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规划关键指标制定的定标比超法模型探索
2021-09-13周思佳
高 敏,周思佳
近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高校都将战略规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事、要事,放在首要的位置及关键的环节[1-2]。根据别敦荣的研究,战略规划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引领、动员、凝聚和规范等作用[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等教育新态势,迫切要求高校更加注重规划对自身发展的驱动。好的战略规划,其核心在发展目标。以目标为牵引规划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任务和举措,有助于高校在一个目标链上持续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少国内高校用“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影响力”等描述其发展目标,这是一种抽象化的表述。查阅国内各高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文本,均制定了抽象化的发展目标,也制定了具体化、可量化、可执行的关键指标。其中,关键指标在凝聚共识、引领发展、调配资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发展规划的研究多偏重于理论思辨研究,聚集于战略规划的理念、功能及其执行等方面,而关于制定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探索制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的方法,并期望以此为突破,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及“十四五”规划谋划之际,为高校制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提供科学、可量化、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校战略规划常用的分析方法
目前学界常用的应用于一般性战略规划的分析方法有:SWOT 分析法、PEST 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价值链分析、情景规划、利益相关者分析、定标比超分析法、需求调查分析、关键成功要素分析等。这些方法在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均有应用,下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我们厘清定标超比法的概念与独特作用。
SWOT 分析法,有助于全面把握战略规划与管理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特点、内部资源优势、现有缺陷和存在的威胁等。邓磊等人以SWOT 模型为工具,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战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4]。上海交通大学在制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相关规划时,均使用SWOT 分析法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类型。
PEST 分析法是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分析外部宏观环境一种方法[5],能从各个方面把握宏观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付立伟应用SWOT-PEST 模型,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情报服务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并通过政策、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分析,归纳了图书情报的发展战略[6]。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认为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竞争作用力——潜在进入者、供应商、现有竞争者、购买方和替代品,这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可以为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方向或策略性依据。
波特价值链分析常用来分析组织是如何创造价值以及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价值链由基本增值活动和支持性增值活动组成,这些活动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7],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原始资源的增值转化,即实现价值活动。
情景规划(Scenario)就是将具备高度不确定性和关键性的宏观环境因素和变革驱动力进行不同的组合,以此对组织所面对的环境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8]。
需求调查法是用来识别用户需求的主要方法之一。通常使用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数据挖掘调查等方法。吴岚艳等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高职院校护生对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制作、配套以及应用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关于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技术标准,提出了适合高职护生的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方案[9]。
关键成功要素分析法则通过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要素和子要素,并根据各关键要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对其进行打分[10]。
定标比超(Benmarking),也称为基准调查、基准管理、标高超越、立杆比超、标杆战略等。定标比超法的原理是:将组织各方面状况和环节与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一流组织进行对照分析,将本组织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的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杨海平对高校定标比超的内涵和内容、步骤与方法、使用等进行研究,列出高校实施定标比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1]。耿哲等运用定标比超的方法将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代表性机构与英国、美国、日本代表性培养单位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就业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找出我国目前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差距,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12]。上海交通大学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也使用了定标比超法分析自身与密歇根大学的差距,以支持自身的战略目标及战略举措。
综合上述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 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情景规划等方法从整体宏观的角度进行规划相关分析,比较适用于制定总体规划,而定标比超法从具体节点入手,比较适用于制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
二、定标比超法的机理与高校发展规划关键指标制定的模型构建
1.树立标杆
树立好标杆是应用定标比超法制定发展关键指标的先决条件。高校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办学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高校作为对比标杆。
(1)以高校办学层次作为选取标杆的原则。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办学实力较强,可选取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同在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序列的其他兄弟高校作为标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加关注入选学科的建设,可选取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者同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序列的其他高校作为标杆;暂未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可选取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序列的其他高校作为标杆。
(2)以高校办学类型作为选取标杆的原则。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更强调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可选取同样为综合性类型的高校作为标杆;具有农、林、水、地、矿、油、信息、师范、艺术、体育等行业背景或办学特色的高校,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优势,有的特色学科居于国内一流甚至国际领先的地位,可选取与其特色一致或相近的其他高校作为标杆。
(3)以高校所在区域作为选取标杆的原则。以“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视角来看,华东地区的整体科研水平最高,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整体科研水平最低[13]。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宏观政策的调控等因素造成了这种区域差异的现状,因此位于西北等地区的高校可以选取华东、华北等地区的高校作为标杆。
(4)以高校发展定位作为选取标杆的原则。发展定位是高校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及蓝图愿景,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发展定位会体现出近期及中长期的区别;达成不同的目标,发展定位会体现出战略重点的选择差异。目前国内高校的中长期发展定位多作出“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有特色”等战略选择,因此高校可以选取与自身发展定位表现出同样努力方向的高校作为标杆。
(5)以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作为选取标杆的原则。社会影响力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一般以排名、评估等各类评价结果作为判别标准。通过比较分析高校在各种评价、评估中折射出的状态,可以得出高校之间的办学实力差异。因此高校可以选取在各类社会评价中领先于自己的高校作为标杆。
上述原则涉及高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区域环境、发展定位、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高校在树立标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综合判断,选取合适的标杆高校。
2.明确关键指标原则
确定好关键指标是实现高校发展规划目标的核心要素。高校发展规划关键指标一般用数字或文字表述,是发展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发展规划的“核心”。
(1)关键指标要体现内涵建设要求。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行为范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之间的比拼不再是“贪大求全”。当前在统筹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精准发展,直接表明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在确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时,体现“双一流”建设等内涵式发展的观测点,可以作为约束性指标。
(2)关键指标要关注社会重点关切。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即能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完善公共服务、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等方面发挥应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在确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时,充分反映社会对高校办学治校的要求十分必要。
(3)关键指标要兼顾树立标杆原则。选取适当的标杆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校努力前进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以怎样的原则树立标杆高校,代表着未来一段时期内高校的战略选择及战略重点。因此在确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时,以树立标杆高校的原则作为出发点之一,能够挖掘出充分体现发展方向的指标要素。
(4)关键指标要考虑办学的延续性。高校的发展状态体现着长期的历史积淀,是自身战略选择的结果,是独特办学优势及特色最佳写照,更是避免高校之间产生“同质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确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现发展现状,从办学的延续性角度出发,让高校在发展的道路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上述原则涉及高校内涵建设、社会关注、标杆方向、办学延续等各方面,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恰如其分、方向明确、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关键指标。
3.采集标杆高校关键信息
采集完备的标杆高校关键信息是应用定标比超法的重要保障。关键信息齐全且可筛选、可比对,有利于精准掌握标杆高校发展状态,明晰与其差距。这包括标杆高校关键指标数据来源的确定,以及数据时段的界定。
从数据来源上讲,标杆高校的官方网站是获取其关键指标信息最直接的来源;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公开的各类统计数据、公报、简报、资料汇编等也是获取标杆高校关键指标信息的权威来源;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是获取标杆高校关键指标信息的重要来源。此外,各类社会评价的公开信息、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信息平台数据全面、更新及时,也能够为获取标杆高校关键指标信息提供强大的助力。
从数据界定上讲,数据统计的时段一定要准确清晰,能够反映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持续的高等教育领域热点、重点与难点,剔除“过时”、不够科学的统计时间段及相关信息。
4.如何实现“比超”
如何实现“比超”是应用定标比超法制定发展关键指标的现实路径。在树立标杆高校、确定关键指标、采集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何种方式,实现科学“比超”,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可以分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以列表的形式展示所采集到的标杆高校关键指标信息,并计算各指标的数据区间[M,N]或平均值A 等。其次,将自身指标X 与标杆高校相应指标的数据区间[M,N]或平均值A 进行对比,明确各指标差值,可能出现自身指标大于、小于或接近标杆高校的情况。第三步,确定“比超”理论值Z,当自身指标大于或等于标杆高校表现时,应考虑一定的增长率。如全国GDP 的增速、从官方渠道获取的该指标历年增长率、相关文件的规定等,确定“比超”理论值。当自身指标小于标杆高校表现时,参照标杆高校的数据区间[M,N]或平均值A,确定“比超”理论值。以自身指标X 与标杆高校数据区间[M,N]的对比为例,说明确定“比超”理论值Z 的方法,如表1 所示。最后,根据计算出的“比超”理论值Z,结合高校自身实际,进行适度调整,计算确定关键指标的规划目标值。
表1 “比超”理论值Z 计算方法
5.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根据上述以定标比超法制定高校发展规划关键指标的方法,初步建立相关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制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的定标比超法模型
三、定标比超法的实践探索
下面,运用应用定标比超法及初步建立的模型,以H 大学为例开展实践研究,计算其“十四五”规划期内某项关键指标的规划目标值,并验证定标比超法用于制定高校发展规划关键指标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第一步:树立标杆。H 大学位于江苏省,是一所理工特色非常鲜明的工科类学校,拥有2个一流建设学科,其发展目标是建成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并向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迈进。根据定标比超法树立标杆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所在区域发展定位、社会影响力等原则,选择相同类型或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选择高等教育同样发达的北京、江苏、四川等地的高校、选择同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甚至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选择同样以“世界一流”“研究型”“特色”为发展定位关键词的高校,选择在国内外各类排名体系中表现优于自身的高校,能够确保标杆的可比性。综合上述原则,本研究选定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及南京农业大学作为H 大学的定标高校。
第二步:确定关键指标。H 大学在过去年15年间已经编制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并按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系列举措展开办学治校的各项工作。定标比超法以内涵建设、社会关注、标杆方向、办学延续等作为确定关键指标的主要原则,“十四五”规划期内,H 大学的发展规划关键指标应体现出良好的学科布局与建设水平、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精准的社会服务能力、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产出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显示度与影响力等发展方向,制定具体指标。
因论文篇幅限制,不可能确定所有的关键指标并一一用定标比超法加以计算。本文以体现高校科学研究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技术转让收入”(高校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为关键指标示例。高校的研究成果是否对经济发展具有实际价值,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是直接的测量指标,体现了市场对成果的认可。这也符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 号)中对“全面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总要求。
第三步:采集相关数据。根据高校官网、部委公开统计信息、权威数据库、第三方平台等获得相关数据来源,采集到H 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5 所标杆高校的“技术转让收入”这一关键指标的数据信息(见表2)。高校“技术转让收入”来源于《201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这一最新的公开权威渠道,数据时段的界定为2017年,具有一定有参考价值。
第四步:确定“比超”理论值及规划目标值。从表2 中得知,标杆高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区间为[332,11677],H 大学的技术转让收入为613 万元,处于标杆高校区间内。根据定标比超法计算“比超”理论值的方法,技术转让收入指标的计算符合N<X<M 这一情景,以增长率计算法或参照标杆法来计算“比超”理论值。
表2 各高校“技术转让收入”指标值/万元
以增长率计算法来计算时,经查阅《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时,发现H 大学的技术转让收入从37.7 万元提升至613 万元,折算到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0.81%。5 所标杆高校的这一指标也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不及H 大学。因此,以613 为基数,100%为年增长率,H 高校技术转让收入这一指标的“比超”理论值每年为1226、2452、4904、9808、19616,一个规划期的“比超”理论值总计为38006。
以参照标杆法来计算时,根据《201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H 大学的技术转让收入高于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略低于南京农业大学,远低于南京理工大学,5 所标杆高校技术转让收入的年平均值为2654,是H 大学的4.32 倍。以2654 作为基数,扩展到一个规划期,H 大学技术转让收入的“比超”理论值总计为13270。
通过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H 大学技术转让收入“比超”理论值差异较大。增长率计算法考虑了一定的增速,在一个规划期内,技术转让收入呈指数增长,而以参照标杆法计算,技术转让收入呈线性增长。如何合理确定H 大学这一指标的规划目标值,在参考两种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学校的发展预期及实际情况。
四、结论与启示
总结前文所述,本研究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探索:
第一,明确了定标比超法的作用与机理。在高校制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时,首先应综合考虑办学层次、办学类型、所在区域、发展定位、社会影响力等原则,树立恰当的标杆高校;其次根据高校内涵建设、社会关注、标杆方向、办学延续等各方面,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关键指标;再次通过高校官网、部委公开统计信息、权威数据库、第三方平台等渠道,获得准确、完备、可对比的关键指标信息;最后对比自身与标杆的差距,不同情景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比超”理论值,结合学校实际,适度调整优化,确定关键指标的规划目标值。
第二,明确了定标比超法模型的应用策略。该模型清晰地展示了定标比超法在制定高校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时的主要模块,并详细说明每一模块的主要原则和注意事项。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时,往往会出现指标多、难以选取到真正体现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或者指标难以量化的情况。指标定得过高,不符合学校在一个规划期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眼高手低”,难以真正引领学校发展,长期下去容易使高校丧失道路自信及发展自信;指标定得过低,不需要花费力气就能全面完成,不利于学校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坐标体系中找准定位,高校会陷于盲目乐观的处境而丧失发展良机。通过该模型,能够系统、直接地确定高校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及其规划目标值,将看似难以量化指标具体化、操作化,并最终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找准高校发展规划的着力点。
第三,明确了定标比超法可检验可迭代的原理。以H 大学为例,应用定标比超法的模型,选定标杆高校,明确关键指标,计算“比超”理论值,全过程公开透明可检验,能得出较好的计算结果。其一,使用定标比超法过程中,在选取标杆高校、确定关键指标时,可以综合运用相关原则,反复迭代、多重比选、层层递进,获得最优方案。其二,在计算“比超”理论值时,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某一确定情景下,同样的方法计算时可选参数的不同也会改变计算结果。例如,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增长率,反复迭代计算、多方对比,最终确定最佳的规划目标值。
总之,高校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既是发展目标及定位的具体表现形式,又能综合反映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果。定标比超法是计算确定关键指标目标值的一种科学、可操作的方法,但也存在理论性较强、计算时难以全部兼顾现实情况或整体情况的现象。此外,标杆高校关键指标的表现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非相对静止。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关键指标时,要明确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合理选择适用的方法,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不同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同时也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利用和相互补充,制定出科学、有效、导向性强的关键指标,以引领高校实现战略目标并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