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09-13任少铎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摘 要】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劳动素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结合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中突出劳动内容、关注劳动与物理学发展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劳动机会、注重课外活动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在课外作业中设置劳动项目等实践路径,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素养;物理学科教学;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任少铎,一级教师,曾获厦门市微课资源评选大赛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科教学。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实践活动联系紧密。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在对劳动及劳动素养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劳动及劳动素养的内涵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素养,主要指向后天养成的人格品质。劳动素养,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檀传宝教授认为,劳动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1]。结合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劳动素养的研究,笔者认为,劳动素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具体内容见表1。

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劳动素养的价值意蕴

1.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本虽然可以让学生获取系统的知识,但更多的扩展知识却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亲身实践。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从理解基础知识向获得实际能力转化。

2.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抓手。

3.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有助于鍛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劳动素养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中突出劳动内容,培育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观指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中突出劳动内容,可以有效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首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与劳动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崇高。例如,在功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呈现高楼建设前期挖掘机挖地基的现场施工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比较挖掘机做工的快慢,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感受劳动的价值和崇高。在机械效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袁隆平院士的实验田中收割机收割粮食的图片或视频,在分析收割机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享受到的优越物质条件均离不开他人的劳动,我们应当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树立浪费可耻的观念。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某一具体的劳动情境,带领学生分析这一劳动过程中蕴含的物理原理。例如对于“打桩”这一劳动过程,将重物举高是为了提高重力势能,选择质量比较大的重物也是为了提高重力势能,重物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物要做得比较“尖”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等。学生会感叹这样一个简单的“打桩”竟然涉及这么多的物理知识,包括重力势能、能量的转化、压强等。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会明显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与崇高。

其次,教师可以挖掘物理学发展史中的劳动素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物理学中很多重要的物理概念都是科学家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出的,比如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欧姆的欧姆定律实验、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等。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爱迪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爱迪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他的辛勤劳动,才有今天的各种电器。通过物理学家的劳动实例,让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意识到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服务社会的情怀。

最后,在习题中突出劳动实例,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劳模的劳动实例,挖掘其中的物理原理,在考查物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劳动的艰辛和高尚,学习劳模百折不挠、兢兢业业的精神品质,也可以增加对具体劳动情境的计算。例如,让学生计算“铁人”王进喜在某次开采石油的过程中所做的功等。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白,正是别人的劳动一步步地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2.关注劳动与物理学发展的关系,加深劳动认识,发扬劳动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快速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科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劳动。教师通过介绍劳动实践与科学发展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积累和结晶,而科学的发展又带来劳动方式的改变,推动社会进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发扬劳动精神。

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车的发展历史,几千年前,人类为了移动巨石,曾使用过滚木,后来经过多种尝试,最终发明了推车。在讲授内能的利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热机的发展历史,从手工劳作到水力劳作,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喷气式发动机等。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学生认识到劳动工具的进步源于劳动的需要,科学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积累和结晶,而科学和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使人类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给人类带来了富足的物资和幸福的现代化生活。

教师通过介绍劳动与物理学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没有劳动就没有科学的进步,从而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创造未来”等劳动观念,并立志通过辛勤劳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劳动机会,拓展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使劳动常态化。这样,劳动与课堂教学实现高度融合,提升了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加大了学生劳动的深度和广度,助力学生提升劳动技能。

例如,对于摩擦力的教学,教师在讲解增大和减小滑动摩擦力的途径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难清洗的餐具(有结痂油污少的),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清洗比赛。其中,教师提供多种清洗工具,如光滑的洗碗布、海绵、金属清洁球等,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最后看哪个小组清洗得最快、效果最好。在清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劳动能力。比如,如何不将水洒出来,如何更好地节约用水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看似简单的一项劳动,其实很有技术含量。学生通过清洗餐具活动,不仅学会了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增大压力的方式增大滑动摩擦力,还锻炼了清洗餐具的劳动技能。

物理学科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劳动素材,表2列举了部分物理知识教学中可以设计的学生活动,以及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获得的劳动技能。

通过在课堂中的劳动,学生能亲历劳动过程,真正体会如何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思考如何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提高劳动技能,培养组织能力、实干精神、工匠精神等,真正实现以劳创新。

4.注重课外活动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强化劳动体验,培养劳动习惯

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于课堂,要让劳动实践更好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起来,将劳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这样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養。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在课外活动中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升华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课外活动——制作简易垃圾拾取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作品,并用制作的成品去校园拾取垃圾。在作品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特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体验清理校园垃圾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乱丢垃圾。又如教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课后用生活中的器材(如碗筷、瓶子、杯子、吸管等)制作一件乐器,并在下次物理课上演奏、分享其制作的乐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等。

通过课外活动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在有成就感的劳动体验中逐渐养成劳动习惯,成为生活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5.在课外作业中设置劳动项目,培养创造力

作业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学习活动。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课上知识点的一种方法。当前,课外作业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课外作业中有目的地设置劳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的作业,让学生将学到的劳动技能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应用劳动技能进行扫地,对简单的家庭电路故障进行判断,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电热水壶的实际功率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又如在教学了热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外作业中设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如何快速解冻食品。在解冻食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预想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用热水解冻会更快,但实际上用冷水解冻反而更快。通过教师的解释和查阅资料,学生知道了原因,且加深了对密度和热传递知识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一些学生想到可以通过不停地搅拌、用盐水等方法解冻食品。在课外作业中设置劳动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劳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造力。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改变人生,劳动使得人们更加强大。教师为学生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什么样的未来。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可以在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在教学中升华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激励学生更好地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载体,夯实学生的劳动素养,建设更美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