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乡土文化,焕发课堂活力
2021-09-13徐燕
徐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应当挖掘课本以外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和“家乡气”的乡土文化资源。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有“苏中小延安”“抗日桥头堡”的美称;吴桥历史悠久,人杰地靈,宗仁鼎、陈毅等名人、革命英雄曾在这里生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也给吴桥增色不少。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与生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植乡土文化。
一、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活动,感受家乡之美。
1.寻访古迹,榜样激励。带领学生实地探访吴桥镇红色文化广场——陈毅广场,了解“抗日桥头堡”的由来;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
2.今昔对比,感受“新”气。走进吴桥镇“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家乡美食、看吴桥社火,体会家乡文化的传统风情;
3.基地探寻,实践体验。以“农家书屋”“高峰烈士墓”“陈毅指挥所”为教育基地,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江苏省江都农业现代园”为实践基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特点。
活动过程中,学生将那些动态的、真实的体验、感受及时“留”下来。这些“留”下来的素材包括视频、照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
二、衔接教材,实践研究用资源
(一)口语交际——“乡村特色游”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春游去哪里玩》,可以列出吴桥有地域特色的景点,制定乡村旅游计划,组织学生讨论,提出推荐的地点,说说推荐的理由。在确立推荐景点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确立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旅游主题的设计。在此环节中,学生自主地到社区和有关乡土文化的网页上收集相关信息。学生们通过搜集、讨论,确立讨论的小主题,如“了解革命故事”(革命烈士陵园)、“走进吴桥文化名人”(陆庙祠堂)等,制定旅游计划,画地图、当小导游,既丰富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又加深了对家乡的认知。
(二)习作——“让生活更美好”。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是“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学时正值农忙时节。吴桥镇有一处扬州市国有粮食储存中心,利用这个本土资源,我组织学生前往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实地参观了粮食烘干设备和粮仓内部设施。“原来储存粮食有这么多学问”“粮食储备也是满满的科技感”……在活动结束之后的作文课上,许多学生的感慨“劳动让生活更美好”“勤俭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再不是纸上空谈。
(三)课文——“人间烟火气”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民风民俗”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为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我引入江苏省非遗项目——“吴桥社火”这一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对非遗社火的传统节目荡湖船、舞龙、跑马灯的表演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荡湖船”表演起源于农活,真正做到了原生态、接地气,传统节目、全新演绎,学生了解了家乡人在过节日时的一些独特的习俗,学习《藏戏》的写法介绍“荡湖船”,借鉴《北京的春节》写出了《家乡的“社火”》,学生的习作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就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上讲述家乡民间传说;书法课上进行欣赏家乡名人书法;主题演讲课上“最美不过家乡山水”“老区精神代代传”等专题学习,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让课堂迸发出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