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和预防保健在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中的意义
2021-09-13赵怡晴朱文辉
赵怡晴 朱文辉
【摘 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和预防保健在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130例老年个体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疾病临床护理,实验组加用预防保健干预。对两组个体均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结果:干预1年后实验组BP、HbAlc、TC以及CEA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期间实验组各类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 <0.05)。结论:对老年个体实施临床护理和预防保健,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床护理;预防保健;老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近些年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和饮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导致出现各类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增加[1]。危险因素是指会增加疾病或死亡发生可能性的因素,虽然尚无可靠证据证实因素与疾病的关联,但消除该因素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2]。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类型,探究实施临床护理和预防保健对共同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在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130例老年个体,体检时间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个体)。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赴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评估血常规相关实验室指标情况;(2)对患者实施积极的疾病临床护理。
实验组加用预防保健,具体措施如下:(1)首先明确预防保健的理念为“治未病”,即通过对患者具体情况的分析来研判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疾病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实施干预;(2)研究患者病历资料,对实验组的病历资料进行研读,通过讨论的方式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方案;(3)干预方案的落实,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的干预措施,对每位患者开展不同措施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分别于干预开始时和干预1年后对两组的BP、HbAlc及TC达标率进行检测,BP水平不达标标准为>140/90mmHg,HbAlc不达标标准为>6.5%,TC不达标标准为>5.2mmol/L,分別统计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上述指标达标率并实施组间差异性比较。
采取随访或复诊的方式记录两组在干预期间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一般临床指标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没有差异(P>0.05),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疾病控制达标情况比较
干预1年后实验组BP、HbAlc以及TC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干预期间两组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比较
实验组干预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2例、卒中1例、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1例,总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干预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6例、卒中3例、心肌梗死3例、心绞痛3例,总发生率为23.0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已对我国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监测、治疗等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近些年提出的危险因素理论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多名学者的调研发现,通过对危险因素实施恰当干预,能够起到降低疾病发病率的目的[3]。分析认为,单纯的临床护理属于被动式护理,在干预过程中并未考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预防保健则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医疗随访、家人监测等方式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重视程度[4]。本文中实验组随访心血管事件总发病率远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老年个体实施临床护理和预防保健,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崔炜,刘德敏,耿雪.2016年心血管病学重要临床进展[J].临床荟萃,2017,32(2):93-101.
[2] 马丽媛,吴亚哲,王文,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23(1):3-6.
[3] 洪天配,母义明,纪立农,等.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6):481-492.
[4] 成承,李文婷,裴常伯,等.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