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耕文化对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影响

2021-09-13王建茹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5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

王建茹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相关政策的部署落实,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处于缩小的态势。农民社会保障权是否实现,实现程度的多少都可成为城乡差距大小的真实反映。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之外,是否有其他因素对农民社会保障权产生了影响?多角度、全方面地考量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影响因素,对夯实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耕文化;社会保障权;农民社会保障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59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再分配为手段而达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目标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它发挥着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作用。社会保障权作为基本人权,被宪法确认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人人享有。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并未得到广泛实现。为了全面地探讨不同因素对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农民社会保障权进行再考察,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进一步分析论证农耕文化对农民社会保障权产生了何种影响。

1 农耕文化的内涵分析

长期以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耕文化的内涵加以阐述,表述不一。尽管目前对农耕文化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以及各类宗教文化為一体,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会在传统内涵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内涵,成为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这种长期城乡分立的体制下,对传统农民的影响可谓深远。直到今日,在一些农村地区,在一些农民身上就能看到这种文化留下的烙印。

因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对传统的农耕文化也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从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发展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掘、继承、创新和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好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里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农耕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对农耕文化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养分充分肯定,对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成果进行了大力弘扬,并在还提出新的要求,“以农为本”“以人为本”,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加迎合新时代农民的心理需要。总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耕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和全面。这也说明,只有让农耕文化传承顺应时代发展,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才是繁荣、丰富农耕文化的应有之义。

2 农民社会保障权的法理分析和现实论证

2.1 农民社会保障权的法理分析

社会保障权是社会成员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此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社会保障权也经过了数次的更迭和演变,由一开始的应然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成为一种现实权利。其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类为之奋斗的产物。如今,社会保障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而人权又是一个历史范畴。道德层面上讲,人权属于应有权利;法律层面,人权属于法定权利,从现实层面,人权属于实有权利。社会保障权的核心内容就是,当社会成员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有义务对其社会成员实施物质支援和帮助,使其成员本身可以由尊严体面的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因此,凡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分城市和乡村,都有权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权。可是在现实当中,城乡二元体制分立,城市和乡村本身的物质基础就相差很多,再加上农民自身权利意识淡薄,并未主动地去申请追求这一权利,导致长期下去,我国在城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市民的社会保障权的覆盖面积日益扩大,而在闭塞的农村地区,农村整体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相关配套设施不能尽快完全配套,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并未建立,绝大多数的农民也并未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权。

2.2 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现实论证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权利的贫困会直接导致乡村的贫困。截至2020年,我国要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全面小康。在举国全国之力上下开展扶贫攻坚活动中,走入乡村发现,农民主体意识淡薄,权利主体意识尤为薄弱,不知道自身所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是怎么一回事,从哪来,怎么用。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培育农民自身主体性地位,呼吁农民积极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现实反映更能论证之前结论的合理性,这样的问题不容小觑,在乡村走向振兴的路上,必须有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农民自身社会保障权的实现保驾护航。就算脱贫成功,会不会又因为其他原因回到贫困,这就需要农民社会保障权来稳固人心,保障人民内部的稳定和谐。如果农民社会保障权抓不好,农村势必会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口会被排除在乡村振兴之外。所以,权利的贫困得到妥善合理解决,势必会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3 农耕文化对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影响

3.1 农耕文化孕育出农民的奴性思维阻碍了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农耕文化为特色创建农村小学大德育
红塔区发展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的思考
衡阳市弘扬农耕文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山西万荣花鼓的文化价值
庆阳地区农耕文化在先秦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