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社会——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重庆当代美术馆巡展)
2021-09-13邵笔柳
邵笔柳
1“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重庆当代美术馆巡展”展览现场
2“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重庆当代美术馆巡展”展览现场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重庆当代美术馆巡展
2021年4月28日—5月27日
总策划:何桂彦、张然
策展人:黄笃、乔纳森·哈里斯
主办:重庆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
展览地点:重庆当代美术馆
2021年4月28日在重庆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重庆当代美术馆巡展”正式开幕,展览由重庆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何桂彦馆长与今日美术馆张然馆长担任总策划,邀请策展人黄笃与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联合策展。
今日文献展自2007年创办以来,采用“文献展”的体例,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文献展”中的“文献”一词具有更为广义的内涵,从知识信息记录为主的技术层面转向表现层面,并将其视为视觉文本,以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记录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最早的“文献展”始于1955年的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该展是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关注严肃艺术的学术梳理与话题性创建,并持续反映和总结世界范围内五年中的艺术潮流动向,也对未来艺术的面貌做出影响和判断。而“今日文献展”在理念与诉求上略有不同,主办者试图将当下可能进入未来文献的艺术家固定在今日文献展的框架之内,以新的艺术作品作为今日的文献,以明日的目光作为对今日的界定,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动态行为。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以“缝合”(A Stitch in Time)为主题,英文“A Stitch in Time”源于英语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意指在事情还未恶化发展时及时补救,以避免日后产生亡羊补牢的麻烦与困扰。强调的是以当代艺术对以上的发展现状做出反应。同时,该主题的深层含义与西方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阿根廷裔著名理论家厄内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社会与语义层面上提出的链接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理论相联系。“链接”是把独立不同的事与物连接在一起的动作行为,具体指不相关的不同语言、观念、意识形态、经验、价值、渴望和人民间的关联。展览主题“缝合”以此引申为人主动参与和改变的内涵,具体通过隐喻的或唤起的方式使人投入行动、介入、干预、揭示和改变的对象。
事实上,艺术与当下社会以及时代发展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的。放眼全球,目前世界正处于极为复杂、不稳定的状态,地区间的冲突、种族问题、贫富分化、环境生态保护、宗教矛盾、恐怖主义……面对如此庞杂的现实,在场的当代艺术应如何回应?又应当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并发挥其价值?
20世纪早期,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流派更迭频繁,艺术的自觉性发展强调个性与“反传统”,“先锋”“前卫”成为艺术家追求的目标。随着艺术的边界不断遭遇挑战,“艺术终结论”不绝于耳。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认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20世纪70年代后艺术进入后历史阶段,艺术史的宏大叙事已经失效,艺术不再以线性的发展逻辑向前演进,从而进入到所谓的“当代时期”。关于当代艺术的时间界定,艺术史的著述有着多种划分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都曾被视为当代艺术的起点。然而不论是以何种时间划分方式,观念无疑成为当代艺术无法绕开的精神内核。达达主义代表艺术家杜尚以“现成品”的形式,突破原有艺术概念,力图重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对艺术体制和规则发起挑战,并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意义上展开思考,创作了如《泉》《雪铲》等著名作品,被推崇为观念艺术之父。从而不难发现,当代艺术的观念不完全是一个哲学术语,更多的是艺术家参与对当代人文、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领域的主客观认识与讨论。因此,当代艺术并非仅仅只是表面晦涩的文化符号,而是具有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在场性。
如果说杜尚是观念艺术的先驱,那么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则将当代艺术视为对社会结构秩序的介入,他提出的“社会雕塑”便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博伊斯认为,整个社会可以被看作是一件艺术品,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为这件作品贡献自己的创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著名宣言提倡每个人通过他们自由的切身体会,最终决定未来社会的定位与应有秩序。《7000棵橡树,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是体现博伊斯“社会雕塑”理念最著名的艺术项目。1982年博伊斯受邀为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创作一件作品,他将7000块玄武石摆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放置在卡塞尔艺术馆前的广场上,由志愿者认领在卡塞尔室内种植7000棵橡树,每棵树旁放置一块对应的玄武石条。期待以橡树与玄武石作为象征,达到产生社会影响和改变城市环境的目的。博伊斯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将艺术与改造社会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以最本真的形式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当代艺术的标杆与范例。
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提出的艺术社会学理论认为,艺术是被社会脉络所界定的,所谓的艺术脉络,包含着艺术的生产、消费、传散等基本面向与过程,还包括艺术作品的内涵如何受到社会价值与艺术形态的渗透。事实上,当代艺术参与、介入乃至拓展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在当代艺术策展逻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次“今日文献展”的策展人之一黄笃先生在阐释展览动因时提到,“当代艺术在实践意义上扮演干预公众精神的作用,力图在持续的矛盾和冲突中,提出明确尊重文化差异和人类共存的理念。同时,强调创作实践、日常生活、现实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展现不同社群生活和审美的形式及其知识系统,以不同创作模式在交流、碰撞和融合中找到贴近公众,与地方、经验融通的方法和路径。它以展览方式呈现人类相互尊重和团结的愿景。艺术家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的多样化创作,无论他们的作品是理性的分析还是感性的再现,是诗意的象征性还是抽象的隐晦表达,都应顺应社会转型的思想变化,反映受新型的共存、变革、社会发展及文化实践的影响而表现出的新的艺术方法和诠释。”
21世纪以来,当代艺术正经历着从欧美中心主义走向泛中心化与多元的地缘文化,非西方话语的共同参与使得全球化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次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展出的“第四届今日文献展”是在展览原有基础上,关联当下时代语境,及全球疫情的反思,结合重庆当代美术馆的展览空间重新调整展览,增加了部分国内西南地区的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形成全新的展览结构。
此次参展的16位/组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回应展览主题,作品展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的影响与问题,触及到对灵与肉、国家与地域、身份与本源、意义与引证、理想与实质、本土与全球相互联系或对立概念和内涵,以及在今天新的变化的社会条件下重新审视和界定它们的相互依存或渗透关系,从不同侧面揭示或再现了世界文化艺术的网格状图景的深层问题,及引发“地区、地域、地缘”与“他者、身份、主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