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量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专业胜任力的测量与评价
2021-09-13李永山
陈 勇,李永山
2010年,美国大学人事管理协会(简称ACPA)和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简称NAS⁃PA)制定了《学生事务工作者专业胜任力范畴》[1](ACPA and NASPA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reas for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简称《胜任力范畴》),首次提出了胜任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十大胜任力范畴。在此基础上ACPA 编制了《ACPA 专业胜任力量表》[2](AC⁃PA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Rubrics,简称《胜任力量表》),提出了每个胜任力范畴的内在结构维度及其发展的等级层次。2015年,ACPA/NASPA 对《胜任力范畴》进行了修订[3]。在充分吸收此次修订成果的基础上,遵循《胜任力范畴》的主体内容,ACPA/NASPA 又按照量表(Rubric)的体例对《胜任力量表》进行改造完善[4],使其成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胜任力测量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胜任力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最新成果。
一、《胜任力量表》的主要内容
《胜任力量表》的主体内容来源于《胜任力范畴》,是对《胜任力范畴》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同时又充分吸收借鉴了评价量规的形式,便于对胜任力范畴进行测量和评价。
1.文本的内容构成
(1)情况简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胜任力量表》的来源发展以及主要内容。第一,《胜任力量表》的来源与发展。《胜任力量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ACPA 召集的指导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列出了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八项胜任力主题范畴,每项胜任力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2010年ACPA/NASPA 成立胜任力范畴和标准联合工作组,提出了十大胜任力范畴,发布了《胜任力范畴》。此后不久ACPA 成立了一个团队撰写了《胜任力量表》,2016年ACPA/NASPA 又对这个《胜任力量表》进行了修订。这些文件和标准,主要是在学术和高等教育问责制的驱动下,由美国的专业协会(ACPA 和NASPA 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两个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协会)进行牵头组织而制定的,反映了数十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建立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胜任力范畴标准作出了显著贡献。
第二,《胜任力量表》的基本内容。《胜任力量表》是对2015年修订的《胜任力范畴》的改编和调整,是学生事务工作专业人员以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来评估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品性(knowledge,ability,disposition)的工具。它从胜任力范畴维度与职业等级两个重要角度,构建了量表的基本内容。范畴维度对胜任力构成要素进行描述,列在量表的左边。范畴维度是以理想和优势为基础的,鼓励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发展促进高效实践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品性,《胜任力量表》在此处还专门就“知识”“技能”“品性”的特定含义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职业等级是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是一列,位于量表的右侧,以渐进的方式描述了胜任力范畴维度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第三,《胜任力量表》的调整变动。由于生活经验、组织地位、学历层次、参与协会等情况都会影响学生事务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想要准确定位个人职业胜任力的等级并不容易。《胜任力量表》虽然为学生事务工作者职业胜任力范畴提供了依据,但不能照搬照抄,使用者要根据自己的目标、机构的工作职责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
(2)使用说明。这部分包括概述和分类别介绍两个部分。一是使用概述。如何使用这些量表?使用者可以通过观察、前测和后测、正式课程或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追踪,可以掌握学生事务工作者对各个胜任力范畴维度的胜任情况。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创建个人胜任力层次表(例如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从“非常同意”到“强烈反对”),或在胜任力量表中另外增加行或列来对完成的情况进行记录说明。二是分类别的使用建议。《胜任力量表》可以用于学生事务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准备从事学生事务工作的研究生的毕业准备、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者招聘和监管、专业协会的活动等不同用途。《胜任力量表》对研究生项目协调员、研究生、主管和招聘经理、部门专业发展协调员、教师、专业组织等不同使用对象分别给出了详细的使用建议。以准备以学生事务工作者为职业的研究生为例,《胜任力量表》给出了构建研究生组织的结构和服务、实习的意向性和目的性、实践中的意见建议等。
(3)假设和局限。这部分内容包括:一是缺乏国际性。《胜任力量表》的制定主要立足于美国高校的情况,缺乏国际视野。二是缺乏包容性,对边缘化的声音和观点关注不够。个体、机构和组织在使用《胜任力量表》的时候必须和实际相适应,因此应该留意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三是缺乏情境性。《胜任力量表》只是胜任力标准的一种模型,只能反映胜任力发展过程中的部分内容。四是缺乏覆盖度。量表中的原始结果有时无法覆盖胜任力的各个等级,有时一个初级的能力可能会“消失”,无法在中级和高级能力中持续下去,有时一些在中级或高级能力水平中“出现”的能力又缺乏作为支撑的初级能力。
(4)主体框架。这一部分依据《胜任力范畴》的内容,分为十大胜任力范畴:咨询和支持(Advising and Supporting,A/S),评估、鉴定和研究(Assessment,Evaluation,and Research,AER),法律、政策和治理(Law,Policy,and Governance,LPG),领导力(Leadership,LEAD),组织和人力资源(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s,OHR),个人和伦理基础(Personal and Ethical Foundations,PEF),社会公正和包容(Social Justice and Inclusion,SJI),学生学习和发展(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SLD),技术(Technology,TECH),价值观、哲学和历史(Values,Philosophy,and History,VPH)。每个胜任力范畴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以量表的形式列出了其范畴维度和职业等级。
2.量表的结构体系
胜任力量表以文字加表格的形式呈现纵向和横向两个结构体系,包括纵向的“范畴—范畴维度—知识、能力、品性具体范畴表述”的维度层次,横向的“初级—中级—高级”的等级层次。这里以“咨询和支持”(Advising and Supporting,A/S)为例加以说明(见表1)。
表1 《胜任力量表》之“咨询和支持”范畴
可见,“咨询和支持”是指通过指导、反馈、批评、转介和引导等方式向个人或团体提供咨询和帮助的有关知识、技能和品性,在推进包括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自己、学生和同事整体健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咨询和支持”包括“人际交往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与人合作(Partnering with Oth⁃ers)、冲突和危机局势(Conflict and Crisis Situations)”等五个方面的胜任力范畴维度,每个范畴下面又分为“知识、能力、品性”三个方面的具体范畴和“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层次。
二、《胜任力量表》的基本特点
制定《胜任力量表》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胜任力量表》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胜任力范畴》,同时又借鉴了评价量规的形式,注重不断变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1.目标的应用性
制定《胜任力量表》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对胜任力范畴进行有效评估和测量,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提供重要的胜任力测量工具。《胜任力量表》对《胜任力范畴》进行了内容改写和体例调整,使得胜任力范畴更加层次化、系统化;对胜任力范畴进行细化和补充,使能力范畴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清晰,体系更加科学。《胜任力量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用一种统一而简洁的形式,对学生事务工作者的胜任力范畴和水平进行绩效评估、等级评定和结构反馈[5]。《胜任力量表》提供了一套可信的标准,可以帮助学生事务工作者确定发展成长的领域与范畴,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要求,并促进同事之间就“什么是好的实践”这一问题达成一致。学生事务工作者还可以使用《胜任力量表》来创建学习成果、设计课程,或者评估会议项目和会议建议。总之,《胜任力量表》便于对胜任力范畴进行科学测量和评价,从而推动胜任力范畴在学生事务工作实践领域的运用。
2.内容的依托性
《胜任力量表》的基本内容依托于《胜任力范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胜任力量表》的基本内容直接来源于《胜任力范畴》,包括十大胜任力范畴、三个等级层次、具体的范畴表述等;二是《胜任力量表》随着《胜任力范畴》的变化而变化,2016年ACPA/NASPA 修订《胜任力量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2015年《胜任力范畴》进行了修订。但是这种依托又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对《胜任力范畴》的深化和量化。2016年的《胜任力量表》在《胜任力范畴》具体表述的基础上,提炼了十大胜任力范畴的具体范畴维度,并对胜任力范畴的具体表述进行修订完善。还是以“咨询和支持”(Advising and Supporting,A/S)为例来说明。在《胜任力范畴》中,“咨询和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有若干具体的范畴表述。《胜任力量表》全面继承了《胜任力范畴》的表述,同时又进行了体例编排和内容改写。这部分的主要变化表现在:一是将具体的范畴表述提炼概括为“人际交往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与人合作(Partnering with Others)、冲突和危机局势(Conflict and Crisis Situations)”等五个胜任力范畴维度,并对这五个胜任力范畴维度按照“知识、能力、品性”进行分类概括;二是将原有的具体范畴表述归并到相应的范畴维度中,同时进行文字修改与润色。以“初级(Foudational)”为例,《胜任力范畴》中“咨询和支持”这个范畴的初级层次共有14 个具体表述,《胜任力量表》在完全沿用其中的7 个表述的基础之上,对剩下的7 个表述进行了内容的删减、扩充和改写等不同处理,与《胜任力范畴》有较大区别。
3.形式的借鉴性
《胜任力量表》的基本形式大胆借鉴了量规评价的形式。英文“rubric”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红色,后来表示用红色书写或印刷的服务行为的指示和规则,如教会或主教的禁令,引申出规范的意思,法律条文的标题也是红色印刷的。后来又引申出“具体的标准”,教育评价学上用“rubric”表示测量标准(工具),我国教育学界翻译为“量规”。其实,在对《胜任力量表》的研究中,“rubric”翻译为“量表”更贴切。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6],包括评价要素、指标、权重、分级表述等基本构成要素,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并且配有评分表,其本质是一套等级标准。教育学上经常用量规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绩效评价。《胜任力量表》的主体结构就借鉴了量规的形式,将胜任力范畴作为评价元素,将胜任力等级层次作为评价层级,以二维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如果在表格的后面加上评分表(如李克特五级量表),就可以直接进行胜任力范畴的具体测量。很多机构就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细化的量规评价系统,例如国际高校宿舍管理者协会(ACUHO-I)开发了基于网络的监督员和员工系统来记录绩效评估和专业发展规划的工具。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胜任力量表》虽然充分吸收借鉴了《胜任力范畴》评价量规的基本形式,都是结构化、层次化的评估,但是更加详细具体,有背景介绍、使用说明等,是对《胜任力范畴》的扩展和深化,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三、《胜任力量表》对我国高校的借鉴启示
我国2014年制定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大职业能力和“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业层级,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本规范、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的基本依据[7]。我国的《能力标准》与美国的《胜任力范畴》《胜任力量表》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国在《胜任力范畴》基础上制定评价量表的思路与做法,对我国完善辅导员《能力标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重视应用,面向实践
《胜任力量表》的目的就是强化《胜任力范畴》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中具体运用,是对《胜任力范畴》的细化和量化处理,给出了详细的使用说明,列出了不同使用对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格式和体例都适合进行直接测量运用。我国《能力标准》的出台,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迈向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标准》依然缺乏操作细则,难以进行量化评价。这导致了尽管2014年就出台了《能力标准》,但直到今天在部分高校仍然难以落地落实的状况。《胜任力量表》的出台启示我们,要关注实践,重视《能力标准》的具体应用,而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量表,加强《能力标准》的配套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可以借鉴《胜任力量表》的形式,对《能力标准》进行改造,引入评价量规的形式,使之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2.区分对象,完善细则
《胜任力量表》特别注重不同对象和情况的使用区别,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的特点提出了差异化的使用方法提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些专业机构和组织还依托《胜任力量表》开发了配套的评估工具。《能力标准》没有关注辅导员队伍的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境,总体上还比较笼统。因此我们要考虑不同的使用对象和不同的情境特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使用手册。另外,由于不同的国情和管理体制,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宏观政策由官方出台制定,美国更多依靠协会等民间组织。我们可以在注重政府宏观指导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出台的文件(如《能力标准》)因为要兼顾不同地方、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差别,所以更多关注共性。而民间组织恰恰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出台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用细则,如针对新生辅导员、毕业班辅导员等不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等不同内容,新任辅导员、资深辅导员等不同层次的能力建设和评估细则。这样的应用细则因为较强的针对性会更加受到特定群体的欢迎。
3.关注变化,定期更新
《胜任力量表》是在《胜任力范畴》的基础上制定的,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特别关注不断变革的现实状况,并根据情况进行适时调整。2016年修订《胜任力量表》的直接原因就是2015年《胜任力范畴》的修订。ACPA/NASPA 在2010年制定《胜任力范畴》和《胜任力量表》的时候就强调要定期修订,以适应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力标准》颁布于2014年,其主要内容2012年实际上已经成型[8],至今已近十年没有修订。而这些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实践工作也有很多有益的成果。《胜任力量表》定期修订的做法,启示我们要不断吸收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创新成果,定期进行修订完善,使得能力标准更加符合工作实际,能够对实践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能够反映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