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2021-09-13郭玲谢开云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郭玲 谢开云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思维不仅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计。数学实验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形成与学情相匹配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数学实验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基于此,本文对创设实验情境,激活数学思维;经历实验过程,培养数学思维;组织实验交流,提升数学思维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数学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无论主体还是重心,都已经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其教学目标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采用创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数学实验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能够让学生通过主动开展实验及自主探索,构建并形成与学情相匹配的數学知识结构[1]。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涵盖了完整的科学实验及深入的研究过程,还成功地完成了对数学发现的微缩及再还原,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完整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又能促使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此外,学生还能立足宏观视角,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活数学思维

(一)创设趣味性实验情境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充满趣味的实验教学情境,既能够实现激趣,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讲故事、趣味比赛等方式,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时,学生需要理解“可能”“一定”及“不可能”的概念,并能以此正确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建立概率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以凭空想象的方式讲解知识,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理解的虚化。因此,笔者创设了“摸球”比赛这一情境,先向学生呈现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其中一个没有红球,另一个装的都是红球。然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比赛,让学生在不能看到袋内球的情况,选一名代表在袋内摸三次球,哪队能够摸出更多红球,哪队就获胜。

这种趣味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跃跃欲试,展开了深入思考,为探究不同颜色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化实验情境

问题是数学实验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研究内容及方向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创设问题化情境,以问题驱动学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这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2]。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创设“蚂蚁运饼干”的情境。搬运一块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饼干需要4只蚂蚁。一只蚂蚁发现草丛中有三块饼干(借助多媒体呈现三块长方形饼干图:①长2cm,宽1cm;②长3cm,宽2cm;③长4cm,宽3cm),请问它回去应叫多少只蚂蚁一起搬运呢?这一问题充满趣味性,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及生活经验进行初步判断: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饼干,其面积应为1cm2,可以由此判断其他三块饼干的大小,确定需要蚂蚁的个数,这样就能制订初步的实验方案。根据之前的估计,蚂蚁的数量究竟够不够搬运,学生渴望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验证。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会用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进行拼摆,由此估测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在验证长方形③时,有的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够,应怎样做?通过交流及经验分享,学生想到了错层摆放等,这样不仅使用的小正方形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不用小正方形也能成功地揭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由此,学生顺利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实验活动都是以问题为引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而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完成了数学建模,整个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以问题为驱动自觉开展的。

二、经历实验过程,培养数学思维

(一)以问题引发实验之需

数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猜测、假设,并开展实验,之后对实验过程进行沟通,最后得出结果。由此可见,问题是实验的根本,也是实验的起源[3]。所以,教师应以问题为核心,在实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搭建桥梁。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任务:一张长方形的纸长和宽分别为16cm和12cm,如果对其进行裁剪,可以剪出多少个底边长为4cm、高为3cm的直角三角形?对于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果不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很难快速得出正确答案,因为仅凭空想象,明显缺乏有力的实践及认证支撑。因此,教师应根据问题设计合理的数学实验,以此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二)以想象拓展实验深度

合理的数学猜测首先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进行验证,之后学生才能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而大胆的想象是开展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数学实验就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础,引发猜测,然后进行下一步实验设计。因此,教师有必要以原有的知识架构为基础,借助对比关联,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使学生深度挖掘知识,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猜测能力。

面对数学问题,学生进行的猜测源自直觉。但是,这种猜测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果: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是片面或者错误的。对于实验结果,当学生能够以数学的视角和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并以数学的标准判断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时,其便能有效提高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及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教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组织实验交流,提升数学思维

在实验探究后,汇报交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过程的调整、反思。由此可见,汇报交流有助于完善实验成果,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必备的知识及技能,是深化数学思考的重要环节。

(一)交流实验探究过程

数学实验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方法,还能全面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容量,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笔者对探究实验进行了以下设计。首先,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木块,要求学生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认真观察,找一找它们各有几个面。在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后,笔者提出提问:在数“面”时,怎样才不会重复或者遗漏?借由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探究。经过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学生最终总结出数的顺序。这样一来,学生增强了思维的缜密性,获得了正确的数据。

(二)交流实验探究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準,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无论课堂实验还是课后活动,都应归属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充分放手,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以此让学生丰富感知、丰富体会、摸索方法、掌握技巧,实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

以“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为例,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8组相同的实验器材,有烧杯、水、鹅卵石等,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求出鹅卵石的体积。学生经过组内交流和探讨,初步制订实验方案:首先,测量烧杯底面直径,算出烧杯的底面积;其次,在其中放入一定量的水,用直尺测量水的高度;再次,将鹅卵石放入水中再次测量此时水面的高度;最后,通过两次测量,以相减的方法顺利得出鹅卵石的体积。此时,教师给出提示,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细节:(1)杯中的水必须适量,当鹅卵石放入烧杯后,应被完全浸没,且水不能溢出;(2)使用直尺测量烧杯底面直径,应确保是内部直径;(3)采用正确的测量和读数方法。

总之,数学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视其为工具或者手段,因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是开展数学实验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历每个步骤和环节,不仅能够提高相应的能力,还能通过实践操作亲历知识的推导过程,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及记忆。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将数学实验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度融合,并落实于教学任务中。

【参考文献】

张辉.数学实验: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视界[J].江苏教育,2015(17):36-37.

曹彬.让数学实验成为学生思维的生长点[J].教学与管理,2017(14):32-33.

吉梨炎.“数字化学习”:让乡村儿童与“数学实验”深层次接触: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J].内蒙古教育,2019(02):11-13.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