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2021-09-13王卓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师是新型铁路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无可替代的力量,所以深刻了解制約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问题就格外重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笔者就陕西省铁路专业相关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深入发掘并分析研究了限制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此研究力图为后续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提供方向并奠定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王卓,陕西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高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立项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TZY20J20)。
一、研究概述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倡议明确提出要与沿线国家建立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铁路行业作为互联互通合作发展的基石,始终走在合作发展的最前沿。因此,如何让铁路事业更好更顺利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则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掌握铁路知识技能的外语教师来应对诸如培训翻译、学生培养、文化交流、问题协调等重要工作。新的形势对铁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英语教师必须从过去只懂英语转变为既懂英语又懂专业,从单一的英语人才变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双师”人才。这样才能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职业生涯中,通过针对性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渐取得最新的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教育的专业实践中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质,这最终成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现实需求来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铁路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合作中起到沟通桥梁作用。其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国内外对铁路双语人才的需求缺口将会越来越大,一支优良的英语+专业“双师型”队伍将对学院的双语育人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最后,英语+专业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铁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提供一条既适用于自身又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新路径。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语言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只负责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本院校其他专业性强的学科则是一知半解,甚至知之甚少。因此只有找到高职英语教师现阶段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改进的方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师与铁路高职院校发展不适应这一现状,从而为铁路高职英语教师的外语+专业“双师”发展提供帮助。
二、铁路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外语+专业“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作为新时代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笔者试图在调研访谈基础上对以下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回答。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是否过于单一?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对自身发展满意度如何?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如何?所在学校是否重视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本研究选取了陕西省两所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此次针对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调研发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1.知识结构单一。本研究涉及的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英语师范类院校,学历从本科到研究生不等,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而且都接受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英语教师虽然在大学期间涉及过其他专业的学习,但是几乎都是和新闻、财经、外贸等文科相关的专业。他们对铁路专业英语鲜有涉及,所以从根本上无法适应铁路院校“走出去”的新要求。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授课对象都为铁路相关不同专业的学生,而铁路高职院校的技术实用型特性就要求英语教师不能仅仅把授课局限在基础的语言知识,还应该具备使用英语来讲授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这就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外语+专业“双师”型素质,既要满足学生英语基础的学习需求,又要把英语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纯粹的公共英语转型为铁路专业英语,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2.缺乏发展规划。随着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如今已从技术型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型教育。高职院校在和本科院校招生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扩大招生,大多高职院校都参与到了招生改革当中,所以进入铁路高职的学生大多数英语水平有所欠缺,自身对英语也缺乏兴趣,此外,高职院校普遍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英语日趋边缘化。另外,此次调研结果显示,高职英语几乎都是大班教学,教师教学量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在教学中获得职业成就感,长此以往很多高职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英语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应对高负荷的英语教学,很多院校也将职称与其他校内事务挂钩,例如一些行政工作和学生工作,此外还要面对各种考核,以上种种会导致英语教师的工作热情日渐趋微。当面对种种压力,再加上缺乏外在支持,而自身又因为英语专业发展驱动力不足而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没有积极性、焦灼不安等诸如此类的消极情绪,也就会出现所谓的职业倦怠。再者,铁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都是女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事务以外还要在家庭中投入很多精力,所以在这些压力下,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严重影响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科研水平薄弱。调研显示,讲师职称在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中占到了80%,是英语教学的主力军。讲师职称的英语教师承担的课时工作量普遍较高,每周基本课时量都在12-20节之间,年均达到400节左右。相对繁杂的教学任务占据了高职英语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大多数高职院校规定评职称必须和一定的行政和学生管理工作挂钩,这些消极原因让铁路高职英语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投入到科研和参与到其他方式的自我提升中,长此以往,他们就忽略了教学研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例行公事的日常教学占据教师大部分精力,导致教师缺乏教学反思和实践总结,这就进一步反作用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英语教师从本科毕业以后就走到了教学岗位上,很少一部分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硕士学位,但是相比全日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都相对较弱。高职英语教师的科学研究大多局限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性教学,而这一类课题本身创新难度巨大,所以在申报课题和发表高质量论文方面更是难上加难。英语教师花费时间进行科研,却往往因为难度而半途而废,这严重打击了英语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事实上,良好的科研水平对教学是具有反哺作用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积极性的缺乏对教学来说也是贻害无穷。此外,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师的重视程度较弱,对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也不太重视,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认为英语教师处于边缘位置,认为英语教师的作用仅限于英语教学,所以教师之间没有形成积极的团队合作气氛。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4.学校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师的重视程度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调查显示, 铁路高职院校大部分都重视本校铁路专业的发展、专业建设、技能大赛、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开发等用来评价学校、能直接决定学校未来的硬性指标,所以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建设也大力支持。相对而言,英语教师队伍的 “双师型”建设却显得乏力许多。英语教师英语水平较高,但是本身没有多少机会接触铁路相关的理工科专业,更没有深入鐵路企业学习的机会,比如挂职锻炼、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远远不够。因为英语教师能为企业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作为纯粹的学习进修者,企业也不愿意接受英语教师进行实践学习。目前英语教师的培训进修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和理论学习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和各省市培训中英语教师的名额往往也只占很小比例,国内外访学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铁路高职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的“双师”化发展主要依靠英语教师本身,所以在缺少高校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难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三、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向国家发展战略看齐,这样方能为我国战略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要紧跟国家发展方向,积极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将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努力适应这一倡议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彦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许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64-67.
[3]李儒银,欧红玉,孔凡凤.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1-63.
[4]张舸,王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3):112-113.
[5]范琳,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外语教学,2015(3):44-49.
[6]杨希燕,杨澂.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