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2021-09-13黄叶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7期

黄叶春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内容,那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高尚的情操,爱憎分明的情感,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寓情感教育于其中,以起到“润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激发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就要依据学生求乐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使他们因景生情。

其一,视觉激情。它包括观察事物,展现图画、幻灯投影等形式,把教学情境再现出来,给学生以直观感。如教学《草原》一文,对大草原特有风景的欣赏,可以这样激情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和老舍先生一样也是第一次到大草原来,那你们的心情是否和他一样呢?”这一问,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趁此,教师展示出一幅大草原风光的彩图,并加以绘声绘色的描述,这样,很快启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使他们带着愉悦对课文进行边读边想,不由自主地陶醉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美丽的大草原。

其二,听觉激情。抓住小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声乐引入阅读教学之中,很快能营造特有的气氛,刺激学生入情入境,并使其受到情境的感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琳达一家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爱。教学时,我先播放了《爱的奉献》,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世间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当重复着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激情已经出来了。这样用音乐创设了一种爱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很快就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的中心———弘扬关爱别人,乐于奉献的精神。

其三 ,探究激情。一是探究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凭借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引导他们对语文中美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产生审美感。如《颐和园》这篇课文,写长廊部分的句子,让学生抓住“700”、“273”体会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如写佛香阁的句子,“耸立”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面积之大; 又如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湖水,让人眼前仿佛看到了了一个宁静、碧绿的昆明湖。一个“滑”更显昆明湖的宁静,让人意味悠长。二是剖析重点词句。如教学《小英雄雨来》,其中,有一个写雨来遭鬼子毒打的的句子:“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了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到课本那几行字上”。句中的“溅”字是极为传神的字眼。它使我们好像看到雨来鼻子的血滴在课本上向四周飞溅的的情景,真切感到雨来鼻子流血之多,鬼子残暴毒打之凶。那么,为什么血又偏偏溅到那几行字上呢?因为正是那几行文字使雨来懂得了革命的道理,走了革命的道路,也正是那几行字,使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憎恨侵略者。教师就这样抓住关键词指引学生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二、引导观察,激发情感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语文教材中一些写物的课文,语言优美,图文并茂。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或者借助实物,多方面地引导观察、体会,潜移默化进行情感熏陶,以激起学生的情感。

(一)借助插图激起情感。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课文配上了一幅显现地球表面的彩图。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学生通过观察,看到到画面上的地球是“晶莹的球体”、上面有“蓝色和白色的纹痕”“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原来地球是这样的,学生就会进一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壮观,从而激发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借助实物激起情感。如《爬山虎的脚》写爬山虎的叶子部分“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为了让学生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教学时,可以用如下方法:(1)带学生到长有爬山虎的附近,指导学生实地观察,观察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铺排、不留空隙的形态,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生长,感受它的美。(2)带回爬山虎实物,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物的形态、颜色等,想象它们被风吹时漾起来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爬山虎的美态。然后再回到课文上,诵读课文描写的相关的句子,学生自然就会进一步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引导想象,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中,还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在读书时边读边想,想象文章中的画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情感。如课文《月光曲》一文,它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用生动的文字,通过皮鞋匠的想像描绘出来:月朗星稀的天空,风轻云淡,海面上银光闪闪,宁静而美好。教学时,指导学生从舒缓到明快再到激昂地反复朗读相关句子,学生头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样几幅令人陶醉的画面:月光照耀下的海面波光粼粼、风卷巨浪、海面波涛汹涌。这样画面出来了,情感也出来了。

又如《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当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教师播放一段《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那雄壮的乐曲中想象中国人民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临危不惧、英勇善战,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面,激发了爱国热情。

四、感情诵读,激发情感

诵读是课堂教学中激起情感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真正做到开口朗读,反复朗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才能使感悟这一心智技能熟练化,最终产生顿悟的感觉,受到情感的熏陶。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那舍己为人的精神真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学生通过初读,对老班长只能知其事,而不能动其情。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老班长临终前段落,进行精读,入情入境地读。老班长临终时舍不得喝一口鱼塘的话,用低沉、断续而又气息奄奄的声音再现出来:“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了,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此时,学生听的神情很专注,教师接着转述:作为知内情的“小梁”,心里怎能不像刀割一样?他痛苦地呼叫着:“老班长!老班长!”动情的呼叫,把学生带进了茫茫的草地,带进了老班长牺牲的悲痛情境中。然后,指导学生像老师一样入情入境地多次读,让学生进一步把情感激发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背景,体会老班长舍己救人、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的确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形式,做到从情入手,绘声绘色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会读得有情,听得入迷,想得入理、入情,道德情操得到深深的陶冶,達到了“文道”结合的目标,收到“春风化雨”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