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路径

2021-09-13孟庆珠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古诗词初中语文

孟庆珠

【内容摘要】诗词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文体简单,意蕴深厚。但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采取的方式较为单一,未使学生深入探究诗词内涵,影响教学效率。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创新古诗词教学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路径

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诗词就是传统文化类型之一。但诗词描绘的事物基本均在古代社会,初中生知识底蕴浅显,在理解诗人创作情感和诗词意境时存在形象化认识,因而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在学习诗词兴趣,提升诗词教学质量。

一、立足诗词背景 增强学生感悟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诗词教学之前需采用“知人论世”方式拉近學生与诗词间的距离,并基于此消除学生对古诗词枯燥、僵化、晦涩与呆板认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性格思想、成长环境、文化修养、处世态度等个人经历,有利于提升诗词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创作背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一般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诗词知识时会先深入研究作者创作背景,不仅有利于为高效教学做好铺垫,一定程度也能提升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与内涵。当教师充分了解背景后为学生讲解诗词时则会底气十足,并附带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否则只是单纯地将诗词翻译为现代文化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依旧为理解释义和背诵。尤其在背诵方面会感觉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会采取死记硬背方式,这种形式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多和学生不理解诗词含义有关。因而在语文诗词教学中为学生讲解背景知识能帮助其充分理解作者创作目的和动机,进而切实理解和体会历史悠久诗词呈现的思想感情,激发深层次探究欲望,学会站在不同角度解读诗词,为理解重难点知识做好铺垫,提高诗词教学质量。

以《望岳》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调动大脑存储的与诗人杜甫有关的知识记忆并基于此畅谈对其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提到杜甫就会想到他所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等诗词。语文教师就可基于此指导学生分析上述两首诗词基调,必要时可以“安史之乱”为杜甫诗歌分界线等归纳总结该诗人两种风格。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十分艰难,同时还患有多种疾病,因而此阶段创作的诗歌风格多为沉郁顿挫。而在安史之乱前,从杜甫诗歌中能看到他字里行间的意气风发与远大抱负。《春望》创作于杜甫早期,彰显青年时期的杜甫的豪情壮志与浪漫情怀。无论由事及理或由人及义,“知人论世”的存在都在于服务理解诗歌内涵,促使学生切实理解和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一定程度还有利于学生建立情感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与内涵。

二、注重诗词意境 增强鉴赏水平

相关研究指出,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其中所具有的意脉。所谓意脉即主旨或立意,贯穿诗词全篇,充分彰显诗词意境与韵味。教师只有让学生基于整体角度了解诗词所具有的主导含义,才能疏通意脉。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倾向于为学生传授诗词含义,很少引领学生站在多元角度鉴赏诗词,导致学生未能理解诗词深层次内涵。但引领学生欣赏并非毫无方向地随意灌输,则是基于诗词本身展开教学。意境并非独立存在的因素,而是从古诗词中加以体现,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从外至内引领学生理解诗词含义,由此一来才能称之为充分理解诗词,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存在的意义和自身专业水平不单单体现在语文教师对诗词内涵意义的把握、理解与鉴赏,更体现在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正确解读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涵,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做好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方式即需语文教师带领学生立足于诗词语言本身,挖掘诗词深层次内涵,并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从最本质和最核心的方向鉴赏古诗词意境,当学生掌握相应学习方式后,再学习其他诗词时则会顺利实现方法与知识迁移,准确把握诗词意境,提升诗词教学效率。

古诗词中大部分意象均为理解诗词含义的关键所在。不同意象在营造诗词意境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方面有着不同作用。例如有的意象营造和谐静美与高远旷达的意境,有的意象营造凄惨冷漠与孤寂萧条意境。事实上,古诗词意象选择与应用有一定深意,并非诗人随意创作,其中蕴含着诗人思想情绪与情感,可以说是诗人反复思索后呈现的意境,因而在学习诗词时有必要紧抓意象了解作者营造的深邃意境,提升诗词教学效率。以《使至塞上》教学为例,这首诗词流传千古,即诗人王维在远赴边疆慰问将士时创作的记行诗,记述诗人所见所闻与所感。该首诗词中经典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这句诗所具有的意象使其广泛流传。作者通过营造“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描绘边疆大漠雄起壮阔的景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何简单的意象却有着这么大的魅力?”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诗人王维的诗词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上述诗歌意象为人们构造边疆沙漠意象,即广阔无垠的大漠,然而这种广阔有着独特的图画美,学生在解析过程中仿佛走进无边无际的沙漠当中,烽火台燃起的孤烟增添一份冷漠孤寂感,也产生辽远与旷达之美。

三、把握诗词内容 增强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诗词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理解含义即可,还需基于相关信息基础上增强学生批判鉴赏能力。究其原因多和古诗词作者描述的事物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均是对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认知与感悟,换言之是个人感性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情绪反映,充分展现作者对事物和人事的关心,因而必须挖掘诗词涵盖的情感才能切实探究其故事。例如引导学生探寻诗词背景故事;大部分学生表示难以理解诗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涵盖大量典故,因为传统古诗词作者常用手法为以典入诗,或运用典故创造意境和品评历史。一般古人所运用典故和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个人信息有着紧密联系,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时要深入其中探究蕴含的背景故事,顺畅理解诗词词语和语句用意,促使学生形成流畅思维。以《登幽州台歌》教学为例,这首词所处年代为万岁通天元年,作者陈子昂在某地任职参谋并跟随大军东征反叛的契丹李丹金。其中武攸宣为统帅,对军事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但自身却刚愎自用,而陈子昂有满腔热血,不停地进谏却遭到拒绝。因而陈子昂怀着满腔悲愤登上幽州台并写下这首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诗词,所以在讲解诗词时要全面探究其背后故事,充分了解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由此一来才能促使学生精准鉴赏诗词。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质疑,最大限度活跃学生思维。质疑是现代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即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现状,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如果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未将诗人情感和自身情感相融合,那么不利于理解和鉴赏诗词。以“己亥杂诗”为例,教师先为学生讲解诗词背景,即该首诗词创作于清末鸦片战争前一年,展现作者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愤怒以及离京回乡的悲凉惆怅情绪,同时也从“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现作者高涨的情绪。部分学生在朗读最后一句诗词时就对作者这种“高涨”情绪产生质疑并查阅资料后得知作者在鸦片战争爆发后频繁给当时某地巡抚写信共商国事,说明作者精忠报国的心态,由此可看出学生经历质疑等阶段后有效提升了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发挥诗词情感 增强洞悉能力

古诗词中的“情”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中的“情”,其独特的语文特质、审美品格、生命关切与理性沉淀均反映作者情感皈依与诗词态度内涵。相关研究者指出,一首高水平的诗词,涉及的客观对象必然在人灵魂深处,经诗人情感的反复酝酿与熔铸构成其独一无二的灵魂,再跟随着诗人加以展现。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注重穿透诗词语言文字描述的历史背景等表象揭示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内涵,并从本质层面使诗人与师生等各自思想情感相统一并相互融合与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在于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与作者展开深层次和多方面的对话交流,有利于促使学生更为全面地还原与了解诗人精神世界与思想情感。初中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能如往常一般将学生作为灌输思想情感的存在,应积极指导学生走进诗词作者情感与精神世界并从中汲取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因子,进而结出专属于自身的人生果实,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个性化发展。此外,诗词教学并非简单地针对一首诗词填充情感,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在基本领略和认同诗词主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与多种感悟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从就此建立专属于自身的生命精神世界。

发挥诗词情感作用时需从语言方面着手,因为语言是学生了解和感知的诗词的首要对象,也是一种自然展现诗词美感的外在因素,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如果初中生想要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特有的韵味和情感,那么就需充分了解诗词中文字读音和语义等,只有从语言学习才能为后续理解和鉴赏诗词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古诗词情感较为独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诗词内涵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潜在感悟,提升诗词教学效率。以《春望》教学为例,作者通过描述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自身对长安兴衰地感慨。诗词有句经典为“恨别鸟惊心”,不仅表达作者思念家乡之情,也流露出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情感,提升诗词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诗词凝聚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初中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学情和诗词特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感悟诗词内涵,改变以往詩词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和思考,提升诗词教学效率,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娜.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4):295.

[2]柴兆平.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学周刊A版,2020,6(6):43.

[3]陶秀娟.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2):180.

[4]王志冰.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27):206.

[5]杲淑霞.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8):120-121.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古诗词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