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基金会薪酬水平的研究与建议

2021-09-13潘玲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25期
关键词:薪酬

潘玲

摘要:在我国基金会是一个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的行业,但是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差、人员流动率高,严重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文章以2018年北京地区42家基金会薪酬为例,研究这个行业人才困境背后的原因,对于促进我国基金会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基金会;薪酬;互联网公益

一、基金会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本文所指基金会是指20世纪初期诞生于美国的现代基金会,区别于17世纪的传统慈善信托最主要特点是引入了商业法人管理模式,财产受托人是依法成立的法人而非个人。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一次系统地对我国基金会做出定义,明确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捐赠的财产, 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 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消除贫富分化, 这就决定了基金会这类慈善组织将会长期存在。近十年来,我国基金会机构数量从2000多家增加到8000多家,净资产总额在2018年增长到1746亿元,话语权、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教育平等、扶贫、助残等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市场和政府无法保障的地方提供了经济和非经济补充,促进了社会和谐,抚慰了社会心理。

二、基金会行业薪酬现状

由于基金会兼具受托和分配的双重角色,捐赠财产实质是私人财产,但是却具有社会公益性,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同时又有管理能力、活动能力、创新和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构建基金会行业良性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专业人员可以建立专业的项目,在对项目一年或几年的运作中贯彻组织理念,逐渐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吸引到捐赠,从而形成具有知名度的公益品牌,而这对募集资金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吸纳效应,最终形成“资金—人才—基金”良好的循环。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这个行业前景无限的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人员流动率高, 员工队伍缺乏稳定性,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在制约着我国基金会实现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大城市、各种行业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可是基金会却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在实际执行中多数只能给员工较低水平薪酬福利,有些甚至无法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致使很多有能力有爱心的有识之士望而却步。2019年6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公益发展人才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较低的行业的薪酬水平致使公益行业的薪酬满意度总体低下。本文选取了的注册地为北京市的52家基金会,这些组织的基金会中心网透明指数(FTI)均满分,方便选取数据,剔除了数据缺失和异常的样本,最终得到42个观测样本。本文数据来源于各基金会网站发布审计公告和年检报告。

(一)样本基金會工资薪金基本情况

北京市人社局公布的2018年北京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94258元。这42家基金会2018年职工工资高于北京市平均工资的仅9家,占比21.43%,剩余33家中零工资的有5家,占比11.9%。

(二)低薪资情况遍布整个行业

本文选取的42家基金会中专职人员超过100人的有2家,超过10人的12家,少于10人有28家;样本中包含10家公募基金和32家非公募基金;资产规模最高9亿,最低200万;成立时间短则3年,长则17年;扶助内容包括教育、创业就业、科学研究、环境、扶贫救助、残疾、文化等等。

经观察研究,基金会工资薪金水平与专职人员人数、基金会类型、资产规模、成立时间、扶助对象等等因素均未发现有明显联系,低薪的现状存在于整个行业。

三、基金会薪酬偏低的内外因素分析

(一)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督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具有公开募捐资质的慈善组织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2018年年初,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明确非营利组织若要获得免税资格认定,则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税务登记所在地的地市级(含地市级)以上地区的同行业同类组织平均工资水平的两倍。

(二)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

作为一个对道德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公众将基金会放到了一个特殊的层面,过分放大了其公益性,因此出现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基金会工作人员全都是志愿者,不应该有人员和行政费用、捐赠款必须全部按照捐赠者意愿捐出等。同时随着基金会的大量涌现难免鱼目混珠,一些基金会打着慈善事业的招牌谋取私利,随着公众参与公益意愿的增强,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大众舆论关注的力量被放大和被影响,“郭美美炫富”、“武汉红十会”等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当今中国社会公益组织信任度的脆弱性展露无遗。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基金会为了吸引捐款,不得不缩减专职人员,降低工资水准,减少公众可能的质疑,以维持公信力。

(三)基金会的行业和从业人员特质

相较于营利性企业,基金会在日常工作中倡导奉献、爱心、良知等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和取向更容易被员工接受。《中国公益发展人才状况研究报告》(2019)指出基金会员工中高达54.29%从业目的是对公益行业的热情,在所有类型公益组织中占比最高,但是激励理论非经济激励作用仅能作为经济激励的补充而非完全替代物,理想和热情在面临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时又能支持他们走多远呢?

另一方面,有一些基金会,尤其是与政府、事业单位有关联或由其创立的基金会,很多管理人员以及监事、理事不是按照基金会的章程规定选举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精简人员或者离退休人员,他们大多数不在基金会领取工资,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创新精神,官僚主义严重,这些人把控着基金会的管理权和话语权,反而影响和制约了基金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薪酬
47家上市公司员工年薪超50万元
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探析
战略性薪酬与传统性薪酬的比较研究
外资商业银行基层员工的薪酬研究
吸引人才,薪酬体系需细分
9个常见的薪酬管理失控点
70%
“薪”火燃起在金融寒冬之后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