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指导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2021-09-13马延虎
马延虎
摘 要:初中政治课作为文化课主要科目之一,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学习初中政治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和道德上成为一名社会的合格公民,知法懂法不犯法,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祖国做出伟大贡献,促进我国更快、更好地发展。文章重点介绍我国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教学现状及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旨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初中政治成绩的提高,提升个人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42
初中生对待很多事情容易冲动,喜欢刺激和富有挑战的事物,但在心智上还不成熟。由于社会经验少,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能客观理性地去解决事情,也不知道自身鲁莽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导致现在犯罪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初中政治课重点传递的是政治思想和法律上的内容,学习政治科目可以让学生知道法律的威严,同样也可以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上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习惯,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有素质的人。
一、我国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一)教育思想传统落后
虽然我国已经实行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年级较大的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很难用现在的素质教育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政治课上也是对学生实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试考试为发展目标,把成绩好坏作为评定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错误的观念很难在思想上带给学生正能量,让政治课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仅仅成为一门考试科目。
(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进行的学校教育还是以课堂上课为主,对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对于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理科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演算过程,在学习上会比较吃力,对于文史性很强的文科知识,枯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
(三)教材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喜欢新鲜事物,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接受能力要更高一些。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其愿意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初中政治课在思想理论方面讲述的重点要多一些,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及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法律上也有很多需要大量理解的法律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背诵文化知识,这些内容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点,不能借助一些主观理解来记忆,在考试中也会选择关键词来判断一道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就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教师沟通不够
学生在学习上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知道教材内容哪些是重难点,在考试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题型,在解题过程中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快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直被动接受知识,就会降低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缺乏对政治难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初中政治教师大多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少,政治課相对于语数外课程要少一些,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和沟通的机会,教师多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政治问题方面遇到困难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这也会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想,进行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要明确知道学生在校学习不单只是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通过生活上的一些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所学内容可以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就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听课效果,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科学分析,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教学,从而提升课堂质量。新时期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辩论会、课外实践等,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对学习一直充满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后,就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讲课的思路走,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快速掌握文化知识。除了能学到书本知识,在活动中还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技能,培养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社交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学习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掌握其自身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加深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对于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同学,可以布置简单的教学任务,通过鼓励式教育减轻其学习压力,将专业知识学得更扎实;也能激起学生的感知灵敏性,促其提高自信心。对于外向活泼的学生和内敛不主动的学生也要分别督促,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一个公平、温馨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