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程教育视野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21-09-13张慧
张 慧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要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立足地方产业布局,着力培养优秀人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从行业、企业、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深度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可持续竞争力。随着市场、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发展及“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加快实施[1],对设计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工程教育视野下,高校应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强、核心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2],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构建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推进教学、科研和生产融为一体,使学生认识工程世界、思考并解决工程问题[1]。而随着新时代、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更新,环境设计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足以匹配如今全面工程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
1.1 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市场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足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高素质专门人才主要供给渠道的本科院校,如果按照传统以设计学科为基础、以设计理论知识为核心培养的人才模式,则将很难培养出适应国家现代化需要、能够胜任室内外设计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的工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第一时间与企业中的相关岗位无缝接轨,就业难的问题也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
1.2 实践教学过程中流于表面形式的倾向突出
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在校内开展了企业项目化教学和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项目化教学与企业市场融合度不够,缺少代表业界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项目案例;同时,学生到企业实习环节也没有落到实处,实习的时间以顶岗实习两至三个月较多,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承担对学生进行较为短期的实习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为完成学校实践教学任务,为实习而“实习”,并不能主动地去接受学习企业的项目工程实践知识,使得多数的本科高校实习仅仅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对学生工程思维、工程实践的培养。
1.3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碎片化现象严重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设计方案落不到实处、工程实践等相关能力素质培养呈现碎片化的现象。长此以往,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产业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工程逻辑思维、项目组织管理、工程意识、专业核心能力、实践实操应用能力等得不到系统完整的培养,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也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两个突出”的人才培养要求,以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的“需求侧”变化正倒逼本专业人才培养向工程应用型转变的“供给侧”改革。
2 工程教育视野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构建思路
全面实施工程教育的重点是更加强调面向工程实践和技术前沿,让大学生在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3]。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为标准,结合地区产业以及行业发展动态,衔接教育部《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4],在工程教育视野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着重考量以下几个方面。
2.1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需求相匹配
体现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培养体系,应优先落实工程教育本质理念,处理好环境设计专业与设计学科体系、行业需求与职业要求的关系,开展广泛的调研,了解市场和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目前的实际岗位需求,分析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岗位(群)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梳理工作岗位中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力图做到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发展、工程项目实践需求高度匹配。
2.2 大力平衡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传统本科教育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侧重于专业科学知识的灌输和理论体系的掌握,忽视了培养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而职业教育又过于侧重对专业作图软件AutoCAD、3DMAX、SketchUp等操作技能层面的绘图训练,缺乏对其项目方案中设计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顺应新时代需求,紧盯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前沿,结合和平衡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自优势和特色。在工程教育视角下,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能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上手快、后劲足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无疑对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重要挑战。
2.3 全面构建以项目岗位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打破原有课程过度独立的导向束缚,突破传统的课程间平衡,以对接岗位任务的环境设计室内、景观具体项目类别为核心课程,更加注重强化学生的项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跨专业、跨学科进行协同合作,对其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多维度指标评价考核,加大传统型教师队伍转型建设,以确保学生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并强化卓越工程师标准所具备环境设计工程能力培养,全面打造出技能过硬、实战能力强并有发展潜力的工程应用型特色。
3 工程教育视野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工程教育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产业、行业和企业培养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需要毕业生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围绕工程思维养成、工程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训练等模块展开。因此,高校要从优化重构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推进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课内外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以工程教育视角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3.1 以工程教育为理念重构专业课程
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实施工程教育为重点,培养产业工程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精简理论内容,增加实训学时,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构建逐渐深入、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注重基于项目或基于职业要求的学习体系,突出工程素养与专业核心技能培养。
设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精髓就是要与产业、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培养初期,学生要像已然进入工作状态去处理课程中的任何问题。专业基础课程以涵盖环境设计专业的工程基础技术理论体系的教育教学为主,叠加项目工程所使用的基础软件入门课程,其设计活动主要让学生探索特定课程和了解基础设计概念及工程基础知识,具体课程与其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专业方向课程依照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不同方向进行课程设置,遵循由初级到高阶原则,形成以对接岗位任务的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景观设计方向以景观设计Ⅰ(住宅区景观设计)、景观设计Ⅱ(校园景观设计)、景观设计Ⅲ(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景观设计Ⅳ(滨水景观设计)四个重要核心课程为主贯穿整个学年的教学体系。室内方向以室内设计Ⅰ(居住空间设计)、室内设计Ⅱ(办公空间设计)、室内设计Ⅲ(展示空间设计)、室内设计Ⅳ(餐饮空间设计)四个重要核心课程为主贯穿整个学年的教学体系。以上述核心课程为主线建立专业方向课程群(见表2),同期其他课程对核心任务岗位课程的深度完成予以支撑,做到课程之间亦有关联,相辅相成,强化核心课程的知识深度和一般课程的知识广度。专业方向课程培养能力目标:① 依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能够更加详细系统地掌握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相关具体内容,以核心课程专业方向群培养其核心能力。② 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使用现代的AutoCAD、3DMAX、SketchUp、Rhino等工程软件以及手绘表现工具,依据室内、景观实际工程项目要求,能够进行相应的专业绘图、成图、专项、模型制作等。③ 通过分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专业知识与其施工技术,从基础单独工程项目到综合复杂工程项目,从个人到团队,开展综合设计和项目实践,进一步培养环境设计学生的科学思维、应用分析、工具使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工程能力、设计意识和工匠精神。
表2 环境设计专业方向课程
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标杆,通过课程项目中不同任务主体设计的合理衔接形成系统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基础单独工程项目到综合复杂工程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到多个规模多样、历时不等和主题不同的设计活动和项目,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概念,保持与行业、企业市场的紧密联系,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以及螺旋式循环上升,完成从项目化教学转向系统的项目式工程培养,让工程项目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都能最优化地贯穿于专业课程之中。
3.2 以工程实践为特色推进专业实践教学
借鉴一流工程教育,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需要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训、集中实践环节、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和项目设计中呈现以下特色: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和企业提出的时效性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吸收引进企业需求的训练课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相应项目实训,让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将GIS、人工智能和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新应用融入本专业景观工程与技术、材料与构造等课程实训之中,通过数据与艺术深度融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当前产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业态。
第二,借鉴新加坡科技大学、查尔斯特大学等全球一流工程教育领域院校的案例[5],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每个学期,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程度和不同维度的岗位任务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开展专项实践教学。以企业工程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市科技项目等为依托,围绕智慧校园建设、城市景观营造、公共艺术创作、古建非遗保护等主题进行设计创新,开展环境公共设施、室内家具照明等实用新型专利申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形成具备项目工程能力、工程实践意识、工匠精神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特色。
第三,参照企业中师带徒的形式,专业培养中贯彻“导师制”原则,每位专业教师负责十名左右学生的专业辅导工作。低年级学生从虚拟方案着手,结合学科竞赛,使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和积累工程技能,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实际项目,真题真做,并跨学科、跨年级组队,在协作中提升工程实践专业技能水平。针对新时代环境设计产业发展态势,企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环境设计行业的岗位分工也日趋细化,每个项目工程都需多人合作完成。因此,团队协作以及跨学科合作对学生来说不仅仅可以提升工程多样化的能力,也是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一种尝试。
第四,以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的实践。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的单纯顶岗实习,而是作为工程设计师助手,在准就业岗位从事至少六个月的环境设计性和技术性相关工作。通过企业岗位实习和准就业环境历练,学生在实习中充分运用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参与企业项目,可以发现自身能力的不足,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螺旋式再上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此外,毕业设计也可尝试以企业项目内容或岗位要求作为课题,通过构思与设计,将企业实习项目与毕业设计课题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和总结四年所学,综合运用其专业技术,将所学知识与行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和新方法有效结合,从而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同时深化学生工程实践等职业化素质培养,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
3.3 以工程能力为导向优化课内外教学活动,完善其评价体系
以项目工程设计为主线,将各课程知识分化成若干个小教学项目,借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将实际工程设计项目引入课堂,师生一起探讨和设计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从中灌输给学生最实用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智慧教室、线上学习平台等智慧教学工具来辅助课堂教学,采取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研讨等多种教学手段。以线上线下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依据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n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理念,按照真实工程逻辑,通过课题研究、实地考察、设计讨论、设计制图与实物模型制作、总结汇报、专家评图、落地方案追踪总结等教学环节,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进一步拔高。
人才培养贯穿于课堂内外,将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所有教学任务和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培养体系加以考虑。提高学生在课外学习参与工程实际项目的比例,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多专业、跨学科项目,使学生将不同课程之间和不同学年之间的所学融会贯通并进行整合,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并开展广泛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解决企业项目需求,实现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将基于工作实践的学习模式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设计项目等教育实践深度融入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
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考核评价也应不断调整和更新。参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基于过程的考核管理评价体系,并贯穿于学生专业培养的始终。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系统安排课程的课内外活动,制定课程课外任务单,明确任务与要求、完成情况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并设置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突破传统纸上谈兵的设计方案这种期末考核形式,加大工程能力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设计中的实际参与度、团队协作、工程技能、课前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并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的分析功能和学生日常使用数据来支撑课程考核,建立以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竞赛、专利申报、行业标准、企业用人需求能力标准或职业资格等级标准的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4 以专业教学和工程实践为基准打造“双师型”队伍新模式
在实施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建设一支满足工程应用型大学设计专业类和实践类课程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极为重要的问题。综合考虑专业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突破传统师资队伍来源和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新模式,即“专职双师+驻校工程师+外聘双师”的双师型队伍。
第一,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专职双师团队。围绕环境设计专业布局和设计学科特点,引进中高端人才推进智慧教学课堂的建设,将爱课堂、雨课堂、博思智慧学习平台等新技术融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全力打造“金课”,努力杜绝“水课”,优先录用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硕博教学人才。
第二,围绕实践教学需求,引进驻校工程师团队。为便于教师与学生交流,让驻校工程师团队教师深入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加紧与环境设计行业企业合作。引进驻校工程师团队的方式一方面可承担本专业室内与景观部分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软件实操能力、项目参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设计意识和项目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驻校工程师与专职教师合作可以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新工具、新技能、新方法的改革研究等。
第三,围绕企业一线实际,构建外聘双师团队。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机制,聘请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契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知名设计师作为外聘“双师”来校授课。另一方面,利用外聘“双师”所在企业的优势资源安排学生深入一线开展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新技术和新需求。
4 结语
工程教育视野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新桃换旧符的复杂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推进。结合当前工程教育发展趋势,高校要以开放的思维,调整专业定位,凝练专业方向,吸收和借鉴一流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通过重构专业课程,创新实践教学,优化课内外活动,完善考核管理评价体系以及打造“双师”队伍新模式等策略,将学生培养成实用性和工程技术性人才,能够真正满足当前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