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1-09-13吕善广阮晨杜嘉张艳艳廖开森
吕善广 阮晨 杜嘉 张艳艳 廖开森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杭州 31001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性疾病,呈反复性、持续性发作,早期表现为受累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关节滑膜发生炎症反应和增生,关节软骨破坏,进而发展至四肢关节破坏,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畸形及骨骼肌的萎缩,最终可形成不同程度的残疾[1-2]。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为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炎症反应,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程进展,且长期用药副作用较大,如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3],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探索一种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对于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疗法治疗RA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痛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5]。薄氏腹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针灸疗法,治疗骨关节性疾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优势[6-7]。本研究旨在观察薄氏腹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的临床疗效,并和传统针刺相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0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腹针治疗组(A组)40例、传统针刺组(B组)40例、西药组(C组)40例,最终脱落8例(A组2例、B组3例、C组3例),脱落率为6.67%。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伦理审查编号:XMSC2018093)。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patient information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9年美国风湿学会联合欧洲抗风湿联盟公布的分类标准[8]制订。具体如下:(1)受累关节:1个中到大关节计0分,2~10个中到大关节计1分,1~3个小关节计2分,4~10个小关节计3分,超过10个小关节计5分;(2)血清学: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peptide containing citrulline,anti-CCP)均阴性计0分,RF、抗CCP至少有一项为低滴度阳性计2分,RF、抗CCP至少有一项为高滴度阳性,超过正常上限3倍计3分;(3)滑膜炎持续时间:<6周计0分,>6周计1分;(4)急性时期反应物: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均正常计0分,CRP或ESR水平异常计1分。以上项目总分>6分,即可确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第2版《实用中医风湿病学》[9]中“尪痹”痹阻型的症状制定。主症:(1)关节肿痛日久不消,(2)关节局部肤色晦暗或伴有皮下结节;次症:(1)关节肌肉刺痛,(2)关节僵硬变形,(3)肢体麻木,(4)口渴不欲饮,(5)面色黯黧,(6)唇暗;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或沉滑。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7~75岁;(3)患者意识清楚,能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4)能按计划坚持治疗,同意接受随访;(5)签署知情同意书。须满足以上5项标准方可纳入。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以上诊断与纳入标准;(2)年龄不足17岁或超过75岁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3)合并严重关节畸形与关节功能障碍的晚期患者;(4)患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的患者;(5)研究过程中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6)未按规定接受治疗,影响指标观测者。符合其中任意一项者,即予以排除。
1.5 脱落和终止标准 (1)研究过程中突发意外情况,或出现不良反应而不能继续接受治疗者为终止病例;(2)依从性差、临床资料不完全、失访或未按要求完成观察疗程者为脱落病例。
1.6 方法
1.6.1 A组 采用薄氏腹针疗法配合口服甲氨蝶呤治疗,每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6.1.1 取穴及定位 腹部穴位选择根据 《腹针疗法》[10]中的相关规定:(1)主穴:中脘(脐上4寸)、下脘(脐上2寸)、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1.5寸)、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2)配穴及定位: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0.5寸上0.5寸)、上风湿外点(滑肉门旁开1寸)、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
1.6.1.2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使用规格为佳辰牌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垂直于腹部皮肤刺入穴位,根据患者腹壁厚度分为天部(针尖刺至皮下)、人部(针尖刺至脂肪层)、地部(针尖抵刺至肌层),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刺至人部,滑肉门、外陵刺至地部,风湿点刺至天部,尽量避开腹部毛孔及血管,动作应轻、缓,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3次,隔天1次。
1.6.1.3 药物 在腹针基础上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规格:2.5mg/片;产地: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 商品编码:02001309),5mg/次,每周1次。
1.6.2 B组 采用传统针刺配合口服甲氨蝶呤治疗。根据第4版《针灸学》教材[11]的规定取穴。主穴:曲池、足三里、太冲、合谷、肾俞、膈俞;配穴:阳溪、阳池、阳谷、血海、鹤项、阳陵泉、犊鼻、内膝眼、丘墟、中封穴。操作:患者取仰卧屈髋屈膝位,对所取腧穴常规消毒,使用规格为佳辰牌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每次选以上8~9个穴位,交替应用。配穴根据局部关节病变部位选取及循经取穴,采用单手进针或指切进针法,针刺1.5~2寸,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周3次,隔天1次。在此基础上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5mg/次,每周1次。疗程同A组。
1.6.3 C组 单纯口服甲氨蝶呤片,5mg次,每周1次周。每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同A组。
1.7 疗效分析及指标检测
1.7.1 中医症状临床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116-117中RA的诊断标准。
1.7.1.1 关节疼痛 疼痛轻,尚能忍受,或仅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基本不影响工作,计2分;疼痛严重,工作和休息均受到影响,计4分;疼痛明显,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需配合使用止痛药物,计6分。
1.7.1.2 关节肿胀 关节轻度肿胀,皮肤纹理变浅,关节的骨性标志仍明显,计2分;关节中度肿胀,皮肤纹理基本消失,骨性标志不明显,计4分;关节重度肿胀,皮肤紧,骨性标志消失,计6分。
1.7.1.3 关节活动 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减少<1/3,计2分;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减少≥1/3且<2/3,计4分;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减少≥2/3,甚或僵直,计6分。
1.7.1.4 晨僵 晨僵<1h, 计2分;1h≤晨僵<2h, 计4分;晨僵≥2h,计6分。
1.7.2 临床疗效 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118-119对中医症候疗效进行判定:(1)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基本缓解,症候评分减少≥95%;(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评分减少≥70%且<95%;(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评分减少≥30%且<70%;(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评分减少不足30%。疗效指数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症候评分-治疗后症候评分)/治疗前症候评分]×100%;总有效率(%)=(临床缓解+显效+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7.3 实验室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取血清,采用Zc30自动血沉仪测定ESR,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RF和CRP水平,观察三组治疗前后ESR、RF、CRP水平变化。
1.8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治疗前后症候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治疗后两两症候评分比较采用H检验。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三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意两组间比较采用最 小 显 著 差 异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三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A、B、C三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2.1%、81.1%、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A组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例(%)]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 in each group[cases(%)]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A、B两组各症候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01);治疗后A组屈伸不利和关节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关节肿胀和晨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s,分)Tab.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s, scores)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s,分)Tab.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s, score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01;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Note: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 △P<0.05;compared with group C after treatment, ***P<0.001;compared with group B after treatment, #P<0.05
组别 例数屈伸不利 关节疼痛 关节肿胀 晨僵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8 3.95±1.27 0.93±0.68△***# 4.00±1.23 0.98±0.74△***# 4.11±1.31 1.01±0.89△*** 4.16±1.35 1.11±0.95△***B 组 37 4.05±1.45 1.30±1.27△*** 4.00±1.33 1.35±1.06△*** 4.16±1.37 1.30±1.27△*** 4.27±1.43 1.24±1.19△***C 组 37 4.00±1.24 1.95±1.29△ 4.11±1.32 1.89±1.15△ 4.11±1.33 2.00±1.41△ 4.05±1.29 1.84±1.28△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ESR、RF及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ESR、R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ESR、RF及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A、B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01);治疗后A组RF水平低于B组(P<0.05),ESR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ESR、RF及CRP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ESR, RF and CR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s)
表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ESR、RF及CRP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ESR, RF and CR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01;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Note: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 △P<0.05;compared with group C after treatment, ***P<0.05;compared with group B after treatment, #P<0.05
ESR(mm·h-1) RF(U·L-1) CRP(m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8 40.13±13.35 11.42±4.09△*** 251.16±76.16 33.47±15.28△***# 19.16±7.57 5.84±3.37△***B 组 37 40.95±13.41 12.37±4.98△*** 258.18±72.82 50.08±24.69△*** 20.08±7.93 6.43±3.40△***C 组 37 40.43±12.26 20.24±6.54△ 264.35±69.88 102.54±45.70△ 18.89±8.09 7.50±4.35△组别 例数
3 讨论
目前R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3-14],现代医学认为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内分泌、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15-16]。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称“历节风”“尪痹”“鹤西风”等。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因风寒湿热侵入机体,痰饮运化无力滞于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四肢关节肿胀疼痛,病久痰癖互结则关节畸形,闭阻日久,伤及正气,累及肝、脾、肾等脏腑。其病机实属本虚邪实、虚实夹杂,本虚即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引风寒湿邪入体,标实则为风、寒、湿、热之邪长期侵袭所致气滞、痰浊、血瘀,故以补益肝肾、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治则。
研究证实,传统针灸治疗RA具有安全、简单、经济、毒副作用低的优势[17-19],能够从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增加皮质醇分泌等方面发挥控制RA病情的作用[20]。而薄智云先生所发明“腹针疗法”作为传统针刺所衍生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以中医的理、法、方、穴为基础,以神阙调神补气假说为核心,通过针刺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以治疗全身疾病[21]。既往临床实践证明,腹针疗法对骨关节疾病具有很好疗效,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促进关节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加速组织的再生,提升组织细胞活力,促进炎性代谢产物的吸收,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2-23]。薄氏认为腹部存在两个全身经络调控系统,其中外周调节系统位于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像,酷似一只浮在前腹壁上的“灵龟”,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薄氏腹针疗法中“引气归元”穴位组合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中脘、下脘上调脾胃、补益中焦,关元、气海下补肝肾、培补下焦,进而中焦脾胃得以充养,气血充盈;下焦肝肾得以补益,气海鼓舞。在此基础上,“开四关”中“四关穴”即双侧滑肉门、外陵,四穴全息点对应人体四肢,针刺之可通利四肢经脉,故使经脉气血通畅,归元之气血达于四末,四肢得以充养。此二组穴亦能调脾气、祛风湿,有扶正祛邪之义,因此主穴与配穴相结合,以使充盈之气血外达四肢筋肉及关节。笔者在治疗中主选“引气归元”与“开四关”相结合,此为治本;同时辅以针刺“灵龟”上、下风湿点所对应的四肢远端局部来缓解症状,此为治标。诸穴合用,标本兼治,共奏其效。
临床上常用ESR、RF及CRP等指标评估RA临床活动情况,研究证实以上指标与该病的中医临床症状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能够客观评价中医治疗的效果[24]。ESR可灵敏地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状态,在RA活动期ESR水平显著升高[25]。RF则是一种以变性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对判断免疫反应程度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其阳性还可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因RF具有阳性出现早、灵敏度高等优点,是RA临床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26-27]。CRP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炎症标志物,能够作为RA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28]。研究发现,血清ESR、RF及CRP水平与RA患者病情发展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可为RA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29]。因此在治疗RA患者过程中,通过检测血清中ESR、RF及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方法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发现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清ESR、RF及CRP水平的影响不尽相同,治疗后三组ESR、RF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A组和B组两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且治疗后A组RF水平低于B组;同时三组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A组和B组各症候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且在屈伸不利和关节疼痛评分方面比较,A组低于B组;临床疗效方面,A组和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且A组高于B组,因此腹针疗法联合甲氨蝶呤对RA治疗所产生疗效及优势可能与调节血清ESR、RF及CRP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薄氏腹针疗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够降低患者血清ESR、RF及CRP水平,较单纯口服甲氨蝶呤治疗效果更佳,且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该研究可为临床治疗骨关节及免疫相关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亦能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临床推广及运用提供相关依据。