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常态课问题设置的探索

2021-09-13欧光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常态课问题设置备课

欧光琴

[摘   要]备课时多花些时间和心思,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一些,教師的备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文章结合《感恩师爱》这节常态课,对问题设置进行了探索。教师通过依据目标尊重教材设置问题、反思教情依据学情调整问题、研读课标超越教材设置问题这三次备课,最终设计出了令人满意的课堂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能力。

[关键词]常态课;备课;问题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50-02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备课时多花些时间和心思,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一些。教师反复思考、多次备课,有助于提高备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前,笔者设计了一节常态课,对课堂问题设置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三次备课,最终设计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课堂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节常态课的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七年级下册的《感恩师爱》。本课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爱我师”两个层次。下面仅结合第一个层次(以下简称“本层次”)的问题设置,来展示笔者的探索情况,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初备:依据目标尊重教材设置问题

(一)教材编者问题设置和笔者初备问题设置

本层次,教材编者共设置了5个问题:(1)老师工作的内容有哪些?老师的工作与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2)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老师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什么?(3)比较老师之爱与父母之爱的共同点,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都愿意叫陈万霞老师一声“妈妈”。比较老师之爱与父母之爱的不同点,说一说自己对“爱自己的孩子是天职,爱别人的孩子是天使”这句话的理解。(4)人们把老师比喻为红烛,以此赞美老师“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你还能换个比喻夸夸自己的老师吗?(5)想一想,自己长大后愿意当一名教师吗?

本层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老师在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师之情。初次备课,笔者具体设置了如下问题:(1)你了解老师工作的内容吗?你认为老师的工作与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2)老师对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3)老师在学生学习方面有哪些作用?(4)你觉得师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5)老师在学生做人方面有哪些作用?(6)老师在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作用?

(二)初备问题设置的思考

初次备课时,笔者围绕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材编者所设置的上述问题,是这样思考的:

第一,了解老师是感恩师爱的前提和基础,引导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的内容是必要的,所以笔者认可教材问题(1)的设置。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所以笔者认可教材问题(2)的设置。

第二,教材问题(3)比较复杂,占用教学时间较多,所以笔者删去了“比较老师之爱与父母之爱的共同点”这一问题,只保留“比较老师之爱与父母之爱的不同点”这一问题。“爱自己的孩子是天职,爱别人的孩子是天使”这句话笔者没有找到出处,值得商榷。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天职”,难道教师爱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天职吗?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显然“天职”与“天使”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笔者删去了这一问题。

第三,让学生用比喻句夸夸自己的老师,笔者认为不如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师之情。因此笔者删去教材问题(4),在本层次结束时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老师,您辛苦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四,让学生想一想自己长大后是否愿意当一名教师,笔者以为有诱导学生说谎之嫌。教师职业虽然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但并不意味着学生都愿意当老师。如果学生说“自己不愿意当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呢?所以笔者删去了教材问题(5)。同时,笔者根据本层次的主要教学内容,增设了以下问题:老师在学生学习、做人、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作用?

二、再备:反思教情依据学情调整问题

(一)初备教学效果及反思

初备之后,笔者上了一次课,感觉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内容谈不具体,对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也说不清楚,造成课堂沉闷;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时,有的学生专门谈了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从中看不到学生感恩教师,反而看到了学生怨恨教师;对于师爱与母爱的不同,学生也说不出所以然;谈教师在学生学习、做人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时,学生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这样的教学效果真是大出笔者的意料之外。

课后反思,笔者把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第一,没有考虑到学情。学生虽然经常和老师打交道,但是对老师工作的内容并不清楚,再加上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很多职业并不了解,所以很难说清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于是笔者在再备时删去了教材问题(1)。第二,没有考虑到让学生谈“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学生会谈消极影响。于是笔者在再备时删去了教材问题(2)。第三,关于师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学生之所以说不出所以然,也许是因为对师爱和母爱不太了解。于是笔者再备时,在这个问题之前增加了高震东先生的话。第四,由于教师的三方面作用的问题设置过于概括,不够具体,学生不好回答,因此笔者在再备时进行了细化。

(二)再备问题设置

再次备课,笔者反思教情、依据学情,调整设置了4个问题。(1)概括地说,老师在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具体说来,学生上课前,老师应……;学生上课时,老师应……;学生上课后,老师应……。(2)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母爱是爱自己的孩子,师爱是爱别人的孩子。你觉得师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3)概括地说,老师在学生做人方面的作用就是: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的引领人。具体说来,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老师……;当你犯了错误时,老师……;当年骄傲自满时,老师……;当你成功时,老师……。(4)概括地说,老师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是: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具体说来,教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作用有……;教师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作用有……。

三、三备:研读课标超越教材设置课堂问题

(一)三备研读课标超越教材

再备之后,笔者又上了一次课,感觉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笔者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本层次相关的内容是:“了解教师的工作,……增进与教师的感情。”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本层次相关的内容是:“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对比可知,前者的要求是“了解教师的工作”,而后者的要求是“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二者显然是有很大区别的。“了解教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教师工作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以及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而“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则侧重于了解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二者的侧重点显然是不同的。通过研读课标,更坚定了笔者再备时删去教材问题(1)的做法,也更坚定了以下想法:只要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就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具体、机械且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只要真正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就没有必要迷信教材,非去比较师爱与母爱的不同。

(二)三备问题设置及说明

第三次备课,笔者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仅设置了3个问题:(1)假如没有老师,我们将会怎样?(2)假如没有老师,社会将会怎样?(3)在你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是否感受过师爱?

1.问题设置应简约明了

教材编者设置的问题偏多、偏难,不够简约明了;笔者初备时设置的问题虽然比较简约,但仍然不够理想;再备时设置的问题不但不简约明了,反而删去了联系学生的问题“老师对自己影响”,这是不该删去的;而三备时设置的问题就比较简约明了了,既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又实现了对教材问题设置的超越。课堂实践表明依据三备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2.问题设置应注意转换思维

转换思维就是把正向思维转换成逆向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絆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由让学生谈教师的作用这一正向思维转换成逆向思维,让学生想象“假如没有老师……”,这实现了思维的转换,增强了问题的新颖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但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对教师作用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也更生动了。

3.问题设置应贴近学生生活

“在你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是否感受过师爱”,这一问题的设置就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回忆自己所感受过的师爱,比教材编者以及笔者初备时的问题“老师对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效果要好得多。这个问题,直接指向“师爱”,而不是指向“影响最深”,这样的指向更明确、更准确,因而更能引导学生感恩师爱。

总之,在备课的时候,只要我们舍得多花些时间和心思,肯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常态课问题设置备课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
新课标下农村小语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