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健全产业创新的倒逼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④进一步提高区域市场化水平。着力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减少政府过度或不当干预形成的隐性障碍,持续完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自由、高效流动机制和体制。最终将促成“高效益的高校技术转移活动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力地保障高校技术转移活动”的良性螺旋式上升互动循环。

猜你喜欢

省域耦合水平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闪电对n79频段5G微带天线的电磁耦合效应研究
张水平作品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航天器相对姿轨耦合控制
作家葛水平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