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1-09-13孙艳
孙艳
摘 要 在近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引起了大家普遍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质量地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积极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重构与创造,灵活地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让学生增强对自己身边的地方文化资源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资源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在民俗精神、民俗文化中感知语文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赣榆文化;地方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也为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发挥地域性优势,探索地域特色文化,全方位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素材,有效服务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搭建学生认识地域文化、从文化中体悟生活、感受文化精神的平台,在广袤的文化土壤中尽情地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和洗礼。
地方课程资源虽然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的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们还未过多关注地方课程资源,因此造成了一些优秀的课程资源的浪费,且教师也缺乏开发利用的意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调查教师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现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粗浅地提出几点开发利用的建议。
笔者结合本地的地方资源,探究了江苏赣榆地方文化的主要特色,赣榆文化主要体现为三种颜色:红色、蓝色、绿色。
红色文化是“抗日山文化”的凝练,抗日山是江苏连云港市赣榆革命老区精神独有的亮点,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号召和全体人民的推动下,抗日山逐渐被全国人民熟知。如:中央电视台在2013年以赣榆抗日山为题材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抗日山》;2015年《人民日报》对赣榆抗战文化和革命先烈进行了积极报道,且以此为点,集中多方力量拍摄了电视剧《烽火抗日山》,而且这部电视剧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这部影视作品体现了“抗日山精神”与赣榆人民的血脉相融,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蓝色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凝练,是赣榆渔民民俗文化的象征和符号。赣榆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海洋兴则民兴,海洋旺则民旺”。当地每年都会组织海洋文化巡展进校园以及海洋文化节等活动,本地还成立了一所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办学宗旨的学校——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这些对深入发挥海洋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绿色文化作为“水库文化”的凝练,是对塔山水库精神的生动提炼。塔山水库是由老一辈赣榆人民用铁锨、小推车等劳动工具建设而成,是赣榆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结晶。为江苏北部农业灌溉、防洪泄水、水力发电、淡水养殖、城镇供水、森林涵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塔山水庫在建设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赣榆人在挖掘水库经济价值的同时,一直不忘对塔山水库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塔山水库美丽的湖光秀山,为水库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是生动的自然教材和科学书。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赣榆的地方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知识和能力,利用赣榆地方文化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整个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提升语文能力,是这一学科的魅力所在。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是一个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充分挖掘,适时、适量、适当地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同时开发利用地方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带有地方特色的语文味,更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产生喜爱和依恋之情。
二、注重过程与方法,利用赣榆地方文化调动课堂思维
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旨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综合能力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纸上谈兵的文本解读往往满足不了语文课堂的需要,把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由老师转到各个同学的手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标对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寻找地方文化资源,欣赏乡土风情之美,只有学生积极搜集、潜心研究,才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喜爱之情。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就需要在语文课堂灵活使用搜集、阅读、批注、互评、辩论等方法。
三、立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滋润课堂与生命
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领域”,由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语文课堂就已不是仅仅传授学生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更需要通过多种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课堂只有做到这样,从地方文化资源着手,激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求。
“抗日山”的红色文化体现着赣榆人民的人格精神;电视剧《烽火抗日山》很好地诠释了赣榆红色文化的特质。与海洋相关的蓝色文化是是赣榆渔民民俗文化的象征和符号。曹文轩在《前方》中有一句“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渔民的生活,经年累月在水上生活,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作为绿色文化代表的“水库文化”,则是赣榆人民勤劳、智慧、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符号。每一种文化都能挖掘出丰富的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与依恋之情。
笔者就以赣榆的红色文化为例,展示一个关于赣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设计。
课程主题:红色文化寻访
教学目标:
1.搜集抗日山红色景区的相关资料,了解抗日山地区的革命历史背景。
2.引导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领悟人文景观的内涵,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其语文素养。
3.通过实践活动训练生观察、表达、写作及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领悟人文景观的内涵,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其语文素养。
2.通过实践活动训练生观察、表达、写作及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心中的红色圣地——抗日山(语文资源整合课)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学生讲述抗日山景区和先烈的故事引入。(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2.笔者播放有关抗日山的影片片段《烽火抗日山》,结合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置身抗日山景区现场。
3.结合观看的影片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有关读写的几个小活动。
4.请学生出示课前搜集关于抗日山的图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它们,看谁介绍得最好!
5.拓展性学习:结合课前课内掌握的有关抗日山的材料,学生当堂写作,师生互评。
第二课时:走进抗日山(语文实践探究课)
1.按照入口的旅游导图,笔者带领学生一处一处地参观,每到一处,笔者就引领学生景点关于介绍此处的文字,根据文字的介绍来慢慢参观、欣赏。
2.欣赏符竹庭将军的雕像及雕像下面的烈士名单,畅想一下符竹庭将军带领将士作战场景,看看谁讲得最科学、最生动。
3.笔者引导学生欣赏抗日山的自然风光,感受革命先烈长眠之地的秀山清水。
4.笔者引导学生参观抗日山上展览的战争时遗留下来的武器装备,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5.教师小结。
作业布置:
(1)请为你在这次活动中拍摄的照片配以简短生动的文字说明,为本次活动写写导游词,看谁写得好。
(2)结合本次的参观寻访,就你喜爱的先烈或者喜爱的武器,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案例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在能力方面,学生锻炼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案例中亲临抗日山景区,听笔者和其他同学的讲解,学生听的能力欠缺,是很难抓住讲解中的要点,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的。学生展示各自搜集材料的环节,也有对学生听力方面的要求。说,是指训练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检测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最直接的方式是作文,而因文题和时间的限制,这方面是短板。如学生表达时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生搬硬套等。案例中关于抗日山图片的介绍、展览的武器及根据符竹庭将军的事迹编写小故事都是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地方文化的开发利用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浩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这样才有实效。地方文化挖掘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即教师由搀扶学生行走,到放手让学生自由行走的过程。开始学生需要教师搀扶着慢慢走,但经年累月下来,学生就可以离开老师的帮扶健步如飞了。希望在所有语文老师的努力下,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让他们真正做到喜欢语文,提高其能力,提升其素养。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徐山中学]
教育是关乎人自身的崇高事业,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比人自身更为重要。过去,受条件所限,我们较多地关注了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如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制度环境,以及统一的标识性标准如考试成绩、获奖证书等。今后,需要更加关注人自身的成长,特别是每个教育阶段的成长重点,如认知发展、心理健康、身体发育、个性特长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在每个教育环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回归本质就是聚焦于人,先有人的身心健康再推至外部功用,有了人的健康成长也才更利于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具有成长和筛选双重作用。孩子长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成长是回避不了的议题,正确的方向是健康成长;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人是有差异的,因此又具有相应的筛选功能。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所有儿童都能够在符合育人规律的条件下成长,为未来满足基本的社会需求服务。因此,越是对年龄小的学生,教育的成长功能越是重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层次的提升,筛选的作用才逐步得以提升。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社会化长成的启蒙期,除了习惯养成、学业进步、身体发育、心智形成,还要有团结合作友爱等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和内化,今天的集体主义就是明天的爱国主义。
升学考试招生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关键点,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刺激着家长的神经,牵引着社会的目光。小升初上下衔接的都是义务教育学校,应当尽量避免竞争现象,幼小时期的过度竞争有可能会扭曲孩子的心灵。中考是对义务教育成果的检验,不能演变为中学争夺储备高分高考生的工具,因此中考的选人需要全面衡量,重点看义务教育的完成情况。高考的作用是科学选材和兼顾公平,差异体現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有竞争也有分流的作用,要看有志青年的未来可塑性。
立德树人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需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科学成才、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就是要培养有血有肉的身心健康人和国家需要的时代社会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关乎国之未来的根本问题,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是教育的神圣职责。不仅要有伟大理想、道德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决胜未来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要把理论学习、实践锤炼、思维训练有侧重地贯穿各学段过程,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因材施教。体育锻炼体魄,增进健康,优化生命状态。美育丰富感知,协调身心,涵养和谐文明。劳动是人生的正常状态,今日的劳动教育就是孩子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马陆亭,《光明日报》2021年07月06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