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养成

2021-09-13王勤科

学周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王勤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和创新形式,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强化数學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14

数学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其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数学的教学无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个人生活和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十分重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使其养成正确高效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转变是新课改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的部分。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状况来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无法得到迅速提升。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由于其教学理念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被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这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思考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强化,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同时,由于教师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课堂氛围的创设和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由于这些问题的综合影响,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沉闷等诸多问题。教师和学生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提升,也影响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强化,以及其在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之下,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开展教学改革成为教师日常教学需重点探究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

(一)借助故事情境导入实现数学思维萌芽

面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教育教学的整体环境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而言,与传统课堂强调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以及题目解答能力有区别,当前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学生在具备数学思维的情况下,才会在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应用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需要强调学生要切实、全面性地发展。教师在实际开展数学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意识到小学生群体本身在年龄、思维、心理和能力等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有其自身的不足。这些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多加关注。所以结合小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数学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利用好课前导入环节,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偏好与特点选择能激发他们好奇心,提高其兴趣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在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实现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萌芽。

适合小学生的课堂导入活动除了游戏之外,还有趣味故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导入过程,往往需要涉及部分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相比之下,以故事内容导入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起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形式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萌芽。

教师首先需要确定本节课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核心的知识点,以这一部分为基础设计导入环节所用的故事背景。能够让小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其思维中留下印象,使其在之后课堂正式教学过程中涉及这部分内容时更加专注。同时也能够借助故事讲解和导入的过程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提高小学生对重难点部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确定故事的核心知识后,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其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情节等进行故事创编,整体以知识的应用为框架设计故事内容,起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注意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在其中渗透数学思维的相关概念,并在课堂上的实际讲解过程中,以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故事内容的思考。在小学生跟随故事的发展思考时,有助于其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进而实现数学思维的初步形成和萌芽。所以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借助趣味故事进行讲解,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萌芽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开展自主互动教学引导数学思维形成

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主要指的是逆向、转化、假设以及联想等几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对应数学学科中的不同部分。对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初步了解或能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但却无法将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而利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对数学思维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建立起思维方法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解答数学问题,促使其数学思维的完全形成。

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在于其自主学习和思考,尤其是面对数学题目时,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不仅是其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的过程,也是应用数学思维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不能用自己的讲解和分析来代替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所以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或活动形式,是小学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结合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来确定课堂主题,并围绕主题和核心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和要求来设计学习任务,学生按照任务的引导完成对知识内容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在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入对数学思维概念的概括,引导学生完成对数学思维与自己之前思考过程的对应,帮助其意识到思维方式与数学知识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联系,进而实现其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