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方的期许与心灵还乡

2021-09-13辛泊平

椰城 2021年9期
关键词:音箱冲突心灵

辛泊平

读王彤乐的短篇小说《音箱绝唱》,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毕业那会儿的许多事情与心境。《圣经》上说,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多年以前,这句话虽然也时常挂在嘴上,但并没有切身的体验。那时,青春似乎永远漫长,永远忧伤,永远有似是而非的故事;那时,总觉得自己的经历与心境就是世界的唯一,无人知晓,也无人理解。多年以后,再次打捞往事,对比当下,却发现,除了年代的变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是轮回。青春的无所适从依然在年轻人身上,青春的忧伤依然在年轻人心中,青春的离合故事依然在每一天、在不同的地方上演。我们走了许久,却没有走出多远;我们舍弃了许多,却没有割断内心深处的情结。青春依然是青年的痛点,也是中年甚至是少年的痛点。

《音箱绝唱》是一个简单而又普遍的故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我们熟知的远方的期许与心灵还乡;说它普遍,是因为它反映的事件并非个案,而是有许多真实可靠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的起点与落点都很准确,也容易让人生出感同身受的一声叹息。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这个作品产生了基本的好感。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出了几个年轻人的人生片断与心灵冲突,它的基础是人生困境与对人生困境的身体应对和内心呈现。“我”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归宿,而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从学校到社会,基本就是毕业就失业。情感也一样,曾经的花前月下与海誓山盟很快烟消云散,不复存在。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遗憾,也没有想象中的欲说还休。一切似乎都那么正常,正常到当事人仿佛就是旁观者。应该说,作者在处理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低声叙说的。然而,正是这种克制的低声,让小说的叙事有了老道的经络与沉稳的脉象。无论是写就业的尴尬,还是写情感的变故,那种愤怒的声讨与歇斯底里式的生离死别都是失真的、刻意的。而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反应才是普遍的状态与可信的人生。人不能随时都生活在表演中,生活在继续,人生也一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那种理想状态的励志与爱情并不是生活本身,它们只是艺术。所以,许多时候,在人生的岔路口,忍受是比拼搏更为自然的常态。因而,作者这样低调处理最初的人生困境,不是削弱了这种困境对“我”的冲击,而是让这种有些麻木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式的人生选择有了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与背景设定。冲突并非不存在,而是处处可见;疼痛并非没有,而是隐在心中。

所以,“我”从学校回到家中,这种冲突和疼痛才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我”再也无法忍受来自母亲的压力,开始了灵与肉两重意义上的追寻与流浪。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最初的“我”虽然也有迷茫和怯懦,但大体上还不算太糟糕。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我”不仅结识了新的朋友月芽,还因为月芽的原因,和树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爱情。虽然生活依然没有着落,手头依然拮据,但在这段日子里,“我”和月芽一起听音乐,一起读诗歌,一起在逼仄的生存中营造生活的情趣与光泽;“我”和树在酒吧,在出租屋,在海边,一起放飞那原本属于青春与爱情的浪漫与自我。我们当然知道,月芽只是一个风尘女子,树也只是一个还未长大的大男孩,他们之间的温暖与感动注定是脆弱不堪的临时驿站。然而,我依然感动于这种超越物质、超越尘世伦理的生命相遇。因为,它没有世故,也没有利益,它只是青春对青春的理解,只是情感对情感的回应。这是青春的底色,是青春让人伤感也让人向往的品质。它不属于现实,而是精神意义上的乌托邦。

也正因为如此,小说的叙事才有了转向的出口,“我”的人生才有了回归的可能。这不仅仅是小说的伦理,也是尘世的伦理。因为生存的压力,也因为性格的差异,“我”和树终于有了冲突,终于有了隔阂,而这种冲突和隔阂并没有随着不断的相互谅解而消失,反而是越来越重,越来越深。最终,当“我”看到树和月芽(“我”的恋人与朋友)一起背叛自己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这种关系的虚幻性质,终于理解了母亲对“我”的期许与责备,也终于产生了强烈的心灵还乡与灵魂皈依。作为读者,我无法谴责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生存之下,灵魂可有可无。而每一个人的生命选择,都有让旁人无法反驳的理由。这就是人生,或者说,这就是青春的多样性——当你感觉被伤害的时候,也许你也正在伤害别人;无所谓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但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从此以后,你再也不会是完整的自己。因为,在你挥霍青春的时候,青春也在挥霍你;在你撕裂时间的时候,时间早已经把你撕得粉碎。这既是世道,也是人心。青春毕竟有乌托邦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它必然有欺骗的假象。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青春的不确定性而否定青春,更不能因为我们的伤痕而诅咒生活。这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代价。理解了这一点,即使是破损的青春依然有前行的动力,即使是不完整的人生依然有走向成熟的可能。这或许就是这篇小说给读者的启示。

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在虚实之间构建了一个隐蔽的中间地带,以隐喻的方式呈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别具匠心。一开头,作者就说树与月芽死了,这是一种我们熟知的倒叙,设置悬念。直到故事展开,我们才慢慢知道,树与月芽的死并不是身体上的消亡,而是与主人公断绝了尘缘。在写月芽的色相人生的时候,在写树与月芽对“我”的背叛的时候,作者都没有写实,而是通过背景音乐一笔带过。这种处理方式特别像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对包法利夫人与人偷情时的描写。有点写意,有点朦胧,但力道并不弱于那种肉搏式的色情渲染。至于题目中涉及的音箱,也一再承担这种虚实转化的功能。最初的音箱是暖色的,它播放的音乐是主人公身处异乡的心灵安慰。然而,当语境改变的那一刻,那曾经熟悉、曾经抚慰心灵的音乐便成了一种暗示、一种嘲讽。所以,它必定是一种无法继续的绝唱。可以这样说,这种象征手法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反而从某种意义上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与灵魂维度。

当然,抛开青春与还乡的主题,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比如远方的话题,法国诗人兰波说过,生活在远方,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知。而海子却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认知。它们都有自足的合理性,不能因为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论断都可以成立。比如,单就爱情而论,我们可以把这篇作品和鲁迅的《伤逝》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为爱情而走到一起的年轻人,也同样是被传说中的爱情困在了一起,最后趋于毁灭。因为爱情不是真空里的东西,它必须是在生存之中,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之所以让人魂萦梦绕,就是因为它与现实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再比如,从月芽的角度,我们可以挖掘出底层生存的真实状态,进而引发社会关照与社会批判,这也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解读方向。我一直认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不能限定主题,它应该具有开放的姿态,让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诸多的可能性。

可以这样说,从总体来看,这篇小说完成得还算不错,语言自然,结构也大体平衡,起点不低。但具体到情节的展开与细节的运用,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情节的展开过于依赖作者的单一叙述,而不是事件本身的自然生发,显得平白;有些冲突缺乏有效的铺垫,显得突兀;人物的命运缺少细节的支撑,显得单薄。正因为如此,这篇原本还可以有许多提升空间的作品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摇曳多姿与思考深度,内容还是浅显了一点、表面了一点,人物符號化了一点。但我有理由相信,如果作者把这个作品写成中篇,把月芽的身世和树的来历作进一步的铺陈与深入,让人物之间的冲突更具有现场感和细节化,那么,这篇小说将会更加出色。因为我觉得,王彤乐有很强的语言把控力。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年轻作者都欠缺的地方。

猜你喜欢

音箱冲突心灵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磁无线音箱
唤醒心灵
心灵小语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飞利浦SBM100便携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