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美术教学疏导小学生不良心理策略研究
2021-09-13胡双红
胡双红
摘 要:在后疫情背景下美术教学如何有效地疏导小学生心理?本文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三方面原因做了分析。第一,线上提升认知:通过美术表现的方式了解疫情,疏导害怕等不利的心理影响。第二,线上释放情感:卧游山水,精神对话,释放情感,疏导烦躁、愤怒等不利的心理影响。第三,激发内驱:优化美术教学的方式,疏导紧张、注意力分散等不利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不良心理 释放情感 激发内驱
一、在后疫情期间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
2020年12月,经过对学校四五六年级760名学生进行线上家访及用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收集数据分析,发现疫情之下小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达96人,占学生数的12.6%。
二、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的原因分析
(1)认知缺失及缺少经验带来的不良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一个处在信息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强的应激源。
(2)社交限制带来的情绪不良反应
由于疫情学生很多活动受到限制,这无疑容易让人产生空虚、沮丧、孤独,甚至抱怨和愤怒的情绪。
(3)线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带来的行为上不良反应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跟不上学习的节奏,长期线上学习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压力造成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不良反应。
三、美术教学中调节学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具体策略
长期缺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等有益的活动,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那么怎样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一影响呢?通过后疫情背景下的美术学科教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当下是很好的方式。
(一)提升认知
1.从微观观察到宏观表现,以绘画表现病毒的结构
新冠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到底长什么样?孩子们并不了解。教师可从科学的角度介绍病毒结构及它破坏细胞的过程,再以美术的形式表现。
如:我们设计了《画画病毒》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未知领域表现出天生的求知欲,以更加直观、有趣的美术方式了解了微观世界的病毒。孩子们通过绘画表现了新冠病毒的结构、复制方法及传播途径,从陌生到逐渐对它有所了解,提升了对病毒的认识,消除了部分不良情绪。
2.从设计到应用,以美术的方式表现防疫措施
在防疫的主题下,组织孩子们设计相关防疫产品。通过《防疫情宣传海报设计》《口罩时代》等课,从四个环节完成教学达成目标。从设计到应用的过程,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防疫的相关知识,逐渐消除害怕心理。
了解内容,理解意义:设计应用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后疫情背景下让孩子了解设计的内容,理解设计目的,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元素,融合情感:选好设计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收集相关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创作元素的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情感与表现的内容及选择的材料上逐渐达成一致性。
组合构成,表达精神:在原先构思的基础上,把按照主题搜集的元素进行组合构成及添加,表达学生对主题精神的理解。
应用展示,认知自我:设计与应用是不可分割的,设计制作好后要有一个符合应用环境的展示评价环节。通过展示、评价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例如:《口罩时代》一课就是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完成的。
了解内容,理解意义。先介绍疫情的状况,通过观看视频等资料,知道勤洗手、戴口罩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进而提出现在市面上买到的口罩满足了一般的功能性,戴口罩将是生活中一项长期的行为。
从寻找元素,融合情感到组合构成,表达精神。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口罩既实用又美观呢?教师引导孩子们运用身边的材料,利用一些元素进行组合构成及添加等构思设计,表现出孩子们对实用及美观的理解。教师播放微课进一步指导学生制作要注意的环节,连接生活,为学生制作搭起思维的桥梁。
应用展示,认知自我。学生制作完成口罩后都戴起来进行展示,做出加油的姿势,别提有多自信。
(二)释放情感
在对疫情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线上美术教学组织孩子们有主题性地欣赏、創作美术作品,引导孩子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表达事物,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我们主要择取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经典作品,利用其文化内涵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像古人一样在家深度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的魅力。那么就是单纯地欣赏大自然风景吗?当然不是。而是欣赏艺术家创作的有人文内涵、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A.静心感受,安抚情绪:初步了解、表述作品外在形式,排除烦躁情绪。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术欣赏教学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深入到情感领域。学生在实际情境或者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基本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排除烦躁情绪。
例如:在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一课时,教师点开长卷,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群山连绵起伏,因为画很长,古时候将这么长的作品称为长卷。以长卷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山水风光,你想看看富春江的山水吗?教师播放一段富春江的视频,孩子们在视频中找到了与富春山居图对应的风光。通过视频游览、对照发现逐渐让孩子们走进安静的状态。
B.对话探究,激发情趣:通过与作品对话,进一步理解作品的背景内容及内涵,疏解压力。
美术教育对小学生来说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仅了解艺术作品的外在,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对话探究的活动中,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体验的。积极地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进一步理解作品的背景内容及内涵,疏解压力。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体验。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过程中压力逐渐得到缓解。
C.融情入境,精神交流:创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并与创作者在精神上交流,疏导孤独心理。
将学生带入艺术作品的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他们探究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与创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在不大的空间里,可以畅游千万里,与作者展开精神层面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学生自然就不会觉得孤独,会发现原来古人一直是我的朋友,是我的知己。
例如在教学欣赏《富春山居图》时,创设以下两个环节。
师:欣赏一幅长卷就如同一次旅行,带你去遥远的地方,这样起伏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联想?
生:这使我联想到动人的乐章,连绵起伏。又有说道:想到他坎坷的人生。
通过黄公望的经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进一步理解,引导学生欣赏黄公望这种平淡天真、自然、不刻意的境界,在画面中通过笔墨传达出来。
D.游思畅神,忘我境界:引导学生参悟作品,个性遐想,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及对事物的悟性。
如:欣赏《富春山居图》一课时
师:画家的心境都是通过笔墨来传达的,画家总是用毛笔、用线条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元人笔墨》,思考黄公望想在画面中表现一种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1:豁达放松。
生2:不刻意、平淡天真。
生3:自然。
师:这应当就是黄公望的创作境界了。
激发学生热爱名作,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提高其艺术审美素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 激發内驱:优化美术教学的方式,疏导行为上紧张、注意力分散等不利的心理影响。
1.精讲擅练,激发想象,神思畅游
20分钟线上教学的时间,教师只讲8—10分钟,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在欣赏课的时候可以采用闭目遐想、神思畅游等游戏环节减少看屏幕的时间,尽量避免对视力的影响等。
2.多元评价,及时反馈,网络展出
教师及时评价并运用多种手段展出尽量多的优秀作品,激励孩子们独立完成作品。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时,会产生一种荣誉感,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可以促进孩子美术学习及创作表现的欲望,从而疏导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上的不利影响。
(杭州钱塘区云帆小学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