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2021-09-13姚国平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生物学素养

【摘 要】社会责任是我国学生发展的关键素养,也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章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从确认社会责任教育目标、落实社会责任教育内容、丰富社会责任教育方式、扩展社会责任教育途径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姚国平,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活动策略研究”(2017JK12-035)

社会责任是我国学生发展的关键素养,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素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1]。在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科本质,在形成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从而体现生物学的育人价值。

一、吃透教材内容,确认社会责任教育目标

生物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是课程学习的宏观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基于生物学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核心素养立意下确认实现社会责任素养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目标的确认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源于显性要求,为了方便一线教师领会课程标准,教材一般会有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置都有详尽的解析。例如,对于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营养物质的作用”一课,其教学目标是初步养成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的意识,树立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这实质指向的就是社会责任素养。二是源于隐性挖掘,教材、教参是固化的存在,提出的仅仅是普遍性、基础性要求,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紧扣社会发展脉搏,深入挖掘知识背后蕴含的教育元素。例如,近年来,转基因问题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影响公众对转基因看法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知识水平,即对转基因科学原理的了解程度。对于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介绍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现在及未来的影响,让学生初步认同国家转基因发展战略这一社会责任素养目标,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承担社会责任。

二、精选情境素材,落实社会责任教育内容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与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只有将学习“镶嵌”在它所进行的社会的或物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情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责任担当及人文素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情境素材,促进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觉与意识。从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素养角度出发,情境素材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生物学知识学习的典型案例,二是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的有效载体。不能孤立地为情境而情境,为素养而素养。两者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科学史、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生产实践、现实生活等角度筛选素材。例如,2014年5月20日,我国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为期105天的科学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月宫一号”基于生态系统原理,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均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为人类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教师在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教学中引入这则素材,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生物圈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从而迸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局限性,认同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显然,一则精心挑选的情境素材,承载了多方面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并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渗透。

三、强调内省外察,丰富社会责任教育方式

对于社会责任的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对社会现象、问题做出好与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让学生认识生物学具体的价值,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他人、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应负有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帮助学生在未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依靠教师的空洞说教、强行灌输等外在植入方式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来实现。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讨论、辩论、自我反思,触发他们进行科学思辨,以内省和外察的方式努力澄清片面认知、颠覆错误认知、建构正确认知,把隐藏在事实、现象、行为、问题中的价值切实开发出来。

例如,在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一则关于无锡市湿地建设的资料:近年来,无锡市大力推进湿地工程建设,目前湿地面积达160万亩,已建成蠡湖、梁鸿、长广溪等3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一批省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总投资近36亿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耗费巨额资金建设这么多湿地,值得吗?”有些学生认为不值得,工厂都被迫搬迁了,湿地公园又不收门票,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有些学生认为值得,其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列举了水质变好、空气质量好转、涉禽种类数量变多等例子。同时,教师也适当补充了其他一些具体的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把反省的视角逐步聚焦在生态价值方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自我反思,深刻认识到湿地不单单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方面还有着重要作用,湿地工程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在价值澄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更自觉的担当和作为。

四、主张教育实践,扩展社会责任教育途径

古人云:“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知”是学生将价值信念内化了的“知”,“行”是学生按照自己的价值信念去行动的“行”。从“致知”的此岸到“力行”的彼岸,需要实践的桥梁加以沟通。实践活动最合理地处理了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社会责任教育更要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而且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社会责任价值、提升社会责任的能力。

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实践途径必定是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的四位一体。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练现场急救,让学生学习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如何止血包扎伤口、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家庭生活安全,提升解决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又如,结合“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全国爱眼日”等重要节日,让学生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志愿者公益活动,积极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再如,让学生参与认养树木、垃圾分类、污染调查等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从而提升环保意识、践行环保理念。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经历从“知”到“行”的过程,强化了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生物学学科本质凝练而成的,在现有学科课程体系中融入社会责任素养培育是应有之义。在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贯通整个中学阶段,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生物学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