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及其在移动传播时代的实现
2021-09-13谢金文
摘要:事实的真实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而新闻的真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因而有表象真实与真相真实、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浅层真实与深层真实问题。我们不仅要不被表面、局部现象所惑,还要努力追求整体全面和深层的真实,包括正反两面和多侧面的真实,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移动传播大大增加了信息来源,传播内容更加充分和多元,新闻真实有了更多的呈现机会,然而也受到了更多的干扰,产生许多新问题。包括信息源和传者问题、传播媒介问题、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需采用各种调控措施和技术手段,以及倡导新闻专业精神、提高新闻和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闻真实 移动传播 人工智能 新闻素养
新闻真实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包括从个人到国家的各种决策。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对事实的反映和认定,就是对真理还是谬误的判定。在当今移动传播、社交媒体时代,许多信息由非专业的用户提供到网络空间,一些专业机构为了抢新闻,也匆匆在网上发布或转发,其中不乏零星片段的、乃至片面、虚假的内容。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关注新闻真实的实现问题,包括移动传播带来的新问题。
一、新闻真实的基本问题
新闻源于事实。事实可有三个层次的信息:局部的,整体的,深层的即与内外部联系的。这是由事实直接发出的信息。其中新鲜的、传播对象需要的部分,即能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就会被选择、加工、传送到新闻媒介上,成为新闻。
事实的真实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而新闻中呈现的真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1]是主观认识基础上的反映与客观存在的吻合。认识与存在、反映与事实的一致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因而新闻报道中有三对不同的真实:表象真实和真相真实,局部真实和整体、全面真实,浅层真实和深层真实。
对这些真实的认识和反映如果有误,都会造成新闻失真,直接原因主要有:
信息来源的问题。包括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或故意提供虚假信息;
缺乏核对的时间或其他条件;
传者的不够严谨。如用词不当,搞错数字、名称,把关不严;
传者的认知问题。如观察不全面,理解不准确,认识有片面;
传者故意为之。如为己或奉命夸大其词、弄虚作假。
(一)表象真实和真相真实
表象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与真相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合之象。有的报道纯系杜撰,连表象真实也没有。有的报道确有其事,但可能并非真相,如某地粮仓满满,并非报道所言的抗洪救灾结果,而是从别处挪来粮食蒙骗领导和记者。近年来频频出现“反转新闻”,即与初始的新闻相反的新闻,且后者才是真相。究其原因,有的是见了表象就匆匆发布,没做细究;有的是故意造假,以表象惑众。
然而,表象是认识事物的门径,新闻报道者也只能先看到表象。所有表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相,有的反映比较直接、充分,有的反映比较曲折、稀少。假象也是实质的曲折反映,只是让人以为有某一种事实,而实际上是有另一种事实而已。上述粮仓对救灾的结果来说,是假象,而对造假的事实來说,就是真相。
新闻报道首先要保证表象的真实,包括每个细节的真实准确,不同于文学可以虚构想象,也不同于宣传可以摆布修饰。对真相尚不清楚的时候,新闻报道不应妄加推测。例如报道某人从楼上坠落,不能随意说是跳了下来或跌了下来,万一是被推下来或扔下来的呢?
即便只是为了使表达更生动些、使画面美观些而作修饰,也改变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虽不完全是假新闻,也是虚的,也属虚假之列。既破坏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会损坏有关媒介的声誉和公信力。
但是,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我们看见天上的星星在闪烁,其实星星并没有闪烁。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安全、利益和其他难言之隐,故意对记者说假话或示以假象。
可见新闻传播仅反映表象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反映、揭示真相,即表象背后的事实。如果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确认是否真相,也要让受众明白有关事实的可信程度,并给纠正失误留有空间。
(二)局部和整体真实、浅层和深层真实
事物的局部可以是整体的代表,因而可以管窥、以一斑窥全豹。然而局部不仅不等于整体,甚至还会与整体大相径庭,应在需要时尽可能反映整体全面。
堆集起再多的负面新闻,也不能反映社会的整体真实,把所有局部真实的正面新闻堆集起来同样如此。单个新闻报道的片面与全面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某个人群的生活很困难、而新闻里只有他们中的幸运者,某件事有利有弊、而新闻里只有其利或弊的一面,某个情况引起了人们的不同看法、而新闻里只有赞同或反对的看法,这样就是以局部带整体,以偏概全,就会误导受众。对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机构、一个地方等等的报道都有局部与整体、全面的问题。
新闻传者和受传者都经常会把局部当整体,有些传者还刻意为之。许多假象,正是通过以局部真实说事而产生。
浅层真实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真实,如许多简单的消息所反映的。深层真实是事物之间关系的真实,包括因果、意义、影响、趋势的真实。
不仅深度报道涉及深层真实问题,其他报道在新闻选择和处理的过程中,也会受制于对深层真实的认识。因此新闻传者要努力提高对深层真实的把握和反映水平,传媒体制也要给予相应的保障。
二、新闻真实的实现
人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真实。此外,报道者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都可能使新闻报道被表象所惑,背离真相。报道者配合造假就更糟糕了。
失真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报道者粗心大意,为报道生动而加入“合理想象”,为赶时髦而牵强附会,为达到某种宣传(包括广告)目的而不做细究或以偏概全、甚至故意造假,受各种工作关系、人情关系的影响,为贪图私利而失职。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为“争夺眼球”也造成许多不客观、不真实的报道,包括对网上出现的材料不加核实,以讹传讹。
要每篇报道都反映整体、全面和深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一个事实会有许多信息,新闻传播只选取其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受众对新闻也有不同的需要,如大多数人只需知道出门后会不会下雨,并不在意那雨的来龙去脉。新闻报道的篇幅容量有限,还要争抢时间,而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全面和深层,需要有较多的篇幅和时间。况且,对真相、整体全面和深层的认识一般只能以表象、局部和浅层为入口。更何况,又怎能保证新闻传者对整体全面和深层的认识一定是正确的呢?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局部、浅层事物的真实反映,更不能以整体全面、深层、本质真实为借口,掩盖、歪曲事实,排挤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例如反映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的,有舆论监督作用的新闻。
还有本质真实一说。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本质的真实,也是一种深层的真实。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反映了现象,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质,就连假象也是本质的曲折反应。认识本质要有一个过程,往往还要通过反复认识,其中会含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很大的失误可能。而新闻要快速反映,要尽可能客观。因此把反映本质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新闻活动并无多大帮助,还会造成偏误,甚至被用来作为片面报道的借口。
但是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一个传媒集团、一个地方媒体群的所有相关报道,应大致符合总体和深层情况。这对社会影响很大,因此既可以、也有必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每次报道时,如有需要和可能,也应尽力全面和深刻。
可见强调新闻报道首先要“真”,不仅是要求避免粗枝大叶、杜绝弄虚作假,要求剔除那些虽有新鲜、显著、轰动等素质,但却不够真实的报道,而且要求不被表面、局部现象所惑,不满足于表象、局部和浅层的反映,努力挖掘真相,并追求整体全面和深层的真实,包括正反两面和多侧面的真实,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等。
这些都需要新闻传者认真负责、严守新闻工作规范,对报道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对弄虚作假者有必要的防范,需要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体制安排,保障各种真实的揭示,宽容难免的失误。
三、移动传播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移动传播大大增加了信息来源,传播内容更加充分和多元,新闻真实有了更多的呈现机会,然而也受到了更多的干扰,产生许多新问题。
(一)信息源和传者问题
移动传播使信息源和传者大大增加,也更加鱼龙混杂,往往只有表象、局部、浅层的真实,还不乏无意的失误和故意的造假。
移动传播中,大量的新闻性信息来自非专业的传者,一方面绕开了许多传播限禁,使真相更能展现,信息和意见的反映更加充分、多元和全面,另一方面,他们一般缺乏新闻专业知识,严谨程度和认识水平往往也不如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以致许多传播内容缺乏真实准确性,全面、客观、公正性。各种谣言也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
移动传播使新闻媒介更多、竞争更加激烈,使许多传媒受制于抢占市场的压力和冲动,缺乏深入信息源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耐心,也缺乏核對事实的时间,结果往往以讹传讹。
一个复杂的事实,其真相的显现需要一个不断发掘、补充、纠正有关信息的过程。移动传播有助于这种过程的完成,然而在移动传播中,这种实现一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地补偏纠错,聚零为整,最初发出的信息往往不够准确,甚至与最终看到的完全相反,出现许多“反转新闻”。[2]
许多人在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种“后真相”现象又被人利用于做宣传,他们不是尽力挖掘真相,而是尽力以说得动听让人接受,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二)传播媒介问题
移动媒介的低信息容量使其很难全面深入地传递信息。移动传播的短小、碎片化擅长反映表象、局部、浅层的真实,而较难揭示整体、深层的真实,使前者的数量、比重越来越大,后者则反之。
移动传播加剧了传播媒介的市场导向,催生了许多反常离奇、刺激轰动的内容,迎合偏见、投人所好的内容,夸大、编造的内容。
移动传播带来大量的自媒体和社交媒体,这一方面弥补了专业媒体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往往缺乏新闻专业水准,内容缺乏真实准确性和全面、客观、公正性。而且,许多自媒体只是一桩生意,梦寐以求10万+的阅读量,采取搞怪、危言耸听、简单粗暴、哗众取宠等手段,迎合人们的猎奇需要、发泄欲望,往往置真相于不顾。出现突发事件时,不是争相去第一线探究发掘真相,而是热衷于大胆猜测和语出惊人,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能快速博得眼球。养记者的媒体被只养段子手的自媒体夺走了受众,赶往新闻现场的记者越来越少了。[3]反常、诡异、情绪化、耸人听闻的流言、谎言、谣言往往比事实更能吸引眼球,在缺乏把关人的社交媒介中广泛传播。
(三)通过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
移动传播产生出具体而详尽的传者、内容、用户等数据,给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新闻传播的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可能。移动传播的个性化也给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推送提供了条件。这些都推动了人工智能用于新闻传播的信息搜集和选择、内容制作和推送,效果测量和分析。现在基本还是以人工智能作为人工的辅助,就像饭店厨房切配小工与掌勺大厨的关系,将来也可能倒过来,人工成为人工智能的辅助。
人工智能会按新闻受关注的程度推送新闻,而许多新闻正是因博取关注而陷入虚假。人工智能的新闻产品大量增加,会挤压其它新闻产品的市场空间,包括人工智能不擅长的揭示真相、整体、深层真实的新闻产品。既由于相对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而言,人工产品成本较大,也由于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发展人工智能在揭示真相、整体、深层真实方面的能力,又更要注重人工智能开发和管理者的这方面素养。
四、综合施治
新闻真实问题需从传出和接受两方面综合施治。对传出方的调控方法,可有法律的,党政权力的,经济的,社会的、包括行业组织和社会舆论等,以及传媒机构的自律。[4]具体到保障信息真实的问题,需形成、优化相应的体制机制,把有关法律制度量化细化、权责明确化、公开透明化,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定程序和依法查处机制;及时、公开、透明、准确地发布信息,尽力让真相跑在虚假信息之前。
也可利用新技术。如Facebook宣布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果多名用户将某一篇新闻标记为不准确的新闻,Facebook就会在这篇新闻上添加一个警示标签;与更多第三方验证机构合作;提高Facebook向用户推荐的“相关报道”的准确性;封杀假新闻发布者,禁止他们使用付费推广服务;开发更优的算法来自动检测假新闻。
公众鉴别新闻真伪可一看来源,包括信息提供者、作者、发表之处等;二看质量,包括准确性、精确性、简洁性,有无常识性问题;三看权威媒体的说法。
传播治理方法中,有些可立竿见影,但只管用一时一事,有些则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如一禁了之,有些只是着眼于“供给侧”——传者,而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说网络传播下半场时代,受传者、用户对传播的影响已占主导地位,我们还要从“需求侧”发力。
最根本、长效和有益无害的办法,应是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和提高媒介素养、新闻素养。新闻专业精神包括追求真实、揭示真相,全面、客观、公正,尽力履行沟通信息、瞭望环境、反映民情、代表舆论、监督权力等使命。它与新闻专业主义大致相似,但少了排他性。[5]在人人都可方便地面向公众进行传播的时代,许多传者不知、不顾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不专业的、不够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内容到处泛滥,这是必然的。此时专业的内容就更加可贵,而且具有榜样引领作用。
专业的新闻传播内容往往并不受市场待见,成本却更大。这时,坚持新闻专业精神就难度更大,需要传媒机构、管理层和广大公众的支持,需要提高全社会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
注 释:
[1]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9:18.
[2]陈力丹,孙龙飞,邝西曦.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J].新闻与写作,2016(3).
[3]自媒体,有1200万人在假装记者[OL].微信公众号“记者论坛”2017-7-28.
[4]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150.
[5]谢金文.新闻的作用与新闻专业主义、专业精神[J].青年记者,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