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哲学思想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2021-09-13李敏怡

文教资料 2021年17期
关键词:茶经翻译策略茶文化

李敏怡

摘   要: 《茶经》是中华传统茶文化典籍的代表,具有茶学、美学、哲学等多重价值,其对外译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在阐述茶知识的同时,《茶经》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内涵对应的文化专有项表达不可避免地成为翻译的难点。对《茶经》中的哲学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探讨翻译策略。

关键词: 茶文化   翻译策略   文化专有项

一、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及意义

文化专有项(Culture Specific Items)的概念于1996年由艾克西拉(Aixela)提出,指的是“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张南峰)

随着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我们应尊重中国文化的“异质”,保留中华文化典籍中特有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克服困难,对不同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将目的语中缺失、含义完全不对应及不完全对应的文化专有项译出、译好。

二、《茶经》中蕴含的宗教、哲学思想

《茶经》作于唐朝,唐朝统治者对宗教和哲学思想进行宽松灵活的管理,出现了儒释道各行其道、互相融合的境况,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于《茶经》的文本中。

(一)《茶经》与道家和道教

道家思想在茶的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家淡泊名利、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茶清淡宁静的自然性质极其吻合。道教徒为了“得道”发展出许多修炼方法,饮茶是其中一种,道教认为饮茶能够除病养性甚至延命。在《茶经》煮茶器具的使用中,阴阳八卦五行的思想随处可见,选用饮茶杯碗时,陆羽倡导要使用与茶汤颜色相近的器具,体现了自然融合的思想。《茶经》作者陆羽少年时心慕儒学,但是最后还是坚定地辞退了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的职务,隐居不仕,晚年居于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可见其一生受到了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二)茶经与儒家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人生观的核心。儒学追求和谐自修,这也是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核心。《茶经》中提出品茶者应为“精行俭德”的人,使“精行俭德”成为中国茶人普遍推崇的个人品德追求。再者《茶经》中提出煮茶、饮茶的工具、环节缺一不可,要做到有礼仪。这些井然有序的步骤都显示出儒家讲求“礼”“修身养性”的中和风韵。

(三)茶经与佛教

陆羽最初从寺庙中接触茶、了解茶,并且与名僧交谈出游,品茶写诗。茶事兴起后,煮茶饮茶逐渐贯穿于佛事环节当中。在《茶经》中,陆羽将茶和佛教“醍醐”相比较,体现了茶在佛教饮品中的至高地位,同时,在煮茶器具的描写中,陆羽提出用佛教用具用来过滤茶水,体现了慈悲的思想。

三、《茶经》宗教、哲学思想对应的文化专有项

《茶经》的翻译涉及语内和语际翻译,不理解《茶经》背后的宗教、哲學思想,就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语内理解和翻译,文化外译传播就更无从提起。在这个部分,作者将对《茶经》各篇蕴含宗教、思想文化的文化专有项进行阐述和解读,以便后期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类和翻译。

《茶经》共有十篇,第一篇《一之源》描写了茶树和茶叶的来源。

第一篇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句的含义是“茶的性味至寒,作为饮料,最适合精心一志、俭以养德的人饮用”。学者对“精行俭德”作出了许多不同解读。其中作者比较认可的解释为:“精行俭德”的人就是专心实践、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的贤德之士。这个想法与儒家主流思想中“慎思笃行”的要求有着相似的内涵。

第一篇中写道:“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在描写茶功效的部分,陆羽将茶与醍醐相提并论。醍醐来源于佛教,《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中写道:“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印度浴佛时,佛教徒在佛的头上浇酥油,也就是牛乳打出来奶油,奶油再打出的奶霜,这是醍醐的原意。

《茶经》第四篇《四之器》中描写了煮茶使用的工具。

“风炉”是煮茶过程中用来烹水的器具,也是道教用来炼丹的器具。在描写风炉脚上的古文时,陆羽写道:“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在此道学的五行思想得到了体现。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体现于世间万物的方方面面。同时,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漉水囊”(梵parisravana),是煮茶过程中用来沥水的器具,为比丘六物之一。比丘六物指的是佛指定比丘所必须蓄村的六种器物,其中就包括漉水囊。漉水囊是取水饮用时过滤水中虫类以保全性命的用具,对于外出的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用具。

在描写饮茶器具“瓢”(或称“牺杓”)时,《茶经》写道:“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说的是西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道士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以后把杯杓中剩余的茶送给我喝。”古诗文和道家文献经常提到丹丘,丹丘一词出自《楚辞·远游》,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陆羽先后四次在《茶经》和《顾渚山记》中引述《神异记》提及丹丘子,余姚人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的故事。此处,丹丘子应该是仙家道人的通称或别号。

《茶经》第五篇《五之煮》描写了烹煮茶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第五篇中写道:“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说的是茶本身的性质就不浓烈,不应该多加水,否则茶的味道就会淡薄且单一。这里的“俭”预示着饮茶人的为人处事要淡泊,不要过于激进,不要过多干涉事物本来的性质。符合道家“淡泊虚无、以适应天然为乐”的思想。

《茶经》第七篇《七之事》描写了历代有关于饮茶的故事。

第七篇中记载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写道:“小人怀惠,大懿难忘。”说的是在受到茶等食物的馈赠后感念这些恩惠,不忘记这份大德。“小人怀惠”在这里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第七篇中还记载了陶弘景《杂录》中的内容:“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的是“苦茶能够使身体轻快放松,从前丹丘子、黄山君经常饮用”。这里描述了道教将茶视为可以成道的仙药,认为茶能够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四、对《茶经》中哲学文化专有项的分类及对应翻译策略

《茶经》一文中儒释道元素的不断出现说明我国的茶文化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而是在从古代到唐代中国各类宗教、文化交融的结果,如果不向世界介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宗教與文化,一味地用西方价值观解释其中的内涵,用同功能的词汇替代文化专有项,那么即使中国茶文化传播出去也是“变味”的。1996年西班牙翻译家艾克西拉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的十一种翻译策略,包括重复、转换写法、语言翻译、文外注释、文内注释、同义词、有限泛化、绝对泛化、同化、删除和自创。

对于《茶经》中出现的文化专有项,作者将其分为几类:含义基本对应、不完全对应及完全不对应。

对于含义在源语及目的语中可以实现基本对应的,作者将采用绝对泛化的翻译策略。绝对泛化指的是译者采用目的语种的非文化专有项代替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专有项。使用这个策略,作者可以将“精行俭德”翻译为“self-discipline and well mannered”。在第五篇描写烹煮茶的注意事项时,陆羽再次提到了“俭”这个表达,用来描写茶的性质。此处作者将其翻译为“light”,取其淡泊清雅之义。根据这个策略,作者又将第七篇中的“小人怀惠”翻译为“I am very thankful for your gifts”,“轻身换骨”翻译为“light your body and loose your physics”。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专有项的文化内涵与目的语中的文化内涵有着大部分重合,不加以注释也不会让目的语读者产生疑惑。因此,只要对这些文化专有项进行绝对泛化翻译,表达出基本内涵即可。

对于含义在目的语中不完全对应的,作者将采用有限泛化与文内注释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有限泛化指的是由于源语文本的文化专有项并不存在于目标语言文本中,因此译者采用目的语读者较为熟悉且相近的文化专有项代替源语文本中所出现的词汇。使用这个策略,作者将“风炉”翻译为“blast furnace in Taoism”,在英语中含义为“道教使用的吹风的火炉”。虽然在英语文化中,关于“风炉”没有完全对应的文化专有项,但是炉子在中英文化中使用的基本方式和作用是一样的。同时,可以将“漉水囊”翻译为“filtration bag, which used to remove the little insects from water for keeping their lives”。 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在阐述器具功能时减少读者对源语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也可以标记出相应的宗教、哲学流派。

对于在目的语中缺失或完全不对应的文化专有项,作者将采用转换写法及文内注释结合的翻译策略。转换写法指的是用字母拼音或者音译的方式表达特定文化词汇,文内注释指的是在译文文本中解释文化专有项的含义。这两种翻译策略结合起来能够在不影响读者阅读连续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中文中的表达。使用这个策略,作者将《四之器》中的这一句:“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翻译为:“in Taoism,Xun represents wind, Li represents fire, Kan represents water. They are of eight diagrams from Taichi.”又比如体现佛教思想的这一句“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可以翻译为“Tea is comparable to Tihu (the finest milk cream which Indian Buddhist use to bath the Buddha) and Ganlu (sweet dew in the early morning).”。根据这个策略,可以将第四篇中描写的道家仙人“丹丘子”翻译为“Danqiu Immortal (Danqiu,where Taoists immortals live in myths)”。这样翻译可以让英语阅读者减轻查阅相关资料的负担,也可以使他们通过《茶经》窥见古代中国人的信仰文化。

五、结语

《茶经》的翻译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茶文化典籍的外译是对中国茶叶的宣传。只有在良好经济形势和贸易政策下辅以适合本国国情的翻译策略,中国茶贸易才能更上一层楼。本文简要阐述了《茶经》中哲学文化的体现,探讨了在文化专有项缺失及对应程度不同的情况下翻译策略的应用,希望能够为茶文化典籍翻译提供一个新思路,促进我国茶文化文化自信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蔡定益.论《茶经》的儒、释、道美学思想[J].沧桑,2009(01):152-153.

[2]陈圆圆,宋阳,陈彦彦.中国特色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02):68-72.

[3]董译蔓.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J].青春岁月,2016(11):238.

[4]傅铁虹.《茶经》中道家美学思想及影响初探[J].农业考古,1992(02):204-206.

[5]郭思远,董艺璇.“一带一路”上的茶经[J].人民周刊,2017(21):36-37.

[6]何琼.《茶经》辞格的认知意象翻译[J].福建茶叶,2020,42(10):346-348.

[7]姜斐斐.“一带一路”背景下《茶经》英译策略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152-155.

[8]贾晓刚.典籍《茶经》中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7):356-357.

[9]李丽娜,施由明.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与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J].农业考古,2017(05):98-101.

[10]刘建伟.传播茶文化,讲中国故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茶文化传播[A].浙江中华文化学院课题组、杭州师范大学国别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浙江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中华文化学院课题组、杭州师范大学国别研究中心:浙江省长三角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2019:5.

[11]李亚芬.《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J].校园英语,2019(48):251.

[12]冉明志.《呐喊》三个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比较研究[J].译苑新谭,2018(02):75-82.

[13]王陆.文化翻译观下无得《茶经》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14]王筱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15]韦健.《茶经》的英译与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J].长江丛刊,2018(14):80-81.

[16]姜斐斐.“一带一路”背景下《茶经》英译策略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152-155.

[17]杨红梅.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茶经》(陆羽)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18]何琼.《茶经》辞格的认知意象翻译[J].福建茶叶,2020,42(10):346-348.

[19]贺紫晗,詹全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以“蹴鞠”一词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06):53-58.

[20]夏虞南.“精行俭德”之思想旨归探微[J].茶博览,2014(06):59-61.

[21]杨康.茶经中的中庸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7,39(02):332-333.

[22]殷玉娴,王峰.从《茶经·四之器》看陆羽的佛教思想倾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93-95.

[23]宁锐.19世纪美国茶商吉迪恩·奈及其“茶经”[J].农业考古,2020(05):159-162.

[24]张若丹,张效瑾,郭石磊.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以《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2020(03):144.

[25]张之材.国内近十年《茶经》英译研究综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176-177.

[26]朱授穩.中国古代典籍陆羽《茶经》的外译研究[J].北方文学,2019(21):182,184.

猜你喜欢

茶经翻译策略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万物皆有灵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