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重思辨 开放多元巧勾连
2021-09-13张德平
张德平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依托学科特点,紧扣时代主题、时代精神,注重教考衔接,在巧设情境中立体渗透精神滋养、文化浸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
党史入题,文化浸润
2021年是中國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因此,语文命题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新篇章尤为重要。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Ⅱ选取卞之琳在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引导学生重温历史,感受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小说从百姓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愤恨和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其中第9题的设计尤为精彩。该题从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出发,以学科认知情境、读者的个人体验情境设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恰恰是作者个性化表达的精彩之处。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能从现实中的“门”想到故事中传奇的“门”,再升华到“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如此,学生在阅读革命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后,能更好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汲取精神力量。现代文阅读Ⅰ选取两篇美育论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中提升考生的审美素养,从而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
教考衔接,开放多元
搭建教材与试题的适度关联,让考生在积累中灵活迁移,这是古代诗文阅读常见的考法。今年的古诗阅读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句有关联。诗题设置巧妙,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还有,现代文阅读Ⅱ中小说第8题要求考生思考王木匠解说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的效果。该题考查点涉及的不仅有反复的修辞手法,还有小说的叙事方法。而对小说叙事方法的讨论是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诸如《百合花》《大卫·科波菲尔》及《老人与海》等作品多有涉及。学生若没有在文学任务群各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中储备相关知识,一般只能答出“渲染”,很少能考虑到“延宕”的作用。名篇名句默写题最后一小题围绕“三秦”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这一命题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学过的诗句诸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皆可,答案并非唯一。现代文阅读Ⅰ讨论美学领域的“诗画同质”问题,文本本身具有审美教育功能。通过阅读此类文章,考生可以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强化思辨,注重能力
整套题很注重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联系,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作文命题材料从“体育之效”的小口切入,引导学生从大处落笔,学生写作空间更大。
材料的启发意义是多方面的。材料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材料前两句“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一部分交代了引用材料的来源和时代背景。1917年,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有志进步青年积极寻求救国图强之路,在《新青年》中论及的“体育之效”正是他们探寻强国之路的突破口。同时,材料指出了“体育之效”的具体内容即“耳聪目明”,以此说明体育运动的效果。第二部分“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指出了强弱是相对的,可变化的,体现了命题思维的逻辑思辨性。第三部分“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指出“强不自喜,弱不自悲,论述由弱到强的路径”,这部分高度体现了唯物辩证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因为一方面这个所谓的“强”只是天生的机缘巧合而获得的,不是靠个人后天努力而力争得来的,故没有资格拿来炫耀;另一方面这个所谓的“强”或许只是暂时的,一旦你“滥用其强”,无度虚耗,终会亏损力竭,由盛转衰,沦为“至弱”,故没有必要因此张狂。所以,强者需要戒骄戒躁,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时刻精进努力。与此同时,“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因为“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弱者应当重拾信心,相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或许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要将眼前的压力转为前进的动力,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那么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跻身强者之列。
因此,综上不难发现,论体育功效只是外壳,内核是强弱之变。审题时,学生若仅仅关注体育锻炼,思维则停留在表层。在行文时,学生可从“体育”本身的作用出发,由此及彼,延伸开来,强者不可恃强,弱者不必自悲。还可由体育锻炼或写到生命意志的磨练,或写到个人思想的成长。还可由个人上升到民族、国家的强弱转化,比如强国不可恃强凌弱,滥用国力,而要守正克制;弱国不要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而要自尊自信,奋发自强。强者应当把握好先天优势,戒骄戒躁,居安思危,时刻精进勤勉,走出“舒适区”。还可以从弱者的角度来写,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要怨天尤人,更不可选择“躺平”“破罐破摔”。大家要谈改变弱势现状的办法,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区”,如何实现逆袭,从而跻身强者之列等。学生可以就事写起,但要保证写作时不离题旨;也可以就事说理,以体现启示的深刻。
这套试卷非常重视选材与命题的思辨性,在题目设置上契合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关注生活的逻辑、重视思维的逻辑,也促使学生关注语文日常知识积累与考试之间的关系,启发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真正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