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村庄:村落景区发展的逻辑
2021-09-13吕秋菊
吕秋菊
摘要:尝试构建了村庄经营与共建共治共享内在关联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回答村庄经营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村庄经营“为什么”需要共建共治共享、村庄经营“怎么”进行共建共治共享的问题。以临安区村落景区建设为例,分析村落景区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村庄经营的对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确保村庄经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落景区;经营村庄;市场机制;共建共治共享;临安
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不断探索经营村庄,实施“全域景区化”、“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等战略举措。临安区在2017年率先提出“村落景区建设”,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如何从理论上解读“村落景区”这一概念及其内在的逻辑?村落景区发展具有何种特征?村落景区的运转机制是怎么样的?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论框架研究村庄经营的内涵,分析村落景区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条件,实现村庄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村庄经营与共建共治共享: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共建共治共享”这一概念最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共享发展理念中首次提出,到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共建共治共享”这一概念目前主要是针对社会治理提出的,但从其丰富的内涵可看出,这一理念不局限于社会治理问题的相关分析,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各方面的重要指引。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理论为农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凸显的要素配置、农民主体地位、村集体内生动力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村庄经营的本质
村庄经营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的概念,纵观现有文献,现阶段对“村庄经营”的研究不多,并且常与“乡村经营”、“经营村庄”通用。但是已有一些区域在实践探索。村庄经营的概念最初出现在日本,主要是为了应对村庄青壮劳动力急剧减少、农村土地抛荒等现象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王坤,朱俊峰,2017),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研究“城市经营”,而“村庄经营”则起步较晚,且是相对于“城市经营”理念提出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乡村发展的一种理念和创新模式(李力,2014),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全面、权威的概念。基于此,笔者在现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村庄经营发展的实践,认为村庄经营就是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在政府的引导或参与下,由企业、村集体和村民成立乡村运营组织(或合作社),并利用市场机制对村庄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和运作,有效降低城乡系统内在阻力及培育乡村内生动力,从而形成政府、市场、村民和村集体的共同作用促进乡村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农村居民的持续增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政府和企业角色转换是前提
在村庄经营中,政府应当向地方和社会分权,下放公共权力, 实现公权力行使的多元参与(王欧,杨非凡,2019),改变政府传统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导者角色, 逐步转化为间接参与者和统筹、监督、服务者(MCGINNIS M D、Ostrom E,2012)。企业则要转变原来对农村土地等资源的“掠夺者”、“占有者”角色为“合作者”、“经营者”。
2. 多元主体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在阻力的降低
村庄经营可以理解为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持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促进农村多功能转型,变革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吸引资本和人才下乡,重塑农村发展主体格局。
3. 多元主体合作的基础是村庄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村生产关系。村庄经营是一系列农村制度变迁和经济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引起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一系列变动,农村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居住和勞作的场所,将会赋予更多的功能,可能成为政府、资本和农民利益博弈的主场地,也可能成为城乡人民共建的美好家园。由于社会结构中不同主体的位置、角色和作用不同,其行为模式和利益诉求也不同(Freeman,2008),如何通过有效治理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探寻相关利益主体在农村共生的交互点,并实现农村和农民共同富裕,这是村庄经营的重要内容。因此,村庄经营的本质就是通过变革农村生产方式。通过村庄经营,调整生产关系,走出农村发展困境,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富裕。
(二)从理念到操作:经营村庄的共建共治共享路径设计
综上所述,笔者将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村庄经营的现实路径。首先,要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吸引城市资本和人才下乡,其次,随着农村不断走向开放,多元主体利益关系愈加复杂,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进而实现治理有效。最后,在治理有效的前提下,政府、资本、村集体和农民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共同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共建机制
主要从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业培育、生态经营和乡风文明孕育等方面。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组织、政策领域的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高素质人才下乡,探索构建与农村居民合作共建机制,共同参与到农村产业经营、土地流转、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中。另一方面,发挥企业在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政府的引导和参与下,以村集体为主体,对农村居民进行教育培训和还权赋能,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农村居民参与乡村发展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