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美:‘新绘画’的一代”到川美美术馆的展览策略与机制
2021-09-13何桂彦李昆绩
何桂彦 李昆绩
1“川美:‘新绘画’的一代”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李昆绩(以下简称“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组织这次“新绘画”展览的契机是什么?
何桂彦(以下简称“何”):“新绘画”展览的契机是沿着2020年川美“八十周年校庆”的脉络,对过去一些重要的艺术现象、代表性个案、历史文脉等进行研究、梳理。
李:您认为本次“新绘画”展览与四川美术学院有怎样的联系,他们在四川美术学院学脉发展的历史线索中有什么样的价值?
何:就四川美院的创作谱系与发展线索来说,“新绘画”主要指更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崛起及其新的艺术追求。他们这代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期,是继“伤痕”美术、“乡土绘画”之后的一代。实际上,这代艺术家中如忻海洲、郭伟、沈小彤、何森、赵能智等,他们在1986年到1989年期间的创作已呈现出新的倾向:他们画身边的同学、朋友,关心“近距离”的现实,更贴近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先前四川美院的绘画强调对历史、对政治、对社会、对宏大叙事的关注不同,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内心诉求和表达多是私密化的、个人视角的、肉身焦虑的。
李:川美“新绘画”这一代,放置在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中,他们又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何:就四川美院的创作来说,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首先,他们的成长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开放、活跃的教学与创作氛围。比如,1986年,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创作带动教学”的理念,院长叶毓山先生积极支持学生举行“自选作品展”。“自选展”共举办了三次,有数百位同学参加。1988年的“六人画展”“十二月画展”作为自选展的特别展览出现,而川美这一代年轻艺术家正是在这一系列展览中历练,获得了宝贵的展览经验。同时,受到“新潮美术”的影响,四川美院的当代艺术创作因为有张晓刚等老师的带领,也对这代艺术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这一代的绘画来说,他们放弃了“新潮美术”的崇高与宏大叙事,使作品直接切入当代的都市生活与消费语境,呈现出更为个体化和生活化的精神状态。在作品的情感表现上,他们更重视对近距离现实生活的表现,偏重于内心独白式的心理叙事和对一种潜在伤害情绪的表达。同时,他们纯化语言,研究图式,既强调图像与现实的关联,也注重作品的观念表达。就当代绘画的整体发展来说,川美这代艺术家的作品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整个中国当代绘画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转变,也就是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的转变,艺术叙事向图像叙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这代艺术家的创作也能体现中国1992年以后的社会转型,特别是在消费社会的背景和都市化的语境当中思想、观念、审美所发生的剧变。
李:历史的语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今天重提“新绘画”,做这样的学术梳理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何:有必然说明的是,川美“新绘画”的一代,主要考虑的是四川美院当代绘画所形成的传统、谱系与发展脉络。因此,川美的“新绘画”与2010年以来美术界所说的“新绘画”不是同一回事。这个展览的意义就在于这代人,及其绘画创作所呈现出的不可替代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因为,“新潮美术”以来,可能只有在四川美术学院才出现了这么一个庞大的青年艺术群体,完全是一代人的崛起,并且,他们的绘画不仅有代表性的个人风格,而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当代绘画20世纪90年代的转向,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李:在“新绘画”这个展览举办的同时,四川美院美术馆同时开展的还有刘艺斯先生的回顾展、“2020罗中立奖学金”,这三个展览的立足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可否谈一下基于什么样的原因组织了这三个不同的展览?
何:2021年美术馆展览策划的一条主线,是围绕四川美院80年的创作成果展开。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梳理,对代表性个案的研究,目的是呈现四川美院的文脉和历史。这也是推出刘艺斯先生展览的意义所在。“新绘画”展览既有回顾的成分,同时也有前瞻性的思考,那就是,中国当代绘画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下,它所面对的新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川美“新绘画”的这代艺术家,他们是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但是,面对今天的当代艺术现场,他们是否同样面对着新的挑战?事实上,川美美术馆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关于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已经形成品牌性、影响力的展览,包括“罗中立奖学金”“青年艺术驻留计划展”。这些展览侧重的是青年艺术现象,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如果从展览结构上看,它们包含了三个维度:传统、当下、未来,虽然各有侧重,但又有一种整体性。
2“川美:‘新绘画’的一代”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李:从三个展览中,逐渐清晰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办展的学术立场,我们看到近年美术馆的学术面貌逐渐在完善,可否谈一下美术馆学术定位以及展览机制是遵循着怎样的原则和定位?
何:2019年以来,美术馆在制度上做了一些完善,首先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然后推出策展人制度。美术馆年度的展览、研讨会、系列讲座等学术活动需要学术委员会通过,尤其是展览方面,要严格把关。今天,美术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辅”单位,它已成为艺术知识生产的重要场域,对于一个学院来说,是展示、推动、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推出策展人制度,就是强调展览的学术性与问题意识。当然,川美美术馆的重要职责是为学院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推动地方和城市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公共美育。就展览结构来说,我们希望是“三三制”:三分之一的展览为了学科发展,加强与二级学院的合作,推动“双一流”建设;三分之一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最后的三分之一是国际视野,促进四川美院跟国外的艺术学院、艺术家、艺术机构的对话和交流。
李:重庆当代美术馆在2021年4月有三场展览开幕,能否介绍一下他们的展览特色和学术亮点?
何:重庆当代美术馆这三个展览,同样也有结构上的考虑。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个大的氛围下,我们推出了“庆丰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农业宣传画、年画展”。以这个展览为契机,我们希望今后加强新中国美术史方面的研究,再下来,逐渐拓展到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词与物——中国当代艺术中个体叙事”是川美美术馆的一个收藏展,也是一个专题研究展。另一个展览是“第四届今日文献展”,这是与今日美术馆合作的。这个展览强调国际性的艺术与文化视野,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今天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一个新的历史和转型时期,人们所普遍面对的一些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艺术问题。这三个展览体现了对历史、当下、未来的关注与思考,在艺术形式与作品面貌上因为有较大的时间跨度,所以会相互映衬,有很强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李:重庆当代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如何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距离,您有什么设定?
何:川美新校区的美术馆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科服务,为四川美院的艺术创作和学术推动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希望老校区美术馆有三个学术方向。首先是侧重区域美术的研究与推动。黄桷坪老校区有很深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文脉,同时,依托九龙半岛的打造,因此,美术馆希望在川美文脉、区域美术、社区艺术、公共艺术等方面做出推动。第二个方面,老校区美术馆的名字又叫“重庆当代美术馆”,所以,自然要加强对当代艺术现场的关注。第三,与新校区美术馆一样,重庆当代美术馆也会在公共教育、公共美育方面加大投入,推出大量的活动,更好地为重庆市民服务。
3“川美:‘新绘画’的一代”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李:基于您对美术馆的全新学术规划,在今年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展览和学术活动?
何:今年下半年美术馆会独立策划几个专题研究展和双个展。首先是在建党一百周年的背景下继续推出的专题展。第二个方向是川美文脉的梳理与研究,下半年是冯星平先生的回顾展。第三个方向是推出系列当代艺术家双个展。比较大型的展览还包括“星汉灿烂——1936-1945重庆现代艺术大展”。这个展览以20世纪的重庆美术研究、区域美术研究为出发点,会着重探讨重庆在现代艺术时期、新中国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就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